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关注农民的分化
毛泽东同志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30年,极大地束缚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其智慧受到了一定的扼杀,使农民的创造性受到了压抑。那时稍有不慎,就会扣上投机倒把的“罪名”。计划经济极为残酷地使人们被迫接受计划经济的产物——缺穿少吃。这时的农民,都被束缚在土地上,分化是无从说起的,也是绝大多数农民不敢想象的。
随农村政策的调整,农民被解放了,土地被解放了。告别了农民和土地捆绑式的众多农民,支配自己和土地的权利实现了;因此,农民的分化开始了。
农民自从有了自由支配土地的那一天开始,每个神经和毛孔都来了精神和干劲。因为,改变他们命运的历史时刻终于来临了。土地的自由使用权部分获得后,农民的经营欲望空前高涨了。农民,中国的农民,是迄今为止,地球上的最大生存群体,也就跟着悄悄变化了。
农民最初的变化莫过于将剩余的时间用来经商或务工。在意识尚未解冻的年代,也就是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发生在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发生了——土地实现家庭个体承包经营。但是,浓厚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太重了,农民们办私企的还得不到承认,拥有几十个雇工就是剥削者了——当年的“傻子瓜子”大王几乎成了认识上的牺牲品,幸亏邓小平严肃地表态:不能动他!否则,中国的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又不知要经过多少年才能迅猛发展起来。那些从文化大革命中过来的人惯使用政治高压的人们,还差点把中国的新生经济又一次推进了深渊!随着私企、处企、乡企的迅猛发展,农民的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溶入了工人和商人的行列,成为乡企迅猛发展的廉价劳动力,码定了沿海东部地区工业的迅速发展的基石。
尽管是廉价的劳动力,农民成为打工人员后,其收入也大大超过了经营土地的收入。因此,数以百万、千万的打工仔,支撑了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尽管这些人户口未变,但他们从事的已是完全脱离农业的工作了;从户籍上看是农民,但实际身份是工人了。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是无法融入城市的,大都挣了一定的钱后回到故土,或经商,或走上兼业化的道路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由于智商高、学历不凡、素质超群,或因有特定的机遇,成为了白领,在城市购了房扎根了,有的则成工厂的骨干而融入上流社会了。这是农民中分化出来的,参与第二第三产业的那部分,是主流。另外立足于地域资源、人力资源而直接弃农经商的,也是很大一部分。由于人口增长,土地政策的相对稳定,人多地少,也迫使许多农民离乡背井,走上打工挣钱之路。这也在现实中广泛存在。兼业化,也是农民分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许多农民都有部分可以维生的土地,但又不够经营,就边干活边打零工为生。一到农忙季节是农民,农闲则为人打短工,或从事服务工作,挣些钱作为补贴。现阶段的农民,几乎是这样生活的多;大凡家中有剩余劳动力的,都有类似的经历。既使是招聘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也不乏这样生活的。
还要重要的一种,就是成长为新型农民的农民了。他们的分化是最令人鼓舞的,也是未来农民发展的主要去向。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全面而广泛的农业技术,会市场运作,知法守法,信息灵,擅管理。且重要的是,他们敢作敢为,善于在市场的风浪中锤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的农民。他们敢于独出新栽的搞产业化大农业,敢于承担风险,敢于大步前行,迎风破浪。这些高素质的农民,目前占的比例沿少,但他们必将是时代的主宰和主流;挑起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梁的,也必定是他们。
从农民中成长起来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职业经理人队伍,职业打工仔,将很好地带动农民的分化和农村的发展。许多有为的农民企业家,不是很好地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献出了应有的光和热么?尽管这也是很少的一部分,但对农村和农民的带动,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农民分化的越多,工业化程度就越高,农村城镇化进程就越快,工农差别就会越来越小,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脚步声也就越来越近了。因此,关注农民分化太重要子。
近年来,农民增收已逐渐转向非农产业,农民呆在土地上,却要靠到遥远的地方去挣钱来养活自己和家人,这是很危险的。这说明,农民大部分呆在原的土地上,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了!不泛算一笔账:一个农民种了3亩产稻谷1000斤,合500公斤,是一般收成的年景,且要无灾害。每公斤稻谷1.00元,价值500元,总产值1500元,还要除去种子、农药、化肥和人工,所剩公1000余元,远远低于一个普通打工人员3000-5000元的收入。况且,一个人种3亩,劳动能力(手工)已是够受的了。强度大,休息少,已是不争的事实。机械化作业的地区,条件好一些,但也好不了多少。不过是人工费用低点罢了。因此,才提出了调结构的强烈要求。
