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当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中国的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但生产关系的模式是一样的,那就是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有两方面。从人的角度看,东部和平原地区的农民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和技术装备及水平都要高于广大的西部和山区的农民。从自然条件方面看,东部和平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土壤肥力要高于西部和山区。因此,平原地带和东部地区的农业总是走在前面在。生产关系状况也有微小差别。个别地方仍保留了一定的公有地。在广大的沙漠和草原地带,一大二公的情况广泛存在(但有的地方也划地定居和圈养了)。因此,也就出现了在草原上的粗放过度放牧现象,致使草原生态迅速极度恶化;使沙尘暴不断肆虐。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就业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达2亿人,城镇失业人口和间接失业人口也逾越千万。这是一个庞大的人口群,是中国政府最头痛的问题,也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因此,农村生产关系的改进,用以大量消耗急剧增加的人口,就是时代发展的必须了。农村企业化、产业化,必将创造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这就是消化农场村剩余劳动力的又一重要渠道。农业产业化与乡镇企业化一道,将挑起农业剩余劳动力解决的大梁。
现行的农村生产关系,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分散性。分散经营的土地很难发挥规模效益。目前,农村生产力虽然大大发展了,但在农村的运营形势,并不容乐观。资本市场是空白,社会资金流向没有很好地针对农村这一版块作很好的接纳准备,涉农的大企业、上市公司屈指可数;特别是西部农业,大多是沿袭了几千年的农耕牧方式,现代化的农业的影子几乎看不到;而我们投入到现代农业开发中的资金又极为有限;这个与中国农业大国的情形很不相称的。因此,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流入农业产业,建立起良好的农业融资机制和保险体制,仍是政府和社会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趋势所在。这是促进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是国情的需要,是农业长期建设和抵御风险的需要。
外贸中,农业的地位还未得到加强,农副产品出口的势头还不是很好;而外国的农业早已看好了中国市场;看好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因此,如何更好地引领外资和游资进入国内农业市场,这是我们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农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配置是很不相称的,大量的农业高科技人才滞留在城镇和机关。农村人才严重失血,是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大量粗放农业的存在,造成了大量生产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失调的资源配置,不仅造成了农业的低产性,而且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也极难开展;生产力的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生产关系也理不顺了。另外,农副产品经纪人的缺乏使农业经营中应有的中介行业得不到发展,不肥造成了农副土特产品的滞销,而且对农业生产的诱导也不利,造成了生产的盲目性;使以销定产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今后的农副产品经纪人不仅要担当起产品销售的任务,而且还要在一定的领域内担当起业务指导和信息淘选、供应的任务。这也是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当虑及的事,但对目前还无能为力顾及且正在进行机制完善的政府机关讲是不得不慎重对待的事情。因为弄得不好,就会使之演变成为政府干预的行为,这样的教训太多也太深刻了。
落后的刀耕火种锄铲与现代化的大生产并存,为数不少的自给自足和自然半自然经济与规模化产业化农业齐驱,分散的个体农耕与实力并不强大的企业化农业、农庄农场并驾,这就是目前的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状况。在这之中,传统农业又占了大部分,家庭经营占到了总数的90%以上。绝大多数的农民并不富裕,已步入小康的只是商品化程度较高的那部分,或者是工业化潮流中的入随者,或者从商的部分,但总的比例,单就农民来讲,并不很大。并且,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的收入在不断的减低,因此,中央的农村工作纲要中,才把调结构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在我看来,真正的广泛意义上讲的调结构,应当包括调土地的使用权结构。这也就是适当变更土地使用权的必要了,这也就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适当调整。比如,对摞荒的土地,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荒漠化的土地使用权,是否可以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性开发呢?在平等、自愿的原则上,进行切实可行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对世界游资的吸引,也是一大促进。
世世代代在一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的子孙们,如何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潜力,这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为了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及早诞生,我们要作政策上的变更和改革,使之既利农民的分工与分流或促使其兼业,又要使之在吸引投资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形成产业化的能与世界抗衡的大型和特大型农业集团,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能真正“双赢”,从而状大农业实力。
订单农业,股份制农业、托管农业、企业化农业已相继在中国大地上广泛建立起来了。农科所、合作社也在不断产生,以及为农服务的中介组织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诸如农业保险机制和模式尚未确立和推广,农业运作整体上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政策界定和法制保障,许多涉农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还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如订单农业中,双方皆不能很好的兑现承诺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些都说明,在现代化农业大门槛前彷徨的人们,还没有很好地考虑和解决他们去迎接新形式农业的准备。农场、农庄、农科所、农副产品中介组织、农业生产的服务组织等等,都还很原始,许多东西皆还是雏形,尽管新型农村生产关系已在不断萌芽,但政策明显滞后了,管理明显跟不上了。
