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国农民面临的实质性问题
亘古不变的是沧桑!历朝历代,农民都是被压在金字塔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受尽盘剥、凌辱、迫害甚至杀戮。到了新社会,工业发展了,农民摆脱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加上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尚未发展到相应的高度,农民仍处在低生产力的水平下从事着繁重的生产劳动,以最大限度的投入来换取自己维持生命的收益。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和支配权,在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农业呈连年上升之势,农民的处境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对为数众多的和发展一点也不平衡的中国广大农民,他们的劳动强度还相当大,劳动生产力还很低,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得不偿失不断恶化,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农民的増收幅度越来越小。所以说,我们的农民确实还有不少的问题等待解决—-
1、人多力量真大吗——中国的人口问题
二十多年的计划生育,城镇居民基本接受了,但农民,特别是边穷老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仍有一些抵触情绪。而我们每年增加数以千万计的人口,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土地呢,是不能增加的,还在连年递减:基建要占地,开发要占地,城建扩张要占地;而且,这些占的全是好地。因此,农业人口危机的严重性是不容忽视的。人多虽可出力,但人多也要多吃饭、要更多的医疗卫生保健、社会福利、教育资源、住房和空间。况且,人多了,未必就有使得上力的地方,甚至还互相牵制、互相掣肘。
当年,对马寅初的错误批判,使我们多生出了几亿人,这样的悲剧不能再重演了。计划生育已立法,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为数众多的人口,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逼着人们去寻找赖以生存的空间和环境资源,将对地球生态造成严重威胁。农民则是这一灾难的制造者和受害者之一。草原资源破坏后的沙尘暴的袭击、森林毁坏后的洪水肆虐,都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人口猛增后的生存空间的挤压,使本来就贫困的农民更难于洁身自好,增加了教育和法制化的难度。所以说,人多并不是好事,力量也不一定就大!每一个超生生命的到来都是一重苦难的叠加!
2、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国农民的苦痛
恶劣的自然条件,是农民的苦处之一。许多高远偏僻的山区、半山区和大山区,不通公路,没有卫生水,夏热冬寒,信息极为闭塞,远离集镇;农作物产量极低,品质也很差。气候条件更差,地形复杂:“出门便是山,站在这山望着那山,转来转去还是山!”这是他们面对的环境的真实写照。
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是农民的又一苦痛。由于地区条件差,整个生产完全是由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来完成的;除仅有的牛耕外,全是肩挑背磨锄铲,看不到现代农业的一点影子。下种要靠背挑抬,施肥也不例外,收获更是如此。平时的修房造屋,喂养牲畜,背柴薪、购置商品都是如此。而且,他们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10天或一月不休息的也是常见的。长年累月的劳动,使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不少的农民疾病缠身,又缺医少药,营养不良,使农民的平均寿命明显低于城镇。
由于饮用水质不过关,各种粗劣的食物和茶汤,加消毒不严,使农民中的传染病感染机会大为增加;生活条件的艰苦,缺医少药,加上农民本身的贫困,使许多的病人失去了诊疗的最佳时机,死亡率大大增加了;这是农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民的苦痛中最为突出的了。我对他们的痛苦再了解不过了,其中不乏我的乡亲父老和亲朋好友,他们喝的仍是种庄稼的田水、山溪水!
贫困缠身,仍是不少农民的现状。由于种种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限制,农民的平均富裕程度远远低于城镇人口。广泛的城乡差别,还将在一定时间内长存。贫困,是历代农民的特点和悲剧,是广大农民的不幸,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富裕我们的农民,仍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所在。农民的贫困,就是中国的贫困;农民不脱贫,中国也无法富裕起来!
缺乏精神生活,是农民的另一种痛苦。广大的农村,除了电视较为普及外,其他的娱乐设施、福利设备、社区服务却很少,农民的生活单调枯燥无味的很!
