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风伴明月
明丽的阳光把多日来阴雨造成的湿气吞吃干净,天空青蓝,大地浓绿。阳光如梦一般,使眼前的风景变幻入妙。缓缓漫步,心神不宁,徘徊,不忍轻易离去,想去等待那无法预见的美丽景致的出现。轻盈的柳丝渐渐地沉重为柳条,在风中依旧拂波戏鱼,含笑花馥郁的香气,随处流动。山茶花、桃花早已飘零,枫树的绿叶翠色欲滴,城市的天空中,难得一见的白云在天空里悠悠飘动,想起二十年前清新的小城,记起那时曾经写过一首诗:花儿凋零后,满地绿色稠。白云横天上,伴君和春游。今日再吟,心中不禁暗笑。
满眼的绿流,无穷的香流,增添我漫步的兴味。穿过回溪公园,走在人民东路的人行道上,避开沿街拉客的按摩、敲背小姐,逃似的到了明月园。终于清静了,高大的槐树、樟树和构树三五成林,绿荫遮地,我拾阶而上,竟未遇见一人。明月楼原先建在小山丘的顶部,居其上可俯瞰金华全城。因城市改造,将明月楼周围的小山丘建成了明月园,由于小山丘逐渐被建筑物蚕食,因此规模很小,但台阶台地分了好几叠,雕栏石砌,花坛铺地,花草树木间之,明月楼旁边的古树基本保存,虽然这现代的明月园与古朴的明月楼似乎有点不相称,但层层的台阶倒是将明月楼高高地衬托出来。明月楼的建筑与周围的地势、树木的构成是一种复杂的整体美学,古建筑的风格决定了造园的风格,因此,用现代的造园手段来修复,总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走近明月楼,却不能与之亲近,一把锁将明月楼锁住,我使劲推了一下门,门纹丝不动,我站在门前张望一阵,无奈地一步一回头,离去。心想,如果是在二十几年前,正值浪猛之年,定将翻墙而入。走远了一点,再看明月楼,大部分建筑被高高地围墙挡住,只能看到楼顶部分。楼为长方形,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像是建在城楼之上。明月楼高高地矗立在明月园之中,我看不到明月楼后面的背景,剩下的是被楼顶挤得弯曲的天空,还有围墙与楼基上长满爬山虎的藤与叶,在风中摇摆,发出轻微的声音,我细听之,仿佛是在细诉岁月变化的无常。
留有古意的明月楼,虽然被锁住,但在它风华正茂的年代,我想一定吸引过很多人登临、题咏,春踏青,夏乘凉,秋登高,冬观雪。遗憾的是用锁来保护古物似乎是金华的特色,我感到很迷茫,很想越过那高高的围墙去一睹其真容。
我站在明月楼前,遥望婺江,双溪水已被高大的城市建筑挡住。我只能遥想明月楼当年,那时的金华城很小,且建筑物较低,而此地为城中的制高点,小山丘蜿蜒伸展,状若游龙,沿古道攀登缓步,途中,有古树芳草相伴,有飞鸟爬虫相迎。直至,登上明月楼方知有虎踞之势。抬头,可观云天明月,低头,可俯视金华城,远眺,可见城外田畴远山及淼淼之双溪水。若待清风明月夜,则披一身素光,揽满襟清风,看月光流泻,听双溪潺潺浅唱,再有萤火明灭楼前。于是在月下对酒当歌,栏杆拍遍,所对者惟有明月与清风,一切都变得从容与平淡。其实这也不是我纯粹的空想,有宋朝人的诗句作证,林公度说:芙蓉峰(即明月楼北面,远处的尖峰山)前旧时月,夜夜长照溪上流。
虽然上不了明月楼,但我还是在其周围徘徊不去。偶一回头,明月楼上,那张老式的八仙桌前,多了几个人影。细辨认,原来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军师刘伯温等人,他们卸下戎装,不谈国事、军事,也无所谓坐着、站着,看看双溪上的流水与帆影,看看街市上的人流与古树,随意找个话茬。我听见刘伯温手中拿着金华酥饼,神采飞扬地在说,这金华酥饼以酥取胜,以香诱人,进口时酥碎,品尝时味香,古人有过酥饼店“闻香下马”之说。朱元璋接过话头说,听说程咬金曾在金华开过酥饼店,是酥饼行业的祖师啊。然后,大家大笑,没有人提出异议,也没有人说这是正确答案,说了就说了,姑妄言之,听了就听了,左耳进右耳出。依旧品尝金华酥饼,依旧喝着婺州举岩茶。
一转身,人去楼空。我站在楼前发呆,心想,何时我也能和友朋一起登斯楼,对清风明月,看老屋、古树,看古藤蔓绕,看落叶辞树,听鸟儿鸣春。不必吟诗作对,只是静静地品茗闲聊,在古老的八仙桌前坐一坐,吹吹清风,看看明月,庸庸碌碌就好。
二、冷月为媒
