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当城里一个个规模不等的超市,大型的购物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于市民面前的时候,而我的家乡却依然保留着“赶集”的习俗。“赶集”也叫“赶场”或“赶墟”,因各地的习俗不同,称谓也不一样,家乡的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赶墟”,墟场就在离我们村约一公里远的小镇上;每隔两至三天,当逢三、六、九的日子,便是镇上的赶集日。一到赶墟的那天,方圆三、四十里的村民都聚集到那里,把一条长不足三百米,宽不过五、六米,弯弯曲曲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远远望去,只见密密麻麻攒动的人头,好似一条涌动的河流,成为这个古老小镇的一道独特风景。
许多年没去家乡的小镇上赶集了,大哥说,明天就是赶集的日子,不妨去看看。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集市是一个很聚集人气的地方,人们通过彼此货物的交易,一些原本不认识的乡民也拉近了距离。每到赶集的那一天,小镇从上午九点钟便开始喧嚣热闹起来,一直要到下午的两、三点钟,人们才会陆陆续续地散去;节日,赶集的时间还会更长。年关,往往连续几天都赶集,叫作“赶连墟”;为了吸引四面八方的人来赶连墟,镇上会张贴告示,有时还在街道开阔的地方搭建舞台,请来戏班子登台演戏,那喧天的锣鼓,响亮的锁呐,古腔古调的戏剧,为小镇的集市增加了不少的气氛。
“集市”是展现农村经济的一个窗口,是乡村进行物资交流的唯一场所,不同的季节,就有不同的产品出现于集市中;年成越好,人们拿到集市上来交易的物资也就越丰富,小镇的集市就越繁荣。因此,集市深受乡下人的欢迎和重视。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集市以当地的农产品、蔬菜、水果、牲口、家禽、山货和土特产为主,也有一些野生的动物和植物,还有山里人编织的竹器,农家使用的耕牛、农具等等;可以说,从吃的,用的,穿的,到戴的,应有尽有;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方面的物资,一年四季都能在小镇的集市中进行买卖。尤其是每当临近年关,来这里赶集的村民们,他们都是挑着大担、小担而来,换得满框、满袋而归,从他们的眼角眉梢间,就可以看得出满心的高兴和喜悦。
清晨,我们起了个大早,匆匆地吃过早饭就同大哥踏上去小镇的路途。此时,我却想起了童年时跟妈妈去赶集的情景。记得那时候,卖东西的人在小镇街道的两旁排成“长龙”,旁边摆放着用箩框、竹篮、竹篓、货担或编织袋盛着的货物,各色各样,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妈妈带我去赶集时,她总要提上一篮沉甸甸的鸡蛋,待卖了鸡蛋再换些油盐或布匹,当然也少不了给我买一些小零食。说是小零食,其实也就是花几分钱买一个白面糖包,或买几块甜甜的小软饼,或买几个家乡的水果或点心,在我吃过的那些小零食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种外面用桐子树叶包裹着的“荞麦粑”,那是山村人家用麦芽和荞麦做成的,放在蒸笼里蒸熟了就香气四溢;别看它其貌不扬,黑乎乎的,它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如今超市中那些所谓的绿色食品根本无法与它相比;它是地地道道的地方小吃,吃起来又香又甜,吃完后口中还有一种淡淡的清凉和绵长的余香,至今回想起来,依然令人馋涎欲滴,让人回味无穷。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小镇,那熟悉的街道展现在眼前。如今的小镇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模样了,原来那一家挨着一家的缝衣店、理发店、汤圆店、面食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网吧、牌馆、游戏室和茶楼,实用性的店铺减少了,而休闲娱乐性的店铺增多了;毕竟二十几年过去了,这里也早已物是人非,换了面孔,变了容颜。街道两边的房子大都已经翻修,记忆中的泥砖土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红砖钢筋和水泥;店铺临街的木板门也已光荣地“退休”了,全都换成了金属卷闸门,加上铝合金窗户和磁地砖,城里现代气息的春风早已吹进了这个偏僻的山区小镇;在人们的眼里,也许山区的小镇变美了,变得更有现代气息了;可是,我却觉得,它是乎也失去了小镇当年那种古朴而凝重的风韵!
