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优质高效农业是历史的选择
一家一户的生产一产经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挽救了农村大锅饭后面临破产的局面,使人们的吃饭问题迅速得到解决,并逐步向小康迈进。这是生产力尚不发达时,农民和农村的必由之路。当生产力发展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又因实力小、指导思想不一、认识不到位和对市场的把握不准而情况千差万别。一些有眼光的农户,顺应市场而发展壮大了,成为先富起来的人;而另一些,则因知识和条件有限,则被时代抛弃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贫困了。
这时,矛盾就出现了,想要在土地上大干一番的人却无地可种,那些守着土地的人却又无可奈何的叹惜着,甚至将其撂荒!因此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培养农村经营大户,已是时候了。这是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零乱分割的土地是无法适应这种需求的。但是,不可能用行政命令来将农民手中的土地重新集中起来搞集约化农业,那会开历史的倒车的,吸能采取租赁或入股的形式集中经营,以求土地的产业化经营。这样,逐步完成现代化农业进程,即将家庭个体承包经营逐步引向联合土地特别经营,从而集中生产资料、资金、技术等资源。使其更好的有效配置,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样,农民不仅没有失去土地,而且还防止了土地荒芜,农民还因土地入股或倒包给承租人而获取收益,农民中的剩余劳动力还可优先转入这些经营实体中去从事具体的业务,从而也转化了相应的过剩劳力。至于规模要多大,优质高效农业具体何去何从,应当遵循市场规律,要防止贪大求荣,一昧的扩大规模反而受制。近年来,“订单”农业有许多未兑现,也是农业发展中遭到的实际问题。要根据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农业和农民共同的利益,以免业主将风险全推给了农业经营者,在市场中兴风作浪。不管如何,优质高效农业一直都会是农业发展的春天,如何将优质高效农业搞好,这对闯荡市场才二十余年的广大农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优质高效农业并不是越大越好,也许小巧灵活,也能适应市场。在大力推广规模化农业产业的同时,也别忘了个体经营的特色农业,她在适应小市场,维护自己独立的经营权方面,填补社会经济空白点和社会效益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大市场中的小空档,会让这些保持个体家庭经营的农户抓住。这部分农民,他们有自我经营能力,市场脉膊也把得准,也完全可能经营优质高效农业,只不过规模不如带有农庄、农场、企业特色的大型农业大,她在填补市场空间方面,会有立体的作用。这一群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皆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独立的自耕小农和兼业化农户,他们除了经营极具特色的小块土地外,还兼干其他许多挣钱的活儿,收入也是不少。
在强大的竞争面前,也有许多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会长久的固守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他们除了维持日常生活之外,确实难有大发展,会缓慢的向优质高效农业的步伐迈进。这些地区,也会因此而较长时间地贫困着。这是难免的,客观环境无法迅速改变的。
适当的规模经营,必将为优质高效农业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优质高效农业,就涉及到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使不适应市场的产品退出农业经营领域。
目前,依靠纯农业经营致富的人群中,没有不是依靠优质高效农业起家的。广种薄收的原始耕作方式早已不适应时代发展了,代之而起的是科学化的精耕细作。况且,要广种,就要宽阔的土地,就要有多余的现成的土地,这在中国也不现实。因此,现在和将来,优质高效农业,都是中国农民赖以致富的根本。
要搞好优质高效农业,农民素质是关键。要把大量滞留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农业科技人才,恰当地引入农业的具体生产行为当中,从事相应的科技工作,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为高效农业、优质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和资源。市场需要优质高效农业的农产品,这是经济规律决定的。大量留在城镇的农业科技人才,务必为贫血的农村阵地充实力量,将现代化的农业理念、科技引入广阔的农村,这是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着棋。同时,大力培训农村实用型、科技型人才,培育农村现代化、市场化的理念,都是迫不及待的历史选择了。优质高效农业,是现实需要和选择了她,我们别无选择。
优质高效农业不仅培植了新的生产力,为工业生产提供了足够的丰裕的原料,而且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村逐步向小城镇过渡;社会生产也渐趋社会化和系统化,并能逐步完善各方面的资源培植。更重要的是,优质高效农业使农村的市场经济意识广泛的在农村迅速确立,市场体制也将在家村逐步完善。优质高效农业本身是规模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儿,她的新生和发展又必将使孕育她的母体更趋老练和成熟。随优质高效农业的全面深入发展,传统农业也将逐步退缩和消隐。