加入wto后,农民将是最不堪一击的对象,其处境将远比幼稚工业的工人更为悲惨。若不加强竞争力,大力降低成本,农民的田地,将如何种下去?个体家庭经营,如何经受得起世界大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冲击。wto谈判中,农业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将是对中国农业和农民的一个巨大的冲击,是压力,也是动力。
这时,为数众多的农民不得不走入农副产品加工业、打工和服务业中谋生。因为呆在仅有的土地上已失去了基本的价值和意义了。而另一方面,许多涉农大企业,在世界发达国家农副产品的优势竞争下,又迫切需要大量的集中成片的土地,用于产业化经营,走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专挑适合市场的名优特新产品经营,产生强大的规模效益,与外来涉农企业竞争。这种农庄性质的涉农大企业就是未来的大型农专和农场,不仅较好集中了农民的土地进行高科技经营,而且需要大量的农业产业工人,农民也正好转移而去,将自己的条块分割的土地集中起来,交由业主经营;自己则成为小股东和从事具体的某一项几项工作的农业工人。这将是竞争中,农村专园化、企业化、产业化的结合之路,是双赢的策略。
而一些有实力的农户,也将逐步吸纳小农户的土地,壮大自己的实力,成为庄园主,或成为兼业化的自耕农。
关注农民的命运,就要象关心他们手中的土地一样,使之更好地发挥效力。农民命运的改变,就是中国现实状况的根本改变。农民的分化,轻视不得!
九 新型农民的特色与要求
所谓新型农民,是指在农村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一定科学技术的懂市场运作的农民。新型农民是知识型、技能型、科技型农民,至少也是小知识分子似的农民。他们是进化了的,不以完全出卖劳力为生的农民,他们是农村科学技术的播种人,是指导和带领普通农民闯市场致富的领头羊,是从农民中分化出来的先进分子;也有些是从城市来的专家学者或工人;他们对农业的加盟,更加充实了农村阵地的实力,必将为中国农业的发展谱写更为华丽的篇章。
新型农民是市场经济熏陶下,是在新中国经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培训的农民。他们懂经济运行,重管理,会技术,能按市场经济要求来培植农业产业,对产前、产中、产后的事考虑得详细周到。他们敢于幻想,勇于冲突,不怕挫折和困难,能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锻炼自己,对市场经济的规律,他们能较好适应。完备的信息系统,快捷的交通方式,周到的各种服务,能将产品迅速转化为商品,及时变现,适应农业生产的周转。他们的新思路,规模产业运作的技巧都在市场中得到了印证。这些,就是新型农民的特色。
目前政府还不能很好地为新型农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有关的职能部门尚未建立起来。如农业保险机制的缺乏,土地适当规模的集中经营尚无法制框架,诸多中介机构还没有发展起来,信息流和物流还不很通畅,许多政府不该管的事却去管了,该管的尚无法很好的去管起来,即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健全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这就决定了新型农民和传统的农民都要多付出许多代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新型农民迫切要求有适当规模的大农业环境,希望摆脱来自行政方面的许多制肘,并希望合作社和政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服务和诱导工作让他们在市场中找到各自的位置,使农民们的才智和特长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做和非常好,不仅政府有大量的无偿拔款,还有大量的信贷支持,并积极引进了外资以解决农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使国际金融市场上大量剩余资本进入了农业领域。他们还实现了广泛的农业保险制度,内容很丰富,既有作物保险,又有财产保险,收入保险等。在经营方式上,还有民间的农民互保,官方直接经营的保险公司。保险业务更是发达。更重要的是,有一系列服务于农的举措: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发达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我国欠缺的;建立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培训和再教育体系;通过合作社行使各种权力,并大力予以帮助,是农村事业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日本在这方面相当完善: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及时转移机械化过程后的剩余劳动力,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食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活动都集中到一起,增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使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了恰当的配置。对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购销体系,并有发展期货交易和拍卖市场,为农产品市场流通开掘了方便之门,为全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通了道路。