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车停在古玩玉器市场,所以经常和这些商人们打交道。时间一长,彼此都很熟悉。
街北角有一家名为“玉满堂”的玉器行,老板姓唐名玉,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人干净利索,店面也十分整洁,里面琳琅满目,羊脂白玉、缅甸翠玉、和田籽玉、寿山田黄,应有尽有。因为我喜欢玉,所以经常去溜达溜达,下雨时曾去避避雨,口渴时便去倒杯水,一来二去我们竟成了朋友。
前天下午,突然间下起大雨,我被淋个透湿,狼狈不堪地跑到“玉满堂”,唐玉见我窘状,大笑,打趣道:“哪来一只落汤鸡!”,我也跟着大笑。
我用店里的毛巾擦干了头上和脸上的雨水,品着唐玉给我泡的一杯绿茶,看着天上黑云翻墨、地下白雨跳珠,没话找话地问:“你知道‘和氏璧’么?”
“我们卖玉的人怎么能不知道呢,你对“和氏璧”又了解多少?”,唐玉反问我。
“明代冯梦龙在书中描述此玉‘夜能放光,置于室内,异香满屋,冬可当炉,夏可纳凉,百步之内蚊蝇不近’,真有这般神奇?”我问。
“玉中含某些矿物质可能会发光,玉能产生香味也曾听说,明末宦官曹化淳就有一块香玉,至于能取暖、纳凉、避蚊蝇,纯粹是以讹传讹,根本不可能!”,唐玉顿了顿又说“不过此玉确实神奇,当初卞和以被砍去两只脚的代价才使美玉见于天日,被名为“和氏璧”在楚国代代相传,到楚威王熊商时,楚相昭阳伐越,杀越王无疆,吞并越国,威王大喜,将和氏璧赐与昭阳,昭阳得意之余,大摆筵席庆贺,在宴会上把宝玉遍示宾客,不料传来传去,竟传得不见踪影,昭阳大怒,因门客张仪家贫,平时手脚又不干净,便怀疑是他所为,把张仪打得半死也没问出和氏璧的下落来。张仪侥幸逃到秦国,以“连衡”之策游说秦惠王,惠王十分器重,任用张仪为相,兴兵伐楚,楚军一败涂地,昭阳自杀,楚国献昭阳之头,割地求和,昭阳成为第一个因和氏璧而死的人!”
我问:“那和氏璧到底被谁偷走的呢?”
“应该是昭阳的奴仆所为,奴仆将宝玉偷到赵国都城邯郸集市上兜售,被宦官缪贤买去,后来被迫献给赵惠文王,秦国也知道了这件事,便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王害怕玉城两空,犹豫不绝,后来的事我们都熟悉,蔺相如横空出世,‘完璧归赵’,从此,和氏璧在赵国代代相传,直赵国灭亡。”唐玉喝了口茶又继续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和氏璧归秦,始皇嬴政将和氏璧到刻成玉玺,底座是丞相李斯写的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和氏璧变成了传国玺,在日后千年的岁月里被军阀们争来抢去,千万人为此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后来和氏璧到底结局如何?”
“秦亡后,玉玺归汉,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他派其弟王舜到其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处索要玉玺,王政君大怒,用玉玺砸向王舜,摔在地下崩烂一角,王莽用金镶补,自此,白玉有瑕!王莽败亡后,玉玺归汉光武帝刘秀所有,传至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曹操发矫诏率十八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董卓一把大火烧了洛阳,挟持献帝,仓惶逃往长安,匆忙中传国玺不知去向。”
“玉玺就这样丢了吗?”
“没有。碰巧诸侯之一的孙坚夜宿洛阳皇宫,见院内水井里隐约有光射出,命士兵打捞,竟捞出一死去的宫女,宫女双手抱一锦盒,盒里就是失踪多时的和氏璧。孙坚得玉玺后匆忙南归,打算在江东成大业,不料英年早逝,其子孙策为复兴父业,用玉玺抵押向袁术借兵,袁术将玉玺献给其兄袁绍,官渡之战后,袁绍败亡,曹操统一北方,玉玺又落到曹操手里,曹操倒光明磊落,将玉玺归还给汉献帝,于是玉玺又重归汉朝。”
“那后来呢?”
“后来曹丕篡汉,玉玺归曹魏,司马炎篡魏,玉玺又归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匈奴贵族刘聪率兵攻陷洛阳,掳晋怀帝,和氏璧第一次落入异族人之手。之后,北方的这几个少数民族在中原打打杀杀,政权不断更迭,和氏璧也几度易主,直到以后东晋桓温北伐,败姚襄,收复洛阳,才将玉玺夺回,和氏璧重归司马氏。东晋灭亡后,玉玺在宋、齐、梁、陈这几个短命的王朝里传来传去,再往后,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派大将韩擒虎灭南陈,陈太后携玉玺逃往契丹,直到唐朝太宗年间,契丹首领将玉玺作为礼物上贡,和氏璧才回到中原。此后和氏璧在唐传了二十二代,近三百年,藩镇朱温篡位灭唐,玉玺又成为后梁政权的象征。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玉玺又归后唐,十一年后,契丹灭后唐,唐末帝李从珂战败,抱玉玺自焚,于是,传了一千多年的和氏璧在冲天大火中玉石俱焚,化为灰烬!”
我鼓掌道:“真精彩!没想到你的知识这么渊博!哎!可惜和氏璧这无价之宝,竟会是这么个结局!“
唐玉正色道:“你认为是无价之宝么?错了,说起来它只不过是一块好看的石头而已。它只有观赏价值,而无实用价值。在物欲横流之时,人们一再夸大它的价值,使得货币为之贬值,生命为之渺小,而事实上它饿时不可充饥,寒时不可作衣,在特定环境下,它也许一文不值,比如在汶川中,一个被埋在废墟里的幸存者,如果在他的面前出现了和氏璧与方便面,他肯定会选择方便面,这时的和氏璧的价值就不如一块方便面值钱!”
我无言以对,陷入久久的沉思……
-全文完-
▷ 进入颍水倦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