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有相对的单一性和集中性,一量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或者市场行情急剧变化,那该怎么办呢?这就要靠以往的积累和保险来过日。如果没有很好的资本积累,农业的滚动发展必将受限;一旦遇大灾或市场急变,就面临返贫和挨饿的威胁,这正是目前中国农民的处境状况。在没有农业保险的日子里,农业是相当之累的,风险特别高的,这是我国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的。但是,并不因为风险高,农业就不走优质高效之路。因为普通农业,风险比优质高效农业更高,且无条件进行资本积累。
十二世界农业对中国农业的启示和促进
农业是世界人民从事的最早的最基础的一种产业。因此,为了保护她的基础性地位和安全,许多国家都通过了立法、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和措施是来引领它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各自的人口、耕地状况,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都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制定了中长期扩大农业经营规模计划,防止分散、狭小的农业经营格局影响效益和质量。这在英国和法国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英国1967修订的农业法,鼓励农业的大型化发展。规定对合并的小农场政府提供50%所需的费用,对愿意放弃经营的农业的小农场主,可获得2000英镑以下的一笔补助,或领取每年不超过275英镑的终生养老金。1923的以来,政府用于农场合并的补助金每年都超出了100万英镑。而法国则鼓励和支持中等规模农场的发展,降低小农场的比例,从资金、信贷政策上支持大中农场,抑制小农场,使之向中等规模发展或补偿性放弃小农场经营。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土地集中经营的进程,起到了良好的规模效应,极大地支持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而国土资源相对较少的日本,则采取了大力鼓励农民兼化化的政策。这些策略,都是据自己的个体国情出发制订的。这些措施,优化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多余的劳动力转入发达的工业体系中,使农业生产资金更趋集中,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对我国有一定期借鉴作用。但无法照搬,我们人多地少,工业化水准不高,转移劳动力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要推进适度的规模经营,但不能搞行政命令和一刀切,要取决于农民的意愿。
二是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训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这是发达国家的惯例。发达国家利用雄厚的资本,大力培养各类农业科研人才和经营、生产型人才,健全流通体制,拓广流通渠道,为农产品的商品化大开方便之门。这些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建立规范的合作社,增设了信贷支持,大力兴建宜农的水利、仓储、市场交易设施,设立保护价格提供公正、统一的供销信息,帮助扩大出口等等。
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大力培训生产、经营型农业人才,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法宝。在发达国家,经营农业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原联邦德国对农业经营人才就采取合格证制度,只有训练有素并在别人农场实习合格的才能得毕业证,才能经营自己的农场,取得政府的各项贷款和支持。各类农业技能培训学校和科目更是名目众多,绝非我国可比。
三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
荷兰是西欧国家,仅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一千多万,但农业人口仅二三十万,耕地200万余公顷。但它成为了世界上农业生产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与它的优质高效农业经营理念不无关系。致力于农业品种改良,对农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检验和检疫,凭借农产品优质高效,使其出口经久不衰。荷兰专门制订了《农产品质量法》,按法律规定,只有经专业部门检疫合格的,发给证明书后,方能上市。不合格产品禁止出售,一经发现,还要加以惩处。致力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许多发达国家都有类似的经历。
建立农业保险机制,这是发达国家的创举。其保险业的发达也为农业保险开了一道进出自如的门。农业保险五花八门,政府的保险公司,相互参保的农民,已将农业风险降低到极低极低的水平了。这是我国应当着手考虑的策略。这可是关系到几亿农民的大事,同时也是一块市场前景诱人的大蛋糕,做好了,对谁都有利,几百亿的市场空间一定少不了。
四是对政府职能做了恰当的定位。既不越位滥行职权直接插手农业经营;也不缺位放任不管。发达国家的政府的农业政策极齐而且到位。该考虑的,都按具体的国情办了。比如荷兰和美国的农业拍卖市场,就有质的不同。荷兰认为,由众多的中间商将农产与超级市场联系结合起来,是对农民过多的盘剥,不宜采取。因此,荷兰的拍卖市场是直接的。而美国作为一个农业产品大国,就需要众多的中间商来运作。这都是各自不同的国情决定的。因此,荷兰的合作组织就相当发达,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作用也相当强。
对农业的规划,各国政府都详细周到,这是发达国家的现实。由于财力充沛,农业分类经营,规模大,便于管理,机械化水平高,因而政府职能也在不断完善,看到的都是协调性,引导性的发展,很少有行政干预的痕迹。而我国,瞎指挥、乱命令的粗放行为不在少数!
