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是情,无情也是情。多年来一直为这句话困惑不解。为什么有情是情,无情也是情呢?有与无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缘起经》上如是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聚散离合,成败生死,都不过是缘起缘灭,因果相续。万物都是由原因和条件的融合产生了“有”,也由原因和条件的分离产生了“无”,就是说“有”也好,“无”也罢,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所谓,有者非真有,虽有而非有。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无”也不是表示没的意思,而是相对“有”来说的另外一种形态。佛家的思辩哲理,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需要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点滴,不断地思考,反刍,再思考,体会再体会。记得《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中,太虚幻境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说的意思大致也是这意思。
曾几何为自己在人生中受到的挫折忿忿不平,痛恨世道不公,苍天无眼,郁闷不堪,埋怨命运,埋怨家人。在颓废心理驱使下,一味地钻牛角尖,对已经失去的东西,长叹不已。根本不理解“有”与“无”之间,这既简单而又复杂的关系,从而忽略了身边那看似“无”,但又确实存在的东西。对父母、爱人,乃至朋友的关心,冷漠消极,总以为那是原本应该存在的,不会因为我的忽略而消失。
一直以来,我都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看不见他们付出与关爱,现在仔细思忖,还真感觉有点对不起他们。假如,没有曾经的挫折与大痛,我想至今依然无法看透,也无法体会这些东西,以为这是应该的,如此而已,更不会想到,这份真情的珍贵,是“无”情中的情。而我曾经在乎的名利与欲望是“有”情中的“无”情,是没有缘合机遇的妄想,看得见却摸不着。
多年后,痛定思痛,才明白自己错了,是自私掩盖了博爱,是无知失去了珍贵,但却又是“无情”让我感受到“有情”的滋味,重新认识了父母、爱人为我做的一切,对“有”与“无”的辨证关系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与认识。其实,世间许多看似“有”的东西,让人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其实不一定有价值,而看似“无”的东西,却是精华所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只看眼前利欲,顾及自尊心,心里欲念能量超越了原本,遮住了真实,无法分辨“根”与“本”区别与联系。也可是说,人生没有磨难,不可能体会、理解“有情”与“无情”内在联系,无法诠释“有”、“无”之理。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大家慢慢去体会,在“有”中感悟“无”,在“无”中剥离“有”,一切随缘,浮生可见,如梦幻泡影,虽有象而终无,妙本难求,谓真性灵明,虽无象而常有。
-全文完-
▷ 进入秋水寒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