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人,但凡流着炎黄的血液,都会为“5•12”汶川大地震中不幸罹难的同胞悲痛,为生死未卜的同胞担忧,为无家可归的同胞焦虑。甚至只要是人,只要基因尚未向它物突变,都会对这场天灾的受害者抱以应有的同情之心。相守相望,共渡难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在蓝天下,山南海北,爱心涌动,让更多的人得到解救,让更多的灾民得到安置,希望在废墟上尽快重建家园,尽快重享安宁和祥和,这成为我们最大的期盼。天灾无情人有情,尽管话语耳熟能详,却表达了大家的共同心声。人心都是肉长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遭遇困厄的同胞,我们没有理由不难过、不悲伤。然而,在灾情急急如律令、救灾刻不容缓的时刻,草根舆论间却不时冒出诸多质疑,特别是在问号掩映下表露出来的几个倾向,却值得深思。
其一,问号下的骂。地震灾情刚一发生,仅仅几个小时,网络上便开始出现骂声,甚至一度愈演愈烈。首骂各级地震局。“这么大的地震,为什么事前没有一点预报?”“地震局的官员是干什么吃的?”“平时都在干什么?白养了你们!”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随后,十万蛤蟆大迁移、惊现地震云、大水塘神秘枯竭等讯息扑面而来,更在“有预兆”和“没反应”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于是,“不作为”的批评由专职部门延伸至一级政府,许多专家也受到猛烈的抨击。“专家大忽悠”、“养一帮所谓专家,还不如养一窝癞蛤蟆”、“连动物都知道的事,堂堂一级政府竟没有丝毫反应”、“面对预兆,不作任何防范,又有何用”等等,数不胜数。甚至,还有人以怀古的方式寻找“现代张衡”,借以表达“今不如昔”之情。当救援开始后,又开始把骂的重心转向进度。“震后好几天了,为什么灾区进都进不去?”“为什么不伞降?飞机呢?精锐在哪里?”“当年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昼夜兼行,尚日行百余公里,为何现在被几十公里难倒?”面对灾区特别是学校、医院死伤的惨烈,质问再生:“为什么倒的不是政府大楼?死的不是官员?”“豆腐渣,你还要坑害多少人?”问号串串,像一个个结,勒得人喘不过气来,不免于悲中生出怨乃至愤来。过后静下心来想想,其实也不尽然。当然,我非专业人士,与专家更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处,仅凭感性谈点认识。“能上天不能入地”,这是当前人类技术水平发展的现实,它决定了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难题,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很好解决,这有事例佐证。因此,只能把实现地震的有效预报当作努力的方向,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当前还做不到。“希望这样”与“应该这样”毕竟还有一定的距离,概而论之终究不太妥当。而动物迁移等预兆对地震最终发生这件事而言,应该是逻辑上的不充分条件。用专家权威(不仅仅是国内的)的话说,概率很小,0·1%或者以下。这就好像天下雨与地上湿的关系:如果天下雨了,地上必然是湿的;反之,如果地下湿了,则不一定就是天下雨。假如因为地上湿了,就号召全民穿上雨衣、带上雨具,以此预防淋湿,似乎也不太恰当。真这样做,不是跟“宁可错一千,不可放一个”一样了么?假如因为一个没有必然联系的而且概率很小的因素,动员你大转移大撤退,持上述观点的朋友会怎样做呢?再如由地震联系豆腐渣、由学校医院联系政府大楼,可能也比较牵强,颇多片面。这些朋友在作激昂痛斥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看到“北川6名副县长,3人遇难3人失踪;北川20余公安干警牺牲,70余人失踪”这些消息呢?以学校、医院这些最需要救助大家也最关注的地方为重心,集中精力施救,因此才有较多的报道,这不也是人文主义的体现么?要是到处是抢救官员、清理政府大楼的东西,可能另一种更激烈的骂声又出来了。再说进入灾区的速度,如果不考虑当地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严重的损毁程度,仅凭想当然也是很容易偏激的。在左是不毛之地且土石疏松无可攀缘的崇山峻岭右是深渊峭壁、湍急水流的情况下,面对悬空的路基和麻花路,凭原始方式是无能为力的。凡此种种,还有很多。当然,作为外行,看法或许浅薄,甚至漏洞百出,只是希望朋友们在愤怒时有所参考。