农业生产极端盲目,既无产前信息指导,又无销售帮助,仅有的保护价执行起来也困难重重,靠的是农民的运气和主观判断,却常常与市场失之交臂。
当然,中国农民的苦痛还有许多。不仅仅是以上的这些,这里就不多举了。
3、被开除球籍为哪般——关于农民素质的思考
毛老人家早说过,弄得不好,我们有被开除球籍的的危险!这不是耸人听闻。世界发展之快,日新月异已不是夸张的事。卫星上天,克隆技术的成功,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纳米技术的突破,计算机的网络化、外星空间的探索和利用等等,都向我们说明:先进必将扼杀落后,科学必将战胜迷信,高级必将代替低级,文明必将瓦解愚昧。否则,象那些进化不了的一样,必将被赶出地球了。中国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来自知识和科技方面的;农民命临的命运,也是如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决定命运也不是夸张了。美国的硅谷不过是100平方公里的地方,却抵得上中国3亿人创造的产值,这难道不是威胁吗?目前,农民的素质总是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的几种——
首先,是文化素质差。世界10亿文盲和半文盲中,中国占了五分之一。并且,新的文盲大军还在不断扩大,充实到中老年队伍中来,这在偏远和少数民族地区更为普遍。新的文盲大军是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的一大障碍,对抗着旨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各类行动。观念的落后,科技意识的缺乏,致使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各地兴起的建庙风和拜佛风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宿命论的观点仍占据着农民的心田,自甘落后,悲叹悲鸣命运的不公仍很普遍,这些都严重腐蚀和束缚着农民的思想,科技推广难,也正是缘于此。其次,是农民固有的思维模式束缚了他们的手脚,立身省事的短期行为性和小生产者特有的自私自利性,使他们满足于目前的现状,或作了无谓的叹息。无法很好地提出改变自己命运的要求,作出勇于创新和抗争的行动。最后,是容易满足,使其沉浸于自得其乐,即小富即安的知足状态,斩波劈浪,驾舟冲搏的精神欠缺。在长期贫穷的历史环境中养成了许多依赖和等待的心理。自力更生的行动和要求太少了!因此,毛泽东同志才说,最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问题。几千年的奴化教育使我们的农民朋友们有了许多安天乐命的认识,少了应有的抗争精神。因此,在新的新生产关系来临的时候,农民们会有许多怕前怕后,畏手畏脚的心理,是难免的。农民怕联合,怕回到大生产中去受害吃亏,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运作中,也有一些本身不完善的地方;而且,也有一部分人乘机贪污腐化,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深圳的一个村支书就劝农民收回土地搞所谓的大农业,结果几亿元的卖地款被一班蛀虫吃完了,村里不仅没搞什么所谓的大农业,还欠了一屁股债,支书则成了土皇帝。这样的例子,也不能有引起我们的警觉。首先就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和相关的机制,否则成为农民生产资料流失的一场恶灾难。
4车到山前必有路——中国农民如何应变
二十余年的改革,绝大多数农民温饱已不成问题,有的农民已达小康并迈向富裕。但比起发达国家的农民或人均国民产值来,相差太远了。因此,面临世界农业挑战的中国农民,路在何方?如何加快发展的步伐,都是我们要好好研究的问题。
当前,中国农民命运的转折点——新型生产关系建立的时候,面临的实际问题还是很多的,如何在国际农业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占有一席之地,则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农民如何壮大自己的实力,如何以规模求得效益,如何改变目前个单力小盲目生产的状况。在这方面,法国政府在扩大农场规模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利用政府的调控杠杆,通过立法和设置各种机构,促进农场规模的调整。他们采取的措施是设立土地整治和农村安置公司的资助与农业银行的贷款,在土地市场上购买小农场,再出让给大农场;并设立农业结构社会行动基金,运用国家财政资金,资助多数的农民离开农场,给停止农业活动的或是自愿出让农场的老农民年供“离农终身津贴”,迅速加快了土地集中的过程。而日本呢,则采取不损害中小农利益的办法和措施,大力促使农民的兼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些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对中国农民,都有一定的借鉴之处。但由于中国农民人口基数太大,国情的具体差别也相当大,任何照搬的办法皆是要不得的,要分别对待。又由于中央财政的有限性,用于农业的补贴极为有限。因此,许多地方灵活运用了“股份制”农业模式,不仅集中了土地进行规模经营,而且对农业人口的分流,分化也起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不失为一条好路子。而农村企业化和托管式农业,也有她的各自好处。这些都是农民的创造,是在竞争中寻找通向成功之路的各种方式,是目前农村新型生产关系萌芽的代表。
通过高新科技的运用,通过大量农业机械的普及来改变目前还较为落后的农村生产力,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农民们,就着力为高新、兴农科技的运用、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普及大开方便之门,想方设法实现个体联合,实现双赢策略,真正体会到1+1>2的哲理,多方面合作大于各自为阵的道理,使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更多地转入流通、中介、服务领域,或大规模的兼业化。这样,将不仅是解放了土地上束缚的广大农民,从而达到了改造农民的目的。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引入其他的部门和环节,永远地我们做好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努力方向,中国廉价的剩余劳动力资源,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一旦运用好了,将大大推进四化进程。
历尽沧桑和历史灾难的农民,受繁重体力劳动,恶劣环境折磨和考验的农民,也应该去思索改变自己命运的事了。这是全世界目光聚焦的时候,你们勇毅的站出来,为命运的改变而抗争,勇敢的迈出坚实的一步。
五 迎接新型农村生产关系的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农村发展的春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大锅饭的生产关系彻底瓦解,形成了一家一户的独立生产体系。这给中国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当生产力在生产关系调整得到进一步发展时,,当改革开放进行到一定深度之后,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家一户的独立经营又有了和显露了它本身的局限性和不足了。于是,随着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随着人们追求的升华(不再局限于温饱了),人们对旧的生产关系又提出了变更的要求,这样的苗头和现象在少数地区已开始出现了。
