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人活百年,不过三万多天时间,有的人觉得很长,不知该怎么打发;有的人觉得很短,太不够用。我常常想,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如此悬殊的感觉呢?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对这个现象有了一点不太成熟的认识,写出来与朋友们共同斟酌。
理想信念是人脱离低级趣味的良方。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指的应该就是理想信念。古时候有所谓殉道,这个“道”,我以为大致也是指理想信念。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都有其目的性。比如温饱,比如富裕,有的人爱钱,有的人爱玩,有的人好学,有的人好色······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但是,这些目的都称不上道,因为这些目的都是暂时性的,也比较容易达到。而一旦达成目的,人就失去了目标,于是又陷入无聊的泥潭。可以说,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怪圈,物质追求与肤浅的感官刺激追求,是无法逃脱这个怪圈的。与之相反,精神追求是较难达到目的的,很多有这种追求的人,终其一生,或许也未能达到目标。但正是这种艰难的追求,使具有远大理想的人获得了更高级的满足。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生命只有一次,其宝贵程度不言而喻。但从古至今,有不少人选择了殉道,即为精神追求牺牲生命。物质的最高追求,大概不能超过生命存在本身,好好的一个大活人,为什么要选择殉道-死亡呢?或许,原因就是来自渴望这种满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获得一定的物质满足之后,人要真正脱离无聊,使自己的人生获得较高价值,就必然走向精神领域。
理想信念是提高人性修养的航标和指南。韩愈说过一句话:“足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这个德,是完全属于精神的东西,必然要以理想信念为支撑。人的一生,细想来,是很短暂的。以健康为前提,人类个体的寿命不过百年,一百年,在无穷无尽的宇宙时空中只是一瞬间罢了,就算整个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加起来,也不过万年,一万年,在浩瀚无垠的天宇里,也还是一瞬间而已。所以古人有登高痛哭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是对短暂生命个体本身之深刻的悲哀。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正因为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重复,才决定了一个生命个体弥足珍贵的独特价值。
毫无疑问,这个价值与人的精神直接联系在一起。精神这东西,历来就不大容易说得清楚,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客观存在的。要说清楚它,还得回到韩愈那句话。所谓“足于己”,其意思是自己有能力,能够满足自己,在精神上。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鲁宾逊多年独处而没有发疯,他算得上一个足于己的人。所谓“不待于外”是指不需要外物的支持,“之谓德”,即这就是道德,或者说,这就是一个人所能实现的最高价值。人的一生,只要努力迈向理想信念,无论最终能到达哪里,大致都可以无愧地说:“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所以说,一个人要有“德”,是离不开理想信念支持的。
理想信念是人自我完善的需要。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可能会认为,我可以甘于贫贱,我根本就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我也用不着与别人竞争。从独善其身的角度来讲,这样说也有其道理。但是,对于一个有着较高精神追求的人,即使确实做到了比较彻底的与世无争,我以为他仍然必须时刻面对另一种竞争,那就是与自己的竞争。佛家、道家的修身养性,实质上就是与自己竞争,细想起来,所有精神上达到了高境界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自己竞争,就算他超越了所有的人,他也不可能满足,他不得不不断地超越自己。最后,如果他活得够长的话,他就有可能成为古时候所谓“圣人”,或者,虽不能至,也心向往之?亚里士多德说:“人生的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人拥有更加健康更加完美的精神,是人作为高级动物的最高和最终的追求。
而且,作为拥有独特智慧的人来说,仅仅做到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达则兼济天下,这才是一个高级的人应有的思维。
理想信念是人避免堕落的警绳。这世上那么多功成名就的人为什么最后会落马甚至进监狱、上刑场?实事求是的讲,他们在与外界的竞争上曾经都是成功者,不择手段地争的人就不消说了,浪费笔墨;有些人确实是靠正当竞争获得了成功,甚至是非常成功。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也确实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好事。遗憾的是,这些人好象后来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不与自己竞争,放弃自我改造,放任自己堕落。这样看来,一个人如果放弃与自己竞争,放弃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放弃自己曾经坚信.坚守的理想信念,确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却要驾驭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就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顶,别人危险,自己更危险。所谓“慎独”,应该主要依靠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绝非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精神支柱,它的重要作用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别的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是聪明人。有一点您要相信我,有理想的人一定比没有理想的人幸福,因为有理想的人不容易感到空虚。真的,不骗你,不信您试试。
-全文完-
▷ 进入金士渊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