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露天电影榆钱甜甜

发表于-2008年05月12日 上午10:29评论-0条

听父亲讲在一九六八年的时候我们村放映了第一场电影,是县里的放映队来的。在那样一个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年代,电影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极其好奇而又极富诱惑力的新鲜事物。放电影的消息一经传开,全村都沸腾了。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就连邻村的也都跟赶来了。那一块本来很宽阔的地儿,突然间变得异常的拥挤,黑压压的挤满了人。有甚者做到房顶上、跨在墙头上、爬到树上、偎在草垛上,反正一切可利用的位置都被利用起来了。父亲还记得那部电影的名字叫《李双双》,大体内容就是一个农村妇女大队长一心为公、敢与同一切自私现象作斗争的故事,无论内容有多大的感染力,但那天的场面是足够震撼人的!

到了我小的时候看电影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乡里的放映队是轮回到各村放电影的,或者是谁家有娶媳妇的就要花钱雇一场电影,图个热闹,据说有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个习俗。我只要一听到小伙伴们说哪里放电影喽,就会欢呼雀跃着奔走相告,并且一回到家就直催促母亲赶快做饭,有时也会揣上一个馒头就往外跑。为的是去抢占一个有利位置,还有的小伙伴为了霸占“地盘”而打起架来。这时就会被大人训斥一顿也就相安无事了。一个卖瓜子的老爷爷总是在这时候来凑凑热闹,地上铺一块布,把袋子里的瓜子倒出来,再在前面放一小碗,生意自然就会上门了。小孩子嘛,嘴巴总是比较馋的,大人也都很顺从的掏出一角钱给买上一小碗。有没带钱的就会趁电影还没开播之际,跑家里要钱去了。放映员是很早就要过来的,他骑着辆自行车,车子后面带着放映机之类的东西,我们一见他来了都要围上去,对那些新鲜玩意儿有极大的好奇心,我们会生出很多的问题,他也会很友好的一一给我作出解答。为了让人们能够看上一部有意义且完整的电影,是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的。先要在高高的墙上挂上一块白色的银幕,在下面两边放上大音响,再找来一张方桌和一张凳子,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再把放映机放到桌子上,现在想来是需要调整好焦距的。放映员通常再拉上一个电灯,以备换片子用。尤其重要的是要准备好发电机,那时村里停电是常有的事儿,万一停电就要用它来发电。电影一开播,原本唧唧呀呀的吵闹声霎时间变得鸦雀无声。

那时多数放映的是战争之类的片子,譬如《英雄儿女》、《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小花》等;当然也有反映农村时代变化的譬如《瞧这一家子》、《取长补短》、《咱们的牛百岁》;也会有戏曲类的,如《卷席筒》、《借年》、《小姑贤》;还有比较伤感的《杜师娘》。但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属那部《妈妈再爱我一次》,那年我十岁,对于剧中的小男孩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却无法相见而哭得一塌糊涂。我一直在抽抽搭搭得哭,完全融入到了电影里。母亲则在一旁直安慰我说这不是真的,这是在演戏呢。在放映打仗之类的影片时,我就会好奇的问哪是坏蛋哪是好人。当然中间还会有很多小插曲,电影刚刚演到高[chao]部分,就听大喇叭里传出声音:王老五,你家表哥来了,快回家去!这王老五一边嘟囔着一边恋恋不舍的搬起凳子回家去了。或者还有:谁家的小牛跑出来了,快去看看!这时就会有很多人都站起来往家赶。大多数时候我是没等电影播完,就已经趴到母亲的怀里睡着了。

到了后来,电视机渐入寻常百姓家,露天电影就不怎么播放了。然而上了中专却又过了一把看电影的瘾。因为我们学校地处偏僻,为了充实同学们的业余时间,特地在每周六晚播放一场露天电影,这种习惯一直沿用到我毕业。

光阴荏苒,而今遥控器一按,鼠标一点,想看什么电影任由你选择。露天电影已完全消失在我的记忆中了,而它给我所带来的欢乐确是记忆犹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榆钱甜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王先林点评:

时代的进步,抹不去记忆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