走出雅塘街,便上了明月路,往南直走,至飘萍路拐弯,往东行一百米左右,就来到了天宁寺沿街的山门。进得山门,往左拾阶而上,石阶上的青苔,感觉已经离开了现代的城市,一脚踏进古人的空间。登至山坡平台,不见游人影子,只有我一个人在这残寺间转悠。粗粗浏览了一遍,正中是天宁寺大殿,单檐歇山顶,面阔和进深各3间,大门紧闭,有锁。大殿背后有一间五六十年代的礼堂建筑,有锁。一览亭矗立在大殿东南侧,这里本来没有这样古亭,因为旧城改造从铁岭头北搬来与天宁寺作伴,据说,一览亭是为了纪念朱元璋到此登高而建。亭之北、大殿之东有五间平房,有锁。各建筑间有荒芜的空庭。
我晃晃悠悠,信马由缰地开始在天宁寺里漫步。走近一览亭,亭子平面呈正方形,攒尖顶,由八根青石柱组成,最吸引人的是石柱上阴刻的四幅对联,均为行草。一是“寒山片石可共语,明月双溪最为佳”,二是“一洗寰宇尘嚣气,览系兰亭感慨文”,三是“无限江山增感慨,八千子弟共支撑”,四是“登临洄溯两朝事,风景依稀环翠楼”。亭虽换了地方,但对联似乎依旧适用。我站在一览亭内,向南俯瞰,从新整合后的婺州公园里,古树与新株郁郁,久雨放晴后的雾霭在绿叶间发出幽光。于是,随口低吟:春雨才歇处处湿,空亭芳草晨曦里,摩挲石柱勒刻文,怀想当年风雨笔。
慢悠悠地走到大殿门口,寺门被一根链条锁锁住,我扒开门缝往里看,大殿深广各3间,好像呈正方形,正梁是整根粗大的圆木,纵横交接处用斗拱,全殿斗拱多得数不清,形状如飞鸟,大殿内空空如,无菩萨塑像,无大钟木鱼,更无香炉供桌。看着这空荡荡的大殿,如同看到荒废的风景,我被这经历千年的建筑所打动,历史的沧桑唤起心头的感慨,轻声地吟道:薄曦生雨后,水光湿寺腰,心情草木知,空殿今寂寥。
我绕过大殿与礼堂,继续寻找千年前遗落的踪迹。大殿后面竟有荒庭一隅,两株已枯死的宋柏,状如游龙飞凤,如同遗落在庭院中的古画,无疑那是千年的遗物,可以用它来感知古人的心。古柏旁边,有一株桂花缠着樟树,均生长旺盛,估计也有上百年了。往东走,庭院更为荒芜,有断壁残墙,有构树数棵,白花泡桐几株,杂草丛生。这让我想起聊斋之聂小倩: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意甚乐其幽杳。
除了阶下巨池已经随岁月而流失,其余的一切似乎都能一一对号入座,难道这天宁寺就是兰若寺的化身。蒲松龄笔下的人鬼绝恋,我宁肯相信故事是真的,而且曾经就在这天宁寺(也即兰若寺)发生过。
宁采臣,书生,囊中羞涩。自认为有君子情怀,挂一脸的清高与自负,有文人情怀,藏几分浪漫与冲动于心里。在家里过得有点烦了,便收拾收拾行李,决定外出游学。江南的景色如画,早晨,太阳还没照到小桥流水,炊烟已经淡淡地升起,公鸡早已打鸣好几遍了,宁采臣的心情很舒畅。等到他走到破败无人迹的兰若寺时,他感到很欣喜,仿佛听到了悠长平和的钟声,感觉到了兰草、杜若散发的芳香,他想在这里多住几日。士人的真诚与热情,让他心存感激,更坚定了他要在这净土之中长住下去,而埋头读书作画的决心。
埋头读书的宁采臣有些累了,他立起身,伸一个懒腰,抬头望窗外,只见冷月如霜,夜色中的风景时隐时现,心中若有所思,仿佛有一丝缘定今生的感觉在心怀里隐现。
第一次见到聂小倩,那亭亭玉立的窈窕,从此无法在宁采臣的心头驱散,但心中的倾叹,被文人特有的正气所包裹。圣人说过,食色,性也。君子好色,逑之有礼,没有爱的苟合,那是禽兽,君子是不能廉耻道丧的,于是,他对聂小倩咄之,叱之。见到金灿灿的一锭黄金时,也曾为之心动,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让他毅然决然地掷金于庭。在这冷月下,他们一来一往的动作与言语,仿佛是在一起种下爱情的种子,虽然他们是人鬼殊途。
不久聂小倩真的走到了宁采臣的身边,她把宁采臣所处的危险与破解之法,统统说明,将自己的身世与爱慕之情,一一说出。宁采臣不愧是一位真君子,毅然与其相诺。也许是宁采臣的信义打动了上苍,也许是聂小倩的真情感动了鬼神,派燕赤霞来成就他们的心愿。在兰若寺的日子里,他们并肩拾阶而上,一起担月握风。共处厢房内,烹茶读书,吟诗作画,然后,相对一笑,从此,他们人鬼同途,衣袂飘飘地走进人间。
现在,残寺仍在,而宁采臣与聂小倩身影,随着蒲松龄的笔端渐行渐远,但月圆月缺,柔情依旧,人与鬼的绝恋,映射着自由、浪漫、真诚的爱情之光。古老的爱情故事浸在烟雨的江南里,随手可捞。
我站在孤寂的后院一隅,收回天马行空的思绪,来到现实中的天宁寺,倾倒的土墙长满绿苔,风过,构树的枝叶发出声声低嘤,白花泡桐的花正在谢落,但明年还会再开。天宁寺的大钟,不知去了哪里,已听不到寂寞的钟声,觅不到悠悠的回音。
-全文完-
▷ 进入步月寻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