其二,问号下的媚。相对于骂的激愤,崇外意念下的媚,就让人感到可恶甚至可悲了。“人家美国的技术就是好,在地震发生几分钟我们还躲在公用电话亭迷糊的时候,那儿的朋友就打来越洋电话,说我们这儿发生地震,向我问候。啧啧!”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国内新浪、网易等媒体发布的地震消息也在第一时间,绝不会比那边晚。作此留言的朋友,也许孤陋寡闻或者信息闭塞而已。更让人吞了苍蝇似的还在于,居然有人把这个留言用框框圈起来,然后在一旁大书“我爱美国”。其摇尾的殷切之情,让人叹为观止。只是美国是否会张开温暖的怀抱迎接他,就不得而知了。假如不健忘的话,著名的cnn以及卡佛蒂之类可是在不久前刚刚放言“中国产品基本是垃圾,中国人基本是暴民和流氓”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位在自己国家遭遇特大地震灾害之际还大书“我爱美国”的朋友,恐怕要大失所望了。当然,还有对于日本的地震预报技术表示“五体投地”的。这里,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也没有能够提前预报,在强度是本次1/32的情况下,仍然亡6000余人、伤数万人,成为其战后永久的痛;美国面对气势汹汹的大飓风,也是损失惨重、乱象一片的。退一万步说,人家即便真有那么好的技术,你就能指望它昼夜兼程,像宇宙战士奥特曼一样,在最短的时间来到你的身边,为你解困,何其天真!况且,在掌握灾害讯息,明知会对我们造成重大损失却不知会,只在事后表明“山人一贯高明,永远正确”,这又是何其鄙俗与可怕。真要如此,那一味抱它粗腿就不仅仅是可气了。
其三,问号下的俗。我记得13日有则新闻贴子,大意是说灾害牵动万人心,军人、警察争分夺秒展开各项救援活动。但是在帖子下却跟了这样一条“别听他们的,我们现在被疏散在广场上,这儿根本没有一个警察来维持秩序”,七嘴八舌附和的也不少,大多对媒体报道救人的先进事迹表示怀疑甚至不满。开始的时候,我想“怀疑一切”或许也是社会进步、民主开化的一种精神特质。但后来却又觉出一丝怪味:在救助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必然有主次问题、轻重缓急问题。毫无疑问,救人是第一位的。既然已经到了安全地带,至少避开了迫在眉睫的危险,为何不能允许这些资源流向更需要的地方呢?何况,与断水断电断通讯甚至埋在废墟中相比,能够上网跟帖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状况了,何来质疑呢?莫非除了围绕自己,再不能容忍其他的选择?而其他的附和之声,质疑里也充满臆想:凡正面报道必不对,尽管被多家媒体、多个渠道相互印证。而bbc、德国之声之类,哪怕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都充满了艺术性。这种逻辑,着实费解。我想,除了俗字,恐怕没有更好的解释。更教人气愤的,为了提高点击率、增加网站人气、获得更多收益,竟然还有人技术造假,发布“事前已预测到地震区域但不让发布”、“灾区化工厂发生爆炸”等种种虚假信息进行质疑,用噱头引发恐慌。其庸俗的功利心态,造成的危害可谓大也。
……
絮叨到后来,我突然发现自己也不知不觉地陷入到了无谓论争的窠臼,总在想着如何把不合拍的问号替换成句号。姑且不说我有没有这个能力吧,就说在目前这个关头有没有必要也是值得怀疑的。温总理在抗灾前线不止一次地强调“救人是第一位的”,一切都应该围绕着这个重中之重来进行。因此,当前我们最切实际的选择,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或捐一次款,或献一次血,或做一次祝福。
一场大灾,必然有许多需要总结、反思、反省的地方,必然需要作心灵的拷问,它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从这个意义上说,问号是必须的。但是,它不是现在。否则,“问号先行”的结果,就会跟“清谈误国”一样,让困厄变得更加糟糕。
-全文完-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