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山水水是青罗带山是碧玉簪迷人的山川与溪流秀丽多姿,急缓有致闻渔舟唱晚,受江风柔拂聆淙淙流水,尽抒幽情逸致荣辱皆忘,心旷神怡故古来文人骚客无不慕名挥毫泼墨留传承诗篇
不经温州不算名士
一部《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贵族名士的教科书,它使魏晋以后“王谢风流”成了名士的标签。温州正是从“王谢时代”开始,成为名士们青衫长袖,羽扇纶巾,诗酒流连的必去处……。东晋时期,这里留下了精通建筑设计的郭璞城池建筑的精美杰作。南北朝时期做上温州太守的书法大家王羲之,曾驾乘五匹高头大马,每一处好山水都像等待他美丽的邂逅。如今都市里的繁华街市“五马街”便是当年这位太守驾乘五马出行的纪念。谢灵运,山水诗宗,这位谢客太喜欢做一名游客,虽患有腰椎疾病,却逍遥山水间吟唱,令大才子苏东坡不禁提笔作诗赞誉“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陶弘景,南北朝人,在永嘉,瑞安等地炼丹修道,做他的“山中宰相”,梁武帝下诏询问陶弘景山中有什么好东西,陶弘景悠然做诗答:“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太风雅了。
温州,江心屿是历代文人齐聚的好地方,在这个“诗之岛”上,谢灵运带头发帖,引起了长达千年,多达一千多首诗的跟帖热,诗仙李白,草堂居士杜甫,都尽显文采跟帖,诚可惟“王谢风流,李杜才华”。唐代诗人孟浩然,现代文豪朱自清先生等,在温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千古的佳话。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率先走上富裕之路的这座城市,温州已被各种媒体“七嘴八舌”嚼烂了。古代的温州是一块风流地,曾今演绎过“王谢时代”的千古风流;如今的温州,更是给人以全新的文化感受。
我们翻开历史,让时光咿呀着拉回到1600多年前,全温州的最漂亮的美眉,盈盈浅笑着迎接“王谢世家”的两大著名人物,王羲之,谢灵运的先后驾到。
公元四世纪,瓯越山水间静静卧着一座新城,被称为“斗城”。因为城内外有九座山,环列成北斗星座的形状,城里还凿有二十八口水井,象征天上二十八新宿。全城河道交叉,街道纵横。筑城之初,有白鹿衔花而过,因此,此时的“斗城”又被人们称为“白鹿城”。一城三名。
据传,当时负责筑城的另一位高人——东晋著名学者郭璞,传说中的郭璞当时云游各方,正巧,晋明帝年间,温州被划为永嘉郡,修建郡城,郭璞云游四海刚好来到温州,由于他博学深渊,精通地理方略,由此,郭璞便被当地举荐为城池规划设计师。一千多年来,温州的独特地理布局,在人眼中即是一道城市景观,塘河纵横,古街风韵,别具一格。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把历史从郭璞筑城那一页翻过,第二页描述的就是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守城。王羲之,字逸少,擅长书法艺术和研究,字如其人,即使在当时风度翩翩的王氏世家子弟里,王羲之仍然是最飘逸,“潇洒的大少”,日后的他还流传下“东床快婿”的故事。
飘逸潇洒之人必好山水。
偏安海隅,没被战乱波及的温州,人文清嘉,风景秀美,温州境内有着如今的国际自然遗产保护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雁荡山,以及风景名胜区楠溪江和国家级旅游景点江心屿,这足够能诱惑王羲之来温州做太守。王羲之任温州太守期间,访仙寻隐,啸吟林泉,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岀及控之。时时朝辞暮归,驾乘五匹高头大马,游遍了温州的好山好水,寻得了他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位“五马太守”实在给温州百姓留下了铮亮的名士派头。
但要让自己成为艺术史上的“书圣”,王羲之自然不会冷落了他的专业。任温州太守期间,他每天临池作书,洗砚于池,日久池水变墨黑色,被叫着墨池。北宋期间书法家米芾特地书写了“墨池”二大字,如今,池所在巷弄被称为“墨池坊”。
既留下墨池,就不能不留下墨宝,现在市区的郭公山就是当年温州“九山”之一,叫“西廓山”山上有座富览亭(已毁),亭额便是王羲之所书,南宋时期姜夔登临该亭时叹息“处处长青苔”还赋了一首水调歌头。
温州山水不只陶冶了王羲之,对于东晋另一大家族——谢氏世家的一位子弟,则直接使他坐上了“中国山水诗鼻祖”的宝座,他就是东晋名将“淝水之战”主将谢玄之孙谢灵运。
公元422年谢灵运在没有是非可言的官场上站错了队,被当权派一脚蹬出了京城,打发去当永嘉郡太守,像历代失意文人一样,郁闷的谢灵运寄情山水,一路游山玩水,踏歌而行,迟迟才至温州,这位落难才子没想到,温州竟是个如此山清水秀之地,他即兴作诗赞誉“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
