我是烟雨人 ▷

高远情怀的放歌--读箫笛的诗wei0201

发表于-2008年05月24日 中午1:10评论-3条

2008年春节前夕,我收到了箫笛给我寄来的他的诗集——《情缘》,扉页上遒劲的钢笔字写着,魏清先生正之。想来,我与箫笛的相识已经有三年的时光了。但是,我们却从来未曾见过面。已往,我和他只是在文学网络上就事论事地进行过多次文字交流。他擅长于写诗,而我写的又大多是散文、杂文,故而彼此在文学写作上的切磋并不多。我只知道他的真名叫伍长积,是50后,福建泉州人,教师职业,“上过山、下过乡”,全凭自己努力,1985年毕业于福建电大中文系,早年痴迷古诗,后又钻研诗词格律,并学习新诗,在传统诗词及新诗创作中收获颇丰,其作品先后在省市报刊及全国性《诗刊》杂志上发表,共约一百几十余首,还出了两本诗集。

对于诗歌,我不在行,也不会写。好在作者写出的文学作品,有如厨师做出来的菜,我虽然不会做菜,但菜的味道却还是尝得出来的。遵照箫笛的嘱咐,评论他的诗词,自然是不敢当的;然而,文友所托,总不能辜负才好,只有试着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吧。

“诗是心灵的放歌,诗是灵魂的折射。”在我仔细品读了箫笛的诗集《情缘》之后,对这句不知谁的名言算是又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体会。

翻阅着一篇一篇的《情缘》,仿佛走进了一所书画的殿堂,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气势磅礡的瀑布,浩渺烟波的江河;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现代的伟岸名人;天空的大雁,地上的小草;还有身旁的枫叶和那微不足道的露珠……这些宏大的,细微的,天地间的,人世间的,均都一一迎面向你掬现出来,诗中的画面无不充满着浓浓的情意。

我国著名诗人艾青说过:“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

不错,要写出一首好诗,写诗的人必须具备诗人的情操和气质。如果对外部世界缺乏敏锐、清晰、准确的认识,没有注入自己深深的感情,没有超凡的想像力,没有很好的诗的语言,是无法将客观世界表现出来的。我认为,箫笛的诗歌正是用内心去感悟世界,用简洁的文字,精心“酿造”出来的。

诗歌的魅力,不是空泛、美丽词藻堆砌而成,也不是装腔作势的无病呻吟;而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发自心底的呼喚,这些思想和声音伴随着时代的脉博而共鳴。

箫笛诗集中的《瀑布》,就是这样一首充满着时代感、充满着高尚情操的颂歌。

我是天上飞下来的水,

我是站立起来的河,

起句自然朴实,随意而流畅,看似平淡无奇;但后面紧接着一句却突兀而起,好一个“站立起来的河”,形象生动,喻意深刻,使人一见而惊,这全在于一个“站”字上。此等用词的功夫,甚为了得,不由不令人拍案叫绝。

第二部分写瀑布的习性和品德,作者饱含真情写道:

我飞流直下而不泥沙俱下,

我激流飞扬从不折桨翻舸,

再写瀑布的襟怀和风格:

我飘下洁白的哈达

——献给绝壁的刚直,

高山的巍峨。

我是流动的画,

我是永恒的歌。

这既是作者对瀑布的歌颂,也是作者内心的抒怀。读后,不仅对形象、生动、贴切的清澈瀑布从心底里喜爱,同时,对作者的宽大胸怀和远大的抱负也不免肃然起敬起来。

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精炼的,简洁的,冗长拖沓,絮叨纠缠则不能称之为诗。

在《蜡烛》这首诗中,短短的6行,33个字,将蜡烛生动具体的形象仅用一个“流泪”二字便表观得淋漓尽致;更让人惊叹的是,作者以物咏志,含意深远。

流泪,

只因为光明未能远播;

流泪,

只因为光明未能永恒;

流泪,

只因为奉献终有尽时。

从蜡烛的流泪,迸发出一个人应该具有蜡烛那种为光明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的呼唤,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诗魂。较之李商隐《无题》中,“蜡炬成灰泪始干”,那只是男女之间相互海誓山盟、忠贞不渝的写照,仅指个人之间的情感而言。而这里的《蜡烛》含义则更宽、更广,有着更高的精神境界。

