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青山垅抒怀静一

发表于-2008年05月06日 晚上11:11评论-1条

去年夏季的一天,几位朋友相邀突发去青山垅游玩的想法。青山垅水库是一座中型水库,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郴州地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修水库,我曾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春节。如今离开已36年之久,虽近在咫尺,却一直未能重返故地。今有这样一个机会,我当然第一个赞成。

当日驱车成行。来到库区,这里已今非昔比。宽阔的道路,绿树成荫,花香鸟语;学校、医院、宾馆、商店一应俱全。江边的吊脚楼,别具一格,是游人的用餐休闲之处。虽说游客不多,但却使人感到一种远离都市的喧嚣,给人一种优雅、静谧的美。

午后休息了一会,大家便决定去水库游泳。一路上悠哉游哉,来到大坝,太阳已经西斜,已近傍晚时分。库区内虽说不上烟波浩淼,可仍不失高峡平湖的风采;一湾碧水,像银色的飘带,缠绕在群山之中。那山,青的迷人,那水,碧得心醉。我不禁心潮难平,忍不住扑向她的怀里。我仰躺在水面上,望着幕色苍茫,夕阳如血,心中不禁轻轻哼着:“我在仰望,太阳之上,有多少往事在自由的飞翔……

那是1971年的冬季,我身下的永乐江还是一条荒凉的山沟。由于会战青山垅水库,它四周的山凹里,搭起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木棚房,住满了来自永兴、资兴、安仁三县的近3万名民工,小山沟突然沸腾起来,热闹非凡,我就是那年被生产队抽调参加“大会战”的民工之一。

我们刚到时,坝底才修了不到十米高,望着厚达500多米的宽阔的坝基,因是第一次参加这样大的工程,我在心里纳闷,这水库这么大呀!后来才知道,大坝设计是50多米高,呈梯形上升,到坝顶仅十几米宽,全部用土和石头垒成。那时我们国家工业还比较落后,水库工地基本上没有机械化作业。两台“东方红”牌拖拉机用履带不停地夯压着堆积的黄土,这就是工地上唯一的两台机械。开山、凿石、放炮、取土等,全部都是人工操作。因此,大坝两边几万民工,形成了许多条川流不息,长龙般的挑土大军。那场面也蔚为壮观。那也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经历过的这样大的场面。

我县各地的下放知青,由于没有家庭牵挂,也理所当然的成了这支大军的主力之一。我们公社几百知青几乎来了大半。这样就为我们知青提供了一个聚会的良好机会。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知青们虽不住同一个工棚,但大家在劳动中相识,相处时间一长,大家都成为了朋友,晚上闲时,相互之间也串串棚,聊聊天。有时也相邀到工地和生活区去散散步,开开心,倒也不失为一种情趣。唯一的文化生活是除了工地广播外,偶尔也放场电影让民工们看。但一张小小的银幕怎容得下上万人。因此,电影队也只能是分区放映。尽管这样,秩序也是混乱不堪。站在那空旷的工地,迎着那凛烈的寒风,看完一场电影也等于受了场罪,但精神上还是得到了满足。那个年代也只能是这样了。由于那时的人们思想都较单纯,几万人虽然来自各地,治安也不是很乱。个别打架的情况有,但也不会群而攻之,更没有动刀动枪的。小偷嘛,除了身上穿的和口袋里的食堂餐票,也没什么可偷。但有一种“抢劫”却是最让一部分担心的;那时“文革”中的青年人最时髦的就是穿军衣,戴军帽,谁有一顶军帽是最让人羡慕的了。也不知从何时起,凡是晚上人多聚会的地方,一不小心头上的“绿顶顶”(即军帽)就会被人摘去。开始时以为是熟人或朋友开玩笑,但久久不见归还。才知那是被抢了。随着越来越多的“绿顶顶”失踪,那些有军帽的人就格外小心了。晚上,一两个人外出都不敢戴帽子了。有的甚至连白天也不敢随意炫耀了。我那时没有军帽,就扯了一尺军绿色的布,在缝衣店做了一个,虽不正规,戴上去却也像个“土八路”。知青们戏称我是“高山”排长(电影《战火中的青春》里的人物)。倒也威风八面。当然,这样的“假冒”产品是用不着担心被劫的。

在修水库的日子里,劳动强度是相当大的,主要劳动是挑土方,以生产大队为单元,每个人挑一担发一块牌,挑得越多,工分就越多。每天下午收工时,由“技术员”来按单元量土收方,说明你这个大队每天完成的工作量。收方后再由拖拉机碾压夯实,在拖拉机忙不过来的时候,也还得用人工来夯,大夯锤得四个抗,小的也得两个人夯。后来我们又学会了抡大锤,凿炮眼,用钢钎撬石头,排险等活。两三个月下来,大坝不断的升高,到春节前夕,已筑到将近40多米高了。因坝越高,面积越窄,速度就越快。由于工地渐渐变小,劳动大军也在逐步减少。到春节时,大家都要回家过年。因此指挥部决定。每个大队留下两人看工棚,其余都放假。留守人员统一到公社食堂就餐,待节后民工再上来。我在一个较好的知青朋友的邀请下,准备留下在水库过年。当时我也觉得很新鲜,自己都20岁的人了,还从未在外过个春节,也许在这山青水秀又宏伟壮观的工地过春节,会别有一番情趣。大年初一那天,我们两人包了饺子,食堂里也加了菜。大家照例在各自工棚前贴了对联,放了鞭炮,互相拜了年之后,就各自玩去了。我俩到龙形市镇里转了一圈。那时过年穿新衣的人很少,除了门前的对联和门口的鞭炮屑。看不出有多大的节日气氛。回到大坝工地,还爬到拖拉机上玩了会。很想照张相留念,可那时哪有照相机啊!

水库工地上几个月的劳动,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苦最累的一段时间,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上艰苦的生活环境,也使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几个月中不知道挑烂了多少土箕,挑断了多少根扁担;肩上不知磨破了多少层皮,衣服打过多少补钉?手上的血泡起落了多少回。如今手上的老茧也就是那时留下的。一日三餐,多是南瓜、萝卜、白菜,10天半个月才能吃上一餐肉或鱼。20来岁的年轻人,每餐吃个半斤8两米饭是算少的,我虽食量不大,可最多一餐也吃过1·2斤米饭。但是,看着那一天天增高的小山一样的大坝,望着那宏观热烈的劳动场面,自己能置这种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也不免产生一种自豪感。同时,也使我真正体会到了“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的精神所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如今要修这样一座水库已经是微不足道了,象三峡那样世界级的工程,我想它的民工大概也不会超过三万人吧。可那时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啊!

如今,那高高的土坝依然巍然屹立,她用怀中的乳汁源远不断地滋润着三县人民的土地。发电、养殖、旅游业也不断发展。她就像一蹲土地神,人们敬仰她,她也不断的造福人民。

我站在坝顶,晚风徐徐吹拂着我的思绪,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招展的红旗,火热的劳动场面,仿佛就在眼前。而眼前的青山绿水,秀美的山河,不就是当年我们用辛勤和汗水育出的结晶吗?

踏着薄暮余辉,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大坝,渐行渐远,回首再望,留下深深的一瞥,那伟岸挺拔的身影,将会永远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8-5-7 6:59:39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静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不错的文字,
再发稿时注意文章排版,
期待您的首发文章.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帮您修改了排版,感谢对散文版面的支持!
  【静一 回复】:谢谢,很久没写文章了,该篇文章是我同事写的,他托我在此发表,再次谢谢指导! [2008-8-25 16:28:19]at:2008年05月07日 清晨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