为什么才二十多年,家庭个体联产承包责任制又与现实的生产力有了冲突呢?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之迅猛,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的。已逐渐解决温饱的农民,必将向更高的境界和方向推进。二十余年的大发展,比二十世纪前八十年的成就要大得多,农民处境和认识的改变是异乎寻常的,生产力的解放,思想的更新和改造,大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发展。这种发展在加入wto面前,体现得犹为充分和快速。因此,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势必与新的社会生产力不相吻合,与世界大农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远的距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解决当时人多底薄、温饱难决且一大二公的问题起了很好的作用,这就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振兴。这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要体现的。
但是,二十余年之后,生产力大大发展了,贫困逐渐解决,人民已逐步向小康迈进。这就要求,有相当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从单纯的农业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相关的产业或分流到其他产业中去。而社会化大生产和世界竞争的要求及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皆要求人民的农业必须向规模给和产业化迈进。否则,不仅保不住温饱,而且还有可能在竞争中一败涂地,从而变得赤贫。没有更新和改革,没有劳动者和土地资源的有机配合,就不可能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更不能解决农民目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家庭承包责任制虽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民迅速富裕起来。这是相对以前赤贫的状况而言的。但要在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是不可能的,只能停留在“饿不死,吃不很饱”的局面上。因为一家一户的经营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是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背道而驰的。一家一户的经营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则要解决农民的发展和富庶的问题,是要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的问题,他们各自的使命和特定阶段历史性的任务是不同的。因此,是要区别对待的。
个体家庭经营有其先天的不足:一是土地被条块分割,零乱经营。使土地本身的先天性的不足在条块分割后更得不到综合治理和合理使用;二是土地本身的差异和先天的不足,还有土地之间的差别限制了农民的投入和经营;三是个体家庭经营者本身的差别带来土地资源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浪费;四是抗风险能力大为减小,由于农民对市场信息把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之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打折扣。也由于其规模小,实力差,缺乏保险手段和措施,一旦遇到了风险后就再也无法恢复元气了。这些缺点与当初农民还填不饱肚子的现实比起来,是次要的和微不足道的。现在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地区的温保已解决,贫困正在逐步远去,农民追求的是小康和富裕的生活。因此,仅有的土地资源如何更好的利用起来,这才是农民考虑和关心的问题。目前,个体家庭经营的缺点和弊病还没有充分的暴露和显现出来,,是因为许多的地方的工业化程度还不高,农业机械化普及还很不到位,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无法很好的转移出来、农村劳动力也还未被解放出来;还不得不以落后的生产方式重复着和维持着古老的产业模式。一旦有了巨大的文明冲击力和工业化产业的入主,这种现象必将的到改观。但是,它的缺点和不足必将随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竞争加剧而逐步显露出来,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了。现在虽然是少数地区得到了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要求,但这一现象必将越来越多地体现,成为领导农村生产力变革的主力军,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急先锋。这必然是一个漫长过程的,它在初期以企业入主、农民自愿联合为基础,或是以政府投资为锲机,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并迅速把剩余劳动力投入其它产业,实现农民的分化和分流。
在加wto之后,中国的农场、农专将会逐步形成,以个人、企业或个体家庭联合体为单位的农场和农专,将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和分工,农业专院工人将是农民的主要分化方式之一,大量的农民将进入流通和服务领域;并且,分工更为细密:营销人员、管理人员和专园工人将严格分工,各司其职,多数的农民有可能成为只不过是农场分红的小股东了;领对种、养、销不再具体过问了·在广阔的平原地区,机械化作业也将更为普及,农专和农场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并且将严格的实现科学化管理·在山区,将有更多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度假农业出现;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这些地区的家庭个体经营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至他们被竞争或扶贫引向其它的领域生存和发展为止。比如,封山育林、移民式扶贫开发和产业化整合等。进程的不同,是因为情况的千差万别所决定的。这是一场发生在农村的为实现生产力的更快发展而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的运动,是现实的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要求;是我们的农民必然要从初步认识到自发行动再到自觉行为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的改变;是发生在农村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是农民的自我进化和发展,是社会变革过程中农民的具体应对措施;也是社会变革对农民和农业的要求,她必将大大促进农村生产关系的进化和改良,促进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配置,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提供强大的动力,早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大发展的春天将来临。农民是这场革命中的最大受益者和运动者,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介入和服务,将大大加快其过程。这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开发有限的土地资源、配合西部大开发行动,都是很好的支持。目前,这种趋势尚不明显,我们应将其诱导出来,让人们有意识的去做,而不是被动的去适应或听之任之的发展。
本文已被编辑[江心小舟]于2008-5-14 21:31:5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永不完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