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由肖华、赵朴初、叶圣陶等老前辈领导并发起。现已有会员一万余人,团体会员二百余个。学会以“联系全世界华人中的诗词爱好者,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繁荣和发展中国传统诗词创作”为宗旨。
2004年12月8日,中华诗词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张锲致开幕词时指出:“格律诗已走出困难境地,格律诗和白话诗应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以利于我国诗歌创作的全面繁荣。”那时的诗词创作数量颇丰,但部分作品显露出程式化、概念化的倾向,缺少时代所需的精品力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创作者“生活积淀、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心态浮躁”等因素。其中,青少年诗教力量薄弱,也是格律诗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也提出:“繁荣诗词创作,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加强诗词理论研究和作品评论;培养诗词后备人才。”
一、中华诗歌的发展及“末路”到“中兴”
我国向来就有“诗国”的美誉。“六艺诗为首,中兴教领先”,实践证明:古原寓诗于教,本寓教于诗。自孔子删《诗》以来,诗教距今近三千年。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吟、唱着诗走过来的,诗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地位,也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再到以诗堪“绝”的清朝著名小说《红楼梦》。战国的“屈宋”、建安的“三曹”、唐代的“李杜、元白”、宋代的“苏辛”、元代的“关马白郑”等四家,各个时代的诗人,其光芒闪烁的华章,照耀着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坛,提挈起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总纲。直至五四运动以来,黄遵宪、柳亚子、鲁迅、郭沫若、毛泽东、陈毅等诗坛骁将,毅然举起了涛歌革命的大旗,以涛歌为武器,揭开了诗史新的一页。做为中国现代文学泰斗的鲁迅先生,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中“怒向刀丛觅小诗”,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艺术上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他的代表作《沁园春•雪》则掀起了中国现代诗坛古体诗革命的高[chao]。
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并孕育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上述实践已经证明,从遥远古代走来的诗歌,现在以及未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使这样,今日古诗之命运,也令人担忧。堂堂“诗歌大国”竟听不到年轻人提倡学习写作古诗的呼声。难道中华诗歌的命运当真是“青黄不接”“良莠不齐”吗?我们能不感慨:“尽管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里,都选有大量的古诗;尽管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们,都在教学生读古诗;尽管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们,都能将相当多篇的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尽管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们,都能将首首古诗分析得头头是道,可是能写古诗的老师已是凤毛麟角,能学习写古诗的学生则更少得可怜。正如有识之士惊呼的那样,古诗‘连同她虔诚的追随者,就像是被历史流放的闪徒,带着其完美的躯壳与昔日辉煌的韵姿,于人烟稀少的峰巅独立起舞。’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的缺憾!也是素以‘诗国’著称于世的中国之悲哀!”(摘自《古诗教学新论》作者:刘友开)
综合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从宏观上讲,当今社会及教育界未加倡导,更未将其列入教与学的内容;二、从微观上谈,教授古诗的老师们大多自己都不会写古诗,为人师表,也就谈不上教学生如何写作古诗了,这决不能说明学生不愿意学习,或学不了。咱们设想一下,如果从中小学生开始,直至大学生。不仅教古诗的老师会写作古诗,而且还教会学生写作古诗,这样如果不能繁荣诗歌是绝对不可能的。一旦形成风气,且代代加以弘扬,中华诗词文化才能得以在真正意义上传承。
二、学习诗词创作的目的
第一,可以加深青少年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明荣知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使思想品格提升和心灵净化。
第二,可以在青少年面前树立一大批杰出历史人物形象,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像他们那样对待人生,对待事业,对待国家和民族,使自己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第三,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趣,使人脱离庸俗,辨别美丑,追求高雅,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和他人,从而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兴趣与爱好。