读箫笛的诗,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认真和严谨的精神,炼字、炼句、炼意融合在一起,精益求精,独具匠心。不仅注重诗歌形象的新颖、生动和贴切,同时,在诗的声音韵律上、视觉感受上、外部形态上,力求达到“三美”:节奏、声感上的“音乐美”,感情、色彩上的“绘画美”,诗行排列上的“建筑美”。

以《静之声》为例:

风,微微地吹,

轻轻地抚摇着玫瑰,

留下了一串串絮语。

雨,细细地撒,

似无数的嫩手,

搔得小虫痒啾啾。

她,行如轻歌,

只有在扣门时,

才传来笃笃声。

我,倚在窗前,

蓦然

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声。

真是一首好诗,好就好在读起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押韵自然,这是“音乐美”;诗中有微风、细雨、玫瑰、小虫、她和我,有景、有人、有动有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绘画美”;文字上排列整齐有序,排比中的“风”、“雨”、“她”、“我”,跨越、跳跃,既生动又活泼,有如“语不接而意接”,精巧、细腻地形成一个统-的整体,这更是“建筑美”。

箫笛的现代诗是如此地有滋有味,意境隽永。旧体诗也独具一格,别开生面。

且看《滕王阁怀古》:

落霞飞入嶂,孤鹜向云游。

童子神来笔,谁人文更幽?

四句五言律诗巧妙地嵌入“落霞”与“孤鹜”两词,让读者不由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将南国秋日黄昏的绮丽风光与作者的感叹融合在一起,引起思古之幽情。诗中感叹道,古代有神童之称的诗人王勃写出神来之笔的绝句,后来又有为滕王阁写诗的众多文人雅士,谁人更有文采呢!言有尽而意未尽,让人回味无穷。

再看另两首旧体诗:

《芦苇》

河边一芦苇,浪打几弯腰。

无奈筋脉韧,身摇心不摇。

这首诗采用“比”、“兴”的传统技巧,以物比人,摆脱窠臼,另碎蹊径,颇具新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本是明朝翰林学士解缙所作。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也曾借用这幅对联,形象地讽刺了现实中的某些人,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比喻一个没有立场的人,就像墙头的芦苇一样没有根基,没有主见,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坚定的原则。箫笛在这首诗中反其意而用之,抒发与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从另一个角度将芦苇“浪打几弯腰,无奈筋脉韧”的坚忍不拔的风貌描写出来,歌颂一种顽强不屈,意志坚强,“身摇心不摇”的永不服输的可贵品质和精神,从平凡中见新,平常中见奇,可称之为一首匠心独运的好诗。

《粉笔》

传道巧为媒,近黑未染黑·

参天林木树,何惜化成灰?

这是一首借咏粉笔来称颂扬教师这一光荣职业的诗歌,表达了粉笔生涯的教师不受外界五花八门世界的诱惑,不受当前社会歪风邪气的影响,潜心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尚思想境界:只要能教书育人,将学生培养成参天大树,国家的栋梁,即使牺牲自己,又何足惜化作灰烬呢!

诗集最后,有一首《诗论》的七律诗:

七尺男儿当弄潮,穿山蹈海咏离骚。

愤中自有生花笔,飞走龙蛇看舞毫。

这显然是作者的内心独白,表达自己对诗歌写作的热爱和向往,对诗歌艺术的执著和追求,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无比的豪气和坚强的决心。

我一边读着这些诗,一边深受作品的感染,可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让人获益匪浅。我想,读萧笛的诗,是可以使人的心灵上受到净化,在品德上得以升华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衷心祝愿箫笛在诗歌的创作道路上不断奋进,努力创新,喷薄而出,写出更多、更好、更加璀燦的作品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wei0201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生命之花点评:

评论入里,见诗如人。

文章评论共[3]个
生命之花-评论

问好作者。at:2008年05月24日 下午5:50

wei0201-评论

谢谢生命之花的点评!at:2008年05月25日 清晨7:01

wei0201-评论

文中最后一首是七绝而不是七律,特此更正。at:2008年05月27日 清晨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