于是乎,登上温州江心屿,他挥毫写下诗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在池上楼,他吟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离开郡城,他写就了“野旷河岸静,天高秋月明”,这些清词丽句被迅速传到京城,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大家竞相飞奔传录,轰动一时,间接也替他扬了眉吐了气。
这位谢灵运特别钟情做一名游客,还为此发明了一种专业的登山鞋——“谢公屐”,鞋底有活动的前后齿,上山去掉前齿,下山去掉后齿,便于攀登,他还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野外精锐部队,深入那些没开发的[ch*]女景点,遇山开路,逢水搭桥,一路劈柴伐木,刀砍斧斫,曾经浩浩荡荡开山直至越界到了邻近台州临海,吓得临海太守恐慌了一场,以为闯来了一彪凶悍山贼。
谢灵运身为“温州太守”虽患腰疾,却逍遥于美丽的山水间游欢,本事突出,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拿他作诗猛赞,“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那些有句无篇的诗为今天的温州打的“软广告”,起到了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谢灵运也被温州载入了史册,看那些街名地名,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如果你来到温州旅游,打开温州市区地图,随处印着“康乐坊”(谢灵运为康乐公),谢池巷,池上楼,澄鲜阁……而永嘉县鹤阳村等处还是谢灵运后裔的聚居地
王谢风流李杜才华
温州市区北面是温州人的“母亲河”瓯江。这条母亲河孕育着两岸瓯越子女的同时,也孕育出了一颗千百年来熠熠闪耀着人文光芒的珍珠——江心屿。江心屿以独特的孤岛双塔风光,与厦门的鼓浪屿等并称“中国四大名屿”。
地处欧江中的江心屿,南岸是温州“九山”之一的——海坛山,远望北岸有永嘉县的罗浮山。而在古时,江心屿是两座紧邻的小山,南宋时期才被奉诏来建寺传经的和尚率众填塞合二为一,这样一个有山有水的岛,不愧是一尊鬼斧神工的山水大盆景。如果把名人在景点题诗比如为今日网客在网络论坛上发帖,那么,谢灵运的带头发帖名句“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引起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多达一千多首诗的跟帖热,时间之长、名人之多,它的千年跟帖之风是所向披靡的,是绝对能超出现代网络论坛的阵势。唐代,“诗仙”李白跟帖了“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诗圣”草堂居士杜甫跟帖名句“孤屿亭何在、天涯水气中”;韩愈跟帖了“朝游孤屿南、暮嬉孤屿北;所似孤屿岛,尽与公相识”……。唐诗宋词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李白、杜甫又称为唐诗的“双璧”。王谢风流、李杜才华,搜索全国山水,能被三者的生花妙笔点击过的殊为少见。
唐开元年间的一天黄昏,温州城外约35公里的上浦馆,一名湖北襄阳的贫寒士子不远千里,探访移迁此地的朋友。天涯相逢沦落人,逆旅馆舍,青山群绕。远望谢灵运吟咏过的江心屿,心中愁苦惟有诗酒能够消除,于是做出了“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这位寒士就是孟浩然,清代人为了纪念他,在屿上盖了一座“孟楼”,今名“浩然楼”。
孟浩然回襄阳之后,诗赋江心屿的接力棒交到了顾况、司马空、赵嘏手里。到了宋代,著名“选手”有陆游、王十朋、叶适、陈亮、姜夔、文天祥、;到了明代,有高启、刘基、文征明、董其昌、;到了清代,有朱彝尊、袁枚、文廷式、冒广生等等。一场世代文人以文会友的活动,延续了千百年,直至2004年秋,这场“江心屿诗词大赛”终于落下帷幕。江心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诗之岛”。遍览历代文豪的诗之大作,掩卷大发感慨。如果说晋室南渡,使名士谢灵运走向了瓯越大地;那么,为游吟江心屿,古今名士同样从四方涌向了温州。追根溯源,温州人得大大地感谢那位始作俑者谢灵运。
山中宰相陶弘景
隐士与名士、是互相不搭架的两种人,因为真正的隐士远离红尘,隐姓埋名;道士与名士,同时也必定不相挂的,因为真正的道士远离红尘、清心寡欲,摒弃人间名利,然而悖论却不是综上所述,有的人越隐居越潜心修道却越出名。