在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曾明确指出:“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就包含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天下为己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古典诗文中的名言警句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浩然正气。”诚如所言,学习古诗词在21世纪的今天,是很有必要的。青少年及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今天,在青少年儿童中和社会上倡导学习写作能‘言志’、能‘壮气’、能‘怡情’、能‘鼓劲’的古诗之必要,此当不言自明。要把学生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和谐人才同样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因为人文知识苍白、人文素质低下势必给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乃至今后从业就职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文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的千秋大业的基础工作。诗歌作为代代传承、久传不衰的文化载体,在人文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尤其是绵延两千多年的诗教传统所推崇的人生境界,更是修身与治国的高度统一。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仅是为了丰富物质生活,而且要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民族要振兴,就不能没有民族精神的振兴,要振兴民族精神,就不能离开文学,因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希望!换句话说,在一个发展经济的时代,难道只需要物质的扩张和消费的扩张,不再需要精神的追求,或者就不需要文学了?那相当于少了寄托心灵的形式,将形如朽木一般。学诗可以堤高写作水平,这方面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我在这里就不单独列出了。
当今学生,无论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和谐社会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离不开诗词文化。现在的一些青少年学生,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的影响下,金钱至上,精神空白,冷漠自私,沉迷网络,尚恶求“酷”,这些就是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恶果,给他们补上传统美德这一课刻不容缓。
三、诗词教育的真正意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梁武帝说:“三日不诵玄晖(谢朓)诗即觉口臭”。毛泽东说:“旧体诗要发展,要革新,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
记得著名诗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刘梦芙先生曾经说过:“普及诗词必须以写作训练为重点。初、高中要读写并重,边读边写。写作训练必须放在首要地位,贯穿于中小学以至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这才是真正的诗教。”
我常常独自感叹现在的人“精神滑坡”、“道德危机”“信仰堕落”,回头想想那不是上天对我们轻视诗教、轻视传统文化的惩罚吗?而诗教却恰恰在于让学生们接受美的熏陶,使道德回升,信仰升华,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诗育可以给予学生一片抒发情怀的空间。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吗?
最重要的是,诗教可以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我们都知道诗是智慧的结晶,古往今来的所有诗人都是才华横溢的人。经常读诗的人,思想受到了启迪,视野变得开阔,心胸变得宽广,思维变得敏捷;经常写诗的人,目光总是注视着生活,注视着世间万物,于是大脑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常有奇思妙想闪现,我们常谓之为“灵感”,久而久之,其智慧必然得到开掘,其创造能力也一定会有所提升。诗词语言精美,学生常与精美语言为伴,平时作文中的语言能凝练优美,有韵律,有文采。格律诗词的每个字都讲究平仄,学生学习和创作格律诗词,常熟记字词的音韵,有利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也有许多人喜欢背诵诗词作品,但不会写。实际上,不会写作,是不能深刻理解诗词的。就如不会游泳的人看别人游泳,不懂英语的人听别人说英语。这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方法是不好的。只有学会了格律诗词的写作,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的韵味。
四、教师与“诗词教学”的联系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传授诗词的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素质教育思想和教育素养。需知道诗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文章教学,诗有跳跃性的思维,有抽象化和高度凝练集中的语言,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倘若仅仅具备一般说文解字能力的人是难以胜任诗歌教学的。实施诗歌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并且能爱好和写作诗歌,不爱好诗歌,无以进入诗歌,不会有诗歌的积累,更不会理解诗人和诗意。如此般眼中有诗,心中无诗的人,是不能达到诗歌教学的真正意义的。而懂得并喜爱诗歌的人则不同,这种人自能领会诗中真趣,教学诗歌必能得到要领,创作诗歌必会生动感人。教师还须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一定的生活阅历和较宽的知识面。从艺术上说,诗歌乃艺术之精髓,古人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有乐、形有象、造有境、表有情。一个不懂艺术、缺乏幻想的人将永远被诗拒之于门外,更谈不上教学诗歌了。从生活阅历和知识面上说,诗歌作品的内容涉及面广,“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无不涉及;诗是人生精华的浓缩,又是人世百相的写真。假如教师知识过于贫乏,对生活的感受过于浅薄,恐怕是无法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之孤独的深沉;也无法认识“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哀况味;也不会弄懂“乘风破浪会有时”的丈夫豪情……因此,教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为教学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必须有一定量的诗歌积累。涉足百家,博览群书经史,经常参阅一些诗词报刊,才能不断领悟到诗歌的真正规律。只有自身积累了一定量的诗歌,才会对诗歌的规律性有足够的认识。也就是哲学中量变引起质变这个道理。在这里,我所讲的规律不是指声律形式方面的内容,而是指形象、意境、思想方面较深刻的东西。