五是财政、税收政策完备。发达国家的政府每年都有大笔财政资金用于农业投资。农业与农业有关的工程、公用设施得以逐步完善,并有了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财政补贴。英国在实施“农业和园艺发展计划”、“农业结构补贴计划”、“农场资本补贴计划”、“园艺补贴计划”和“农业合作补贴”的过场中,每年用于支持农业的资金有几千万英镑。到1974年到1975年度,曾达到8990万英镑,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的10倍。可见,财政支持是何等厉害。而税收政策,发达国家用得很灵活。在澳大利亚,除了征收普通的税种外,还实现农产品的科研开发提成,使科研与生产结合,政府再相应配置财政拔款(即每收一元的提成,拨款一元):并且税收上采取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方式。举个例吧,羊毛生产者按其产值在交纳5%的储备基本税款的同时,还要交3%的科研与技术推广税,其中2·5%用于科研,0·5%用于用于技术推广,而科研、推广部门在推广新成果或提供技术服务时,不再收费。因此,澳大利亚的农业是相当发达的,是典型的高效农业。在八十年代,它的农业生产率比美国高51%,比英国高155%,比前联邦德国高220%。它的农民素质,咨询机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服务体系,皆是世界一流的。
通过对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一些认识,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们与发过国家的差别太大了。无论从生产力发展水平、财力、物力、社会服务体系、政府职能方面讲,莫不如此,毕竟我们是才经历了二十余年高速发展的国家。但是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许多办法和措施,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我们不仅要学习人家众多的长处,还要善于把自己的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充分考虑到我产的国力国情,运用恰当的政策,诱导农民走上稳健发展的道路。相对资本主义国家几十几百年的发展史,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小错的。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为数众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保险机制还缺乏;农业生产、经营、科研人才还培养不够;优质高效农业还未广泛铺开;流通渠道还不畅;产前、产中、产后的跟踪还不够;财政和税收的调控不力;信贷支持还很不理想,对农惜贷的现象比比皆是;农民的兼业化程度还很不够;农业综合治理体系还差;个体实力太弱,缺乏应有的灵活的合作经营和联营体系,合作社的凝聚力远远不够;农民的分化也不力。这都是我们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十三中国农业如何应对世界农业的竞争
加入世贸组织了,世界农业对中国农业的竞争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加拿大的面粉,交了关税到中国市场后,价格仍低于国产品,且品质明显偏好。美国的玉米,蛋白质含量高于中国国产品许多,价格明显偏低,还有前面提到的洋水果等,价格是国产水果的许多倍,但消费者仍很青睐!摒弃一部分崇洋的心理之外,大多是冲着她的品质去的!中国粗放的农业,何时才能与之匹敌呢?
加入wto后,中国众多的粗放经营型农业是无法抗衡世界发达国家的机械化农业的。靠一家一户的农户的农产品直接参与世界竞争,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依托龙头企业组成联合体后,实力就大增了。但从目前看,订单农业大约有80%未兑现,这是一个困扰农民和龙头大企业的大问题。这里面,龙头企业肩负着重要责任!她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了很大损害;问题就出在产供销未一体化,也就是土地使用权和农产品经营权分离后的直接后果。作为龙头企业,有赚头就干,没赚头就赖和放,把风险皆留给农民。如果形成了农庄,业主们还如此逍遥吗?因此,有条件转移劳动力的,农民又自愿的,最好是将土地经营权与农产品经营权结合起来,让业主实施调控,农民全盘将土地交与业主,只收股金或承包费即可。
而作为龙头企业,在中国实力还小,管理成本异常高,又加之规模小,赖账是常出现的问题。如何降低管理及经营成本,化解风险,增加盈利,才是龙头企业应该认真解决的问题。龙头企业过渡为农庄农场,不失为一种较为可靠的途径,她实现了人地资源、生产的有效组合。为永久性的利益捆绑体着想,农场和农专的履约率就会大大提高;农民的利益也会得到切切实实的保护。
比较目前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来看,平原地区、沿海、东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明显高于山区、内陆、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机械化程度高,基础设施也相对较完善,优质高效农业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因些,要区别对待。就平均的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我们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年代的水平。农村新型生产生关系的萌芽,优质高效农业的迫切要求是增强竞争;决战世界大市场的压力迫使我们要千方百计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力的展水平,这是历史赋与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是中国在加入wto前必须认真而严肃的思考的问题之一。
其实,以适当的规模、优质高效农业的形式吸纳、倒包、承包、转包、租用农民手中的土地经营,是承包责任制的延续和提高,进而逐步形成的农庄和农场,是使农民脱离繁琐的农耕,转入社会化大生产运动的一个伟大的变革,是农村企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正规化发展的必然历程,是农民分化、兼业化、转化和进化的历史规律。农民,作为个体家庭经营的农民失去土地经营权,获得的是相应的报偿和转向工业化生产、服务行业的机会和权利。封建农民广泛的失去了土地而贫困。今天,农民拥有小块土地依旧贫困,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太快了,有限的土地的产出也无法为他们提供脱贫致富的条件,只有在不丧失土地的情况下,加入工业化、社会化的队伍中来,才是出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农民那么富有呢?那是因为,他们的一个农民拥有的土地是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公顷,且政府和社会为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家的工业化水平相当高,几乎全是机械化的。农民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几,而我们则是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我们的国情况无法和发达中家相比的。农民不溶入工业化的队伍,农民的数量不急剧下降的话,农民无法摆脱小生产者的自给自足的历史局面,将在有限的土地上,永恒的贫困下去,虽饿不死,但处境却异常的悲惨。
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发展水平不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农民的处境与个体条件也千差万别,农民也因认识的差别,很可能对产业化有很大的意见,也是正常的,这之中有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具体点讲,一些地区,个体家庭经营已很有特色了,就不会瞎折腾了,政府和社会也不能强制人家走产业化道路,大量个体自耕农也将在农庄、农场和众多的现代化大企业的边缘的市场空档是广泛存在,共同支撑中国农业市场的一片天空。如何与市场和世界农业接轨,我们不能要求农民们怎样办,我们只能把握自己的角色,政府职能是服务和诱导,强调和健全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研究对策,调整和优化结构,多走优质高效的路子,尽可能的将有限的涉农资金用在刀刃上,为加入wto的竞争作好准备;为数亿农民的未来和明天而战,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全文完-
▷ 进入永不完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