农村的发展迟于城市的发展了,尽管短缺经济在城市已见不到了,但农村仍存在,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经济发展太不平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差别太大了。并且,尚有几千万人温饱未决!且广大的农民,随时都有返贫可能。期望用工业化全面带动农村经济,还不太现实,且也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经。
七 逐渐摆脱贫困的农民如何进一步发展
通过二十余年的改革,绝大多数地区的温饱已解决。那么,农民应当如何进一步走向富裕之路呢?笔者认为: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分化转移劳动力和人口、走兼业化是农民进一步富裕和发展的三条路子。
有条件的农民,可根据自己的人口、耕地和其它资源状况,适度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或承包别人、集体的土地和山林来经营,以规模求发展,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或适时与他人合营共建现代化农业,完成从个体家庭经营到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农庄、农场经营,以大生产代替小生产。并且,及时发展与之配套的加工、服务业和中介产业,及时转化失去了土地的劳力和人口,使之更好地与资源配置起来发展。从而促进农村企业化、城镇化,从而带动农业走向现代化。
大力民展优质高效农业,要通过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特别是要发展特色农业,用来展农村,富裕农民,丰富市场,促进农村的繁荣,使中国的农产品极大地商品化,不断满足国内、国际市场之需。大力培养生产、经营人才,使这些人才本土化,要培养得起、用得起、留得住;要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完善的农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模式,真诚为农服务。农民,特别是要转化成现代化农业的生产、经营型的农民,务必及时接受现代化教育与培训,成为能引领大家闯市场的新型农民。
农民要富裕,要学会大力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我们不能只靠原料和初级产品赚钱,因为原料只占成品产值利润的5%,初加工占15%,深加工则占到了80%以上。并且,随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将有大批的农民从土地上繁苦累重的体力活中解脱出来,加入到农庄和农场中,从事受管理者安排的具体工作,转化为农庄和农场的产业工人了;一部分,则干起了中介服务、信息沟通,或从事物流去了。农产品深加工,也是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剧的反应,必将极大地带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企业化和城镇化,并使农产品迅速增值。估计,将有约80%的农民分化或转化成农场、农庄里的产业工人时,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钟声将来临了。
还有一部分农民,懂生产,会经营,他们门路广,自身素质较高,但由于资金等客观、主观原因,他们无法或也不愿意去吸纳土地搞大规模的产业化农业。即他们无法成为农场、农专和现代化农业的缔造者,也不会也不愿将土地转让或入股经营。他们就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闲时又从事其他的工作去了。这也是一个强大的群体,这就是兼业化的农民;在初期,他的数量远远大于产业化农业的从业人员的数量;但在几十年之后,它将降至少数,随时间的推移它将越来越少。
由于人多地少,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民特别是个别的农民,是无法依靠扩大土地规模来实现增收的,这也不仅是土地少的原因,也有投资能力上的局限。从发展得较好的华西村、大邱庄的情况来看,这些小康村的富裕之路,都是靠非农产业——以乡镇企业为主的产业发展起来的,就中国从多目前的现实来看,非农产业也是支撑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她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了。纯农业经营已无法成为增收的主要渠道了。这是正好说明,农村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在逐步的加剧,农民正在不断的转化到企业和非农产业经营中。
但是,中国的农村人口近10亿,如果算上转入工业的人口,基数更大,一昧地靠非农产业支撑,这绝不是长远之计,也是不现实的。转入非农产业的部分,是农民人口中的精英和佼佼者,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在逐步增多。如果不作政策上的调整和刺激,农村土地将大片荒芜,农业将有滑坡的危险。加一方面,农业结构调整的潜力大,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率也将逐步提高。这就说明农业增收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随农业现代的来临,规模农业的广泛兴起,高科技人才向农村的逐步转移,农村的经营格局将有较大的变化,老弱病残的农村留守者将从股份制农业、合作制农业、托管农业、租赁农业、农庄、农场等实体中获取股份报酬和红利。大量的为农服务企业、中介产业将广泛的举兴起,大大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这些新兴产业,将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城镇化的提前来临立下汗马功劳,为农业发展献上一份厚礼。因此重视农业产业化和非农产业的振兴,同时重要。城市的容量是很有限的,她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即使拥入大都市的农民成为了支撑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了,最终,大部分的农民还得在消耗完了青春和体力之后,回到生他养他的贫困的故乡的。因此,培育农业的产业体系,带动农业永恒的发展,才是我们的根本出路;这样,资本的积累才将在农村逐步壮大,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
新世纪的农民,在大力解决温饱的前提条件下,务必加快非农产业的建设,使农村产业链壮大起来;并且要走上兼业化的联合之路;分散风险。农民的联合经营,也是壮大实力的一种发展之路;要走好农业产业化之路,离不开农民的联合!更离不开政策的诱导。农民的联合是世纪的联合!逐步解决了温饱的农民,如何进一步富裕起来,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之路。这是农民的世纪策略,是改变几千年生产和运作模式的新起点和新方式。
作为政府,应当着手考虑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反哺农业的策略。
-全文完-
▷ 进入永不完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