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细读《老子》第五章谷穗

发表于-2008年05月06日 凌晨0:04评论-0条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解】

仁: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此句傅佩荣的译法是:“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为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而我开始觉得,这里应该是说“如果”天地不仁,“则会”以万物为刍狗,即会把万物丢弃。但后来觉得,还是傅佩荣的译法更为妥当。因为《齐物论》:“大仁不仁”,‘仁’在儒家中可能与道教中所强调的不同,前者强调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水准。后者强调无为、自然,即让万物自行荣枯。

圣人:明白了道的人。或者是在无为世界中的“统治者”。如果圣人不仁,就会丢弃百姓(甚至有玩弄百姓之意的感觉)。

橐龠:指风箱之意。这句是讲道很虚但不匮乏,可以源源不断。屈: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出:象形。像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理解】

前面两句是在讲圣人治国的原则。关键的字还是无为。我觉得这与基督中的上帝有异曲同工之意,上帝虽然有绝对的能力去一下子消灭坏人,但是他认为,因自由而选择的善会更好。但是,自由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有向着恶发展的可能,就像亚当听了蛇的话,吃了树上的果子,背逆把罪恶、死亡带到了人间,同时,也让自由之间的善、信心、顺从更为珍贵。有点像“风疾知劲草,国乱显忠臣”的意思。那在自然,无为,自由的情况下,人应该如何去选择好的方向呢?这更是神写下《圣经》,耶稣来到世间,或许也是老子写下《道德经》的本意。可惜我们人类中的很多人愚昧,不仅丢失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上帝的《圣经》也不去甚至‘不耻’去阅读,总觉得自己不会信神,可是自己从来都不给自己去接触神的自由,又怎么可能信呢?

我觉得第三句、第四句和前一章有点像,是在用辩证的方式来提倡一种“守中”的思想。前一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而这章有“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我觉得,世界上的很多人与事可以用中庸的态度去处,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是,我觉得‘自然’的本性除‘中’与平衡之外,应该还有方向。真理只有一个,不可能正也对,反也对。

而最后那句似乎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说太多,而应该守住虚静?人在说话的时候(尤其是在和人沟通时)确实容易陷入表现自己的境地,不但失去了沟通的本意,也失掉了自己的虚心(我把的虚心大概与欲望相对,即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而非谦虚)与安静。人在安静的时候才更能感受到道的存在。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谷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灵苦渡点评:

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