个人认为,语文教师还要进行诗歌创作。“不读诗无以知诗,不写诗无以识诗,不识诗无以言诗”,这是一个顺承连带关系。我曾在报刊上读到过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说的一段话:“我们语文教师要站在诗人的高度,用浪漫主义色彩去教诗。人一旦有了诗人的气质,就能保住更多的童心,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诗歌具有高级的形象思维。中科院杨述子院士认为:“逻辑思维是叫人求真,形象思维是叫人创新。”他还指出:“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人实现高度完美的双翼,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繁荣富强的双翼。”所以说,一个缺乏浪漫色彩、默守陈规的人将如何教书,更不用谈教学诗歌。语文教师经常进行诗歌创作,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和诗词创作水平,以及教学能力。为人师表,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了。
综上论述,表明一下我个人的观点,诗歌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相比,更需要注意让学生保留一份愉快的好心情。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诗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才能达到诗歌教学的最佳目的。愚意有三法可行:
(1)成立诗社,搭建平台
在校内成立诗社组织,并向省诗词学会申请集体会员。并邀请学会专家担任顾问,积极发展师生会员,为诗词走进校园搭建平台,培养骨干,提供组织保证。
(2)融入课程,开设讲台
语文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主渠道,是诗教进入校园的重要阵地。我们把诗教渗透到语文课的全过程,既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又敢于打破课本局限,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诗词教学。进一步激发了全校学生读诗、学诗、写诗的热情,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诗词鉴赏和写作水平。并定期开设诗词讲台。邀请省诗词学会的诗词名家来校举办诗词讲座,指导诗词教学。
(3)编著课程,提高舞台
每学期期刊诗社优秀诗词作品,这是对师生最好的奖励和鼓舞。并开辟诗词长廊等一批诗词栏目,设置学生诗词作品,展阅诗词佳作、提高学生创作热情,从而拓宽了师生诗词作品的交流途径,创造了更多的展示机会
由诗社的创立,也可引申出三个方面:
(1)经典诵读,感受勉励
通过读刊物、诵诗文、背诗词,使学生从耳濡目染中感悟诗词的艺术氛围中弘扬正气,昂扬朝气,张扬锐气。
(2)积极采风,激发情趣
也可将写诗、评诗、赛诗为主要形式,牵引学生诗情,引发学生诗兴。古典诗词虽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但表现形式已经与当代青年有一定的距离,新形势下的诗教活动必须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才能吸引青年,教育青年。所以,积极制订活动计划,组织学生进行采风活动,通过吟诵校园美景,山川景观等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一来,让学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这些丰富多彩、颇富创意的表现形式,尽情诠释古诗的寓意和感情,使高雅艺术不再晦涩难解,让中华古典文化展示了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3)学诗写诗,良好育人。
定期讲座、教授诗词。计划每学期开展诗词朗诵比赛、现场诗作比赛、优秀作品宣传展示等方式来调动诗社师生的学诗写诗的积极性。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就全国各高校的形式上来分析,组建诗社、大力发扬诗文化不仅是形式之必然,且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如日中天,真有“山雨欲来花满楼”之势。据我所知,全国目前已有上千个高校成立了诗词组织,并开设“诗词创作”做为选修课。为“诗词进校园”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诗人,弘扬并推行了国家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措施。
总之,只有我们百般地珍惜、爱护、学习、传承、弘扬中华诗词的伟大传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努力向上。才能在21世纪中华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诗词新人、新手、新秀,堂堂中华大地才能再度恢复盛唐的繁荣昌盛。
学习中华诗词创作能唤醒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同时把中小学语文教学与诗苑新秀培养结合起来,使中华诗词创作如滚滚长江,后继有人。
说到最后,我将以一段发自肺腑的言语来结束这篇文章:在中华诗词这块百花园中呈现出争奇斗艳的可喜景观,令人振奋。特别是在高雅传统文化经受西方所谓时尚庸俗思潮冲击下,能够排除纷扰,长期坚持,实属不易。因此,中华诗词发展的前景之一在于发展新生力量。并在坚持精品战略的原则下,向广大青少年学生推广发展。关注、吸收、培养新生力量,是值得称道的。但是现在的创作热、出版热,还多限于中华诗词学会的诗人与离退休老人诗词爱好者之中,这是肯定的,假如学生朋友们能少看一些爱情小说,少上一小时的网,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诗歌创作当中,那么,中华的诗坛将更加光彩照人、生机勃勃。不禁,让我想起了龚自珍的一句著名的诗歌——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本文已被编辑[山野文選]于2008-5-11 22:51:17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侯君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