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1]?”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2],故进之[3];由也兼人[4],故退之[5]。”
——《先进第十一》
【简注】
[1]如之何:怎么能,怎么可以。
[2]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缩不前。
[3]进之:使之进。
[4]由也兼人:子路好勇过人。
[5]退之:使之退。
【意译】
子路问:“一听到什么就干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什么就干起来呢?”冉有问:“一听到什么就干起来吗?”孔子说:“一听到什么就干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什么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兄着活着,怎么能听到什么就干起来呢?’冉有问‘一听到什么就干起来吗’,您说‘一听到什么就干起来’。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孔子说:“冉求平时遇事退缩不前,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要压他的锐气。”
【理释】
中庸之德,并非只退不进,也在正人正己,义不容辞。中庸之和,非是为和而和,而是以真、善为核心,引导彼此不离正途。既然求真,就不能无视对方的缺点与过错,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恶果。既然为善,就不能听之任之,但凭恶果发生。
圣人与君子,负天命而来。所负何命?命在代天言道,代天正行,代天教化众生。行中庸之道,一边是要示人以正道,一边是要引导众生,在偏离正道之时,还能浪子回头、改邪归正。所以,正视人的积弊,坦言人的对错,直指人的心性,也是中庸之道的天赋职能。当然,针对不同的人,必有不同的方式。所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即指看菜吃饭、对症下药。
只有在救无可救、正无可正之时,才退而远之,任其自生自灭。
【例述】
师经鼓琴,魏文侯边舞边唱:“要让我的话没有人违背。”师经听到这里,立即停止鼓琴,并用琴撞击魏文侯。文侯急忙闪避,没被击中,可是王冠上的旒被击散。文侯问左右:“作为臣子而撞击他的君主,该当何罪?”左右齐声说:“罪当烹。”
文侯一声令下,就有侍从一把提起师经的脖领,拉往堂下。师经说:“臣可以说一句话再死吗?”文侯说:“可以。”师经说:“从前尧、舜做君主时,广开言路,惟恐别人没有不同意见;桀、纣做君主时,独断专行,惟恐别人反对他的意见。臣是用琴撞击桀、纣,不是撞击君主。”文侯转怒为喜:“把他放开,是寡人的罪过。请把琴悬挂在城门上,作为寡人犯过错误的标志;冠上散落的旒也不要补上,寡人将以此为戒。”
师经冒死撞击文侯,不是走极端,而是中庸之行的表现。他深知文侯听得进谏言,也知自己所持的道义无从辩驳,更知在非常之时必得以非常之举来表达,所以从容一击,从容受烹,又从容解危。为臣,在君大错特错之时,倘不直指偏颇,即失中庸之德;直指偏颇而不奏效,亦失中庸之德;直指偏颇而牺牲自我,尤失中庸之德。
-全文完-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