开创了道教茅山宗派的陶弘景即是一位先例,身居山野,却身兼隐士、道士、名士为一体,知道陶弘景其人的,都会马上想到他的外号——“山中宰相”。南朝年间,他隐居深山,梁武帝因其贤明,多次征聘,他都辞谢不出,朝廷便每有大事就派人进山与他商议,书信往来不绝。于是,时人就称他为“山中宰相”。清《温州府志》记载,陶弘景后入永嘉、瑞安等地炼丹修道,就是这位名噪千年的“山中宰相”,给温州的青山绿水全部盖上了他的私章。
现如今,当你前往楠溪江的著名景点之一的道教封为“天下第十二福地”的大箬岩游玩,你会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真诰岩,这是因为陶弘景在此编撰了道教的著名经典《真诰》。如果你踱进这个温州最大的岩下大石室,因陶弘景命名的陶公洞,如你被这一带的算命先生蒙住,觉得似乎颇有些道理,请你一定相信,那是沾染了这位茅山宗祖师爷的仙气。
当你游完楠溪江景后,如果你还有兴致来到瑞安的陶山,找当地老人闲聊,你会知道它之所以叫陶山,同样是因为传说陶弘景在此山结草为庐、采药治病,而且这一带旧时还称为“白云乡”。此名出自典故,梁武帝下诏询问陶弘景山中有什么好东西,值得他留恋不肯出山为官,陶弘景悠然含笑作诗答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尽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用现在的话说,简直酷毙了、太风雅了。
现代文豪温州之缘
温州,说它山高,高不过黄山;说它水深,虽为东海之滨,多数却为浅海之处。作为江南丘陵,温州山水到是“山不在高、有诗则名,水不在深、有人则灵。”
自古至今,温州就是一块灵气之地。南宋年间,永嘉四灵,徐照、翁卷、徐玑、赵师秀开创了南宋诗坛新流派,温州山水风光蕴藏丰富灵气的雁山瓯水,让他们灵感喷发。山水无处不在,四月的温州,那种春暮的绿在花落知多少的门外,绿满山原、绿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绿,从此成了名士笔下温州山水的关键词,跨越了空间,也跨越了时代。
1923年,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在兵荒马乱中来到温州,任教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国文老师,是年秋,为写校歌歌词,他调动了精辟的文字能力,起句就是“雁山云影,瓯海潮踪”,把地处东海之滨的温州浓缩为八个字。温州风光也就此被定了终身。
是真名士自风流,而山水,就是风流名士的培训基地;而名士,也以其名使山水出名,甚至名大于实。朱自清先生在游了瑞安仙岩梅雨潭和永嘉的北水漈后,挑选了温州这两个点击率极低的景点,要在前人写烂了的雁荡山、江心屿之外独辟蹊径。
事实证明了他独特的欣赏眼光和散文大家的精彩文笔,为温州的“绿”添上了老幼皆知的一章: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足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双臂抱住她……”
“她松松的皱纈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你跳动的初恋的[ch*]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鲜嫩呀,那醉人的绿啊!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把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如绿”好么?”
这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绿》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令人注目的丰碑,也一直以来被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的范文,大多数的中国人在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绿》一文中,才知道温州的仙岩。如今的温州旅游事业发展前景广阔,温州人正致力于使温州山水风光名扬海内外,让更多的人了解温州,来温州兴业和旅游,正是由于历代名士的倾力打造和捧场,温州将会以更优美的姿态迎接各方来宾。
温州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本文已被编辑[王先林]于2008-5-12 11:13:37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汪保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