此刻已快十点钟了,小镇的街道上却未见昔日那种人声鼎沸,热闹非常的壮观场面。几个背着背兜的老大爷慢慢地走向街头,远处还有一群小孩子在大街上跑动;几个商贩懒洋洋地从家中搬出几条长凳摆在街心中央,在上面安放好木板,再漫不经心地摆出从外地贩来的日用小商品、水果和服装,也有些小商贩搬出几笼家禽;对街的那边有人摆出肉摊,还有蛋类;两边的摊点都向街道中央挤占,中间仅留出一条可通过一辆卡车的通道。又过了大半个小时,才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买主在通道中往来穿梭,不时地向卖主询问价格,讨价还价,显得有几分冷清和萧条。
我在猪肉、家禽和蛋类的摊点前徘徊,向逐个摊点的卖主询问价格,然而,我却惊奇地发现,这山村集市的物价竟比城里还要贵,就以我们十分熟悉的猪肉、禽蛋的售价相对比,猪肉价高出5%,蛋类竟高出10%;我们感到不可思义;于是问大哥,大哥说:“乡下本来是牲畜和农产品的产出地,可如今牲猪养殖业成本高,不合算,村民们没有积极性。自家猪圈里就养着一大一小的两头猪,大的已近三百斤,前几天有屠夫来看过,我说要2500块钱才能卖,他说还差点,所以还在喂养着。就算能卖2500块钱,除去买小猪仔的本钱和饲料,所剩也就无几了。”接下来,大哥扣着指头算了一笔帐:小猪仔30多元钱一斤,买一头30多斤重的小猪仔,成本就要花去一千多,牲猪一般要喂养8、9个月才能出栏,每天的饲料少说也要花去3、4块,再减去这一千多块钱的饲料费,你就知道饲养牲猪究竟能有多大的赚头了。饲养鸡鸭等家禽就更不合算了,乡下人有句俗话:“斗米养斤鸡,斤鸡换碗米”,要不是乡下人家可以在房前屋后放养,让鸡鸭在野外食草吃虫,加上一些粗糠剩饭也没计入成本,否则养鸡养鸭,那纯粹是赔本的买卖。经大哥这么一细算,我才恍然大悟,难怪如今这物价一涨再涨,问题还是出在生产这个环节上!
这个季节,家乡的山上长满野生的草莓和茶耳,儿时常到山上去采摘,也常常看到有人把采摘来的野生果子拿到集市去出售。我想,要是能买到儿时吃过的那种野生果品,也许能让我重新回味当年满山遍野去采野果的滋味;于是,我围着市场转悠,总想找到小时候曾采摘过的野生果子,总想找到曾令我心动并为之垂涎的糕点和小吃;可是,我从街头寻到街尾,又从街尾找到街头,除了见到一位老大娘有几把野菜,还有几个妇女有几捆小竹笋在叫卖以外,根本就不见有什么野果子,更不见那些曾令我心动嘴馋的糕点和小吃,也许那些早已成了历史,只能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我站在小镇一个地势较高的制高点上,俯瞰小镇那顺着山势而延升的街道,虽不见当年那密密麻麻的人流,却依然能看到来往于集市的村民,他们的吆喝声、交谈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落;然,在那赶集的人群里,大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终究没了当年的繁荣盛况。乡村集市是乡村经济的缩影,过去,农产品的价格被扭曲,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想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回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山区小镇的集市上,依然可以看到那琳琅满目的山货、看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土产、特产,看到那有着渊源流长的传统小吃,看到山村人家更加丰盈的菜篮子!不管怎样,家乡那曾经繁荣的集市,她终究在我的心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
-全文完-
▷ 进入雪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