最主要的是,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对农产品实行了保护价格制度,并采用并购,抛售的形式大力平抑物价,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市场的正常运转和农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我国都还表现行比较欠缺。新型农民要适应大市场,也对我国的农业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没有完善的流通、保险、信贷支持和具体的服务,新型农民再“新”,也经不起市场的巨风巨浪。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的农民对政府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这是与他们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
广大的新型农民的出现并发展壮大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国农民命运改变的序曲。这个头是开好了,但如果后续政策跟不上,又加上进入wto后外国大农业的夹击,中国农民很有可能迅速返贫,甚至被全面击溃,而使中国农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如何调适我们的发展策略,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新型农民是时代的代表,是不同于旧时代的传统农民的,他们是领导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和先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他们,并照顾绝大多数农民的长远利益,使他们也能为更多的农民服务,这是我们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农民盼望,我们政府也期望做得更好。
十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苗头
农业是人类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控制的产业,且相对其他行业利润较低且周期长。但是,高效优质的农业产品,其中的利润也是可观的。山东寿光蔬菜的产业化经营,安徽金田集团兼并自然村,广东、浙江的股份制农业,早已说明了这一点。又如,大都市的洋水果,比国产水果价格高出几倍,且销路很好,已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农副产品也大有赚头,许多城郊的农民,就靠调整种养殖业结构而发家致富的。
在广泛的农业生产用地中,优质高效农业的产出已远远高出了普通的土地,商品率也远远高于农业。在优质高效农业中,用地矛盾相当突出。因此,才出现了新的许多代表先进生产力方向的新型生产关系,各种土地转让、承包、租赁经营才方兴未艾地出现了,但也会遇到相应的阻力。如碧峰峡在经营过程中就出现了诸如农民躺在地上不让经营的事。
这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就是新型农村生产关系出现的苗头。尽管这种兼业、租赁、承包、转让、股份制运作的方式,还有托管、代管等方式,目前还不是主流。但在不久的将来,她一定会发展壮大,成为主流,并最终向大农庄、大农场的方向迈进,成为吸收个体小农土地、分化吸收个体家庭劳动力的现代化农庄、农场。由于各地情况差异大,受市场的冲击力不一致,具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因此,这个过程和长短也将不一致。落后的地方,其原始生活、生产方方式将会持续下去,甚至在上百年内不变。受外界市场的影响,发达地区将会很快向土地的集中规模化经营,农民已将较快地转移经营方向。
适应市场的优质高效农业将逐步发展和壮大,挤压传统的个体家庭经营的空间,并逐步将其纳入自己的经营范围,逐步形成实力强大的、技术雄厚的、市场开发和适应能力巨大的农场或农庄。这就是目前在华夏大地兴起的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村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
在这过程中,农庄、农场、特色农业经营者和农民,都是成功的和胜利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双赢”策略。也是中国农民进化、分化的必然;进军农业现代化的号角,必将在与入世后的强烈竞争中吹响,吹得更响。
就从数量而言,相对目前2·37亿余农户的规模来讲还是微不足道的,但其势头之强劲,发展之迅猛,实力之强大已让我们窥见一斑了。这种新型生产关系的生命力是非常之强大的,她将比非农产业带动而发展起来的小康村、富裕村更有影响力,因为她本身是立足农业,面对的是农村千家万户的。
面对土地的丢荒,面对非农产业成为支撑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我们应该感到危机,感到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严重问题,感到投入的乏力和吸纳游资的不足。数以几亿计的农民,是无法完全靠非农产业长久支撑来增收的。农业产值的比重下降是好事,但农业如果得不到充分发展,农民得不到有效的转化,将是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农民富不了,中国何能脱贫?从长久看,农民除了分化和转化到二、三产业的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得依靠仅有的土地生存。20年内这个数量将维持在5亿左右,这也是一个庞大的生存群体呀!没有新生产力的带动,没有新生产关系的调整来适应,农民脱贫致富,仍然任重道远。
-全文完-
▷ 进入永不完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