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傻眼看影视之《青衣》柳含烟

发表于-2003年12月29日 下午3:01评论-0条

傻眼看影视之《青衣》 

《青衣》的成功无论如何都是尴尬的,包括剧中人与作者——把艺术与成就寄托于金钱之上,不能不让人失望。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悲剧。

在《青衣》中,送筱燕秋上舞台的,是一个大烟厂的老板。于是艺术成功了,筱燕秋成功了……然而,最大的成功是烟厂的老板赵先生,他在事业成功之后,才用金钱圆了年少时的奔月梦。这是一种无奈,不仅是京剧艺术的无奈,也包括筱燕秋和我们的。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假设,艺术是金钱的奴隶?

这个假设很让我恐惧,因为连最难打动的艺术都被打动了。

《青衣》中的赵老板是没有恐惧的,他在追求到金钱、创造了财富之后,用一个个烟圈串起了一个戏台,让筱燕秋包括整个京剧团跑上去来满足他的嗜欲,然后沾沾自喜。于是筱燕秋的艺术与事业在烟圈中,开花结果,漂亮极了。我不禁怀疑,在金钱的驱使之下,筱的艺术会不会偏离自身的目的、忽略了艺术品质,而导致艺术的低俗浮滥?因为现在泛滥成灾的泡沫影视及歌曲就是实证。

好象没有,作者没有让金钱完全凌驾艺术,看来是我的毛病——多虑了!

用金钱衡量一切的社会,是堕落的社会,用金钱收买的艺术是什么艺术?我不清楚。这个问题留给《青衣》的作者与剧中人徐帆及《青衣》的观众,但愿有人站出来自圆其说。

《青衣》中另一个困惑我的问题也有必要提出:所谓的艺术,是筱燕秋等少数人才华的炫耀,还是人民的需求并生活内容与精神内涵的一致提升?作为国粹的京戏,我们有必要保护、发掘、宏扬并给观众欣赏,但是,作者笔下的筱燕秋和赵老板是否应该把“自私”与“艺术”加以区分?

我本人并不欣赏戏曲,可我的父母和祖父母们很欣赏,这说明两点:一是戏曲艺术有存在在的必要,至少在一段时期内有存在的必要;二是戏曲艺术的处境并没有《青衣》中描写得那么糟糕。她有自身的气质、自尊与魅力,既不衰败也不鼎盛,也不为钱所动,她仍然往事如昨!

而《青衣》中所述的情景是让人担心的:戏曲艺术到了暮年垂死的地步,时刻需要金钱涂脂抹粉,既使偶尔灿烂,也不过昙花一现,平民百姓欣赏她,只有用钱才能奢侈。如果金钱不去拉她一把,她会与百姓生活背道而驰。这种平民化的不能再平民化的艺术难道不再平民化了不成?谁把她贵族化的?作者还是社会?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柳含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