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我一直不以为然;可是这次游历了镇江的金山之后,不得不佩服刘禹锡了。
5月2日,晴空万里,一个适合出游的好日子。收拾停当,大约上午九点半的样子,和妻子女儿一行三人就出发了,目的自然是长江南岸的镇江。走沪宁高速,恰好130公里,就到了镇江西北角的金山公园大门之外。
其实,对金山的了解,还是源于《白蛇传》里白娘子和小青与法海和尚斗法的情节,也就是“水漫金山”那一段。其余的,也并不知道多少。不过,既然相距不远,总还是应该来看看的。
走进金山的大门,左侧是一带碧水,也不知道是湖还是河,水面上游船飘荡,一派逍遥自在。游船一律是金黄的颜色,这和别处显然是不同的,也许就因为这里是叫做金山的缘故吧。
一座廊桥横跨两岸,这一头写着“花洲泠泉”,传说,唐代茶圣陆羽品中泠泉后即曰:“此水为天下第一耳”;后唐名士刘伯刍分全国水为七等,扬子江的中泠泉评为第一,由此二名士之封,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这是就泉水的品质而言的,不过论气势,我想还是济南的趵突泉为第一吧。对应的那一头则是“灵山白龙”,想必就是后来演化成白娘子的那位?
往右走数十步,左侧一座禅院上“慈心照世”的金字招牌吸引了我们,莫非这里就是金山寺?进门,场院正中却是白玉栏杆围砌的假山小池,池周古木参天,浓阴匝地,花香袭人。在绿叶掩映的后面是一座两层小楼,楼里尽是慈舟禅师的事迹图片。原来,他曾是金山江天禅寺(金山寺)、宝华山隆昌律寺、兴化上方寺、兴化天龙寺、扬中太平寺,共五座寺院的方丈,真是奇迹,如果不是有特别的贡献,是不可能的,也是绝非普通出家人所能企及的,我想。
找不到上山的路,退出来,复行数十步,左边就是金山寺的大门了。进门,向上望去,只见楼外有阁,阁外有亭,亭上有塔;真是楼阁相连,阁亭错落,直到最远处一塔直上云霄,却不见一点山色的影子,难怪有“金山寺裹山”之说,今日一见,果不其然呢。
往里走,一座楼宇雕梁画栋,钩心斗角,金壁辉煌,气势雄伟;却不知是何用途,迎面第一层外面的墙壁上写着“庄严国土”几个大字,这样的主题在寺院庙宇里还是第一次见到;二楼上刻着“度一切苦厄”,倒是符合主题的;最上一层又是“国运遐昌”几个大字,真是见所未见。不过,佛门的至高境界并不是逃避俗世,而是拯救红尘的;况且,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何况得道高僧?这样一想,心里不仅释然了,还觉得这里比之一般寺院的境界更高一重了。
依级而上,紫色的藏经楼云霞一般浮在山腰。从右侧门入,就是登山了,不过,还是没见一些山路的影子。也不知几进几出,几转几回,来到了慈寿塔下,——就是在山下看见的那座宝塔。宝塔七层四面八方,据说,此塔初建于齐梁,距今已1400余年。金山过去曾有双塔,已废,现存此塔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每层均围以走廊和护栏。传说王安石在登塔后作《金山》诗曰:“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还有苏东坡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登临此塔时,见江涛滚滚,月色如画,即兴所做。
塔里楼梯很窄且陡,盘旋而上,摩肩接踵一般费了很大气力才到七楼。站在护栏里,遥望。远处长江滚滚东流,江天一色;江上一桥飞架南北,正是连接京口和瓜州的润扬大桥。“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自然就联想起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来。脚下,楼宇参差,钟声飞扬,更有凉风习习,好不爽快呢。
下楼,去访法海洞。“法海俗姓裴,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曾在庐山东林寺专研禅学,后朝金山,见殿宇荒废,荆棘丛生,寻得此洞,参禅打坐,并燃指一节,誓兴殿宇。忽一日,在山下江际挖土,获黄金数镒——每镒二十两,报于地方官李琦,转呈皇帝,敕将黄金送法海禅师重兴殿宇,建成,命名金山寺,法海亦莫知去向。后人供奉其法像于洞中,永作纪念。”宋朝张商英来此游览,做了一首裴公洞的诗:“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寺僧将这首诗做成楹联,挂在洞门两边。我只知道法海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和尚,就因为他在白娘子和许仙当中横加干涉,却不知道他不仅是金山寺的开山祖师,还是视荣华富贵金钱如粪土的高人,仅此一点,我们就万分不及啊。洞里,香烟袅袅,法海正襟端坐,可敬可钦。
下山,沿山而行。白龙洞里寒气袭人,白娘子水漫金山长恨难平;朝阳洞前碧水环绕,涟漪层层;玉带桥上苏东坡大意输玉带于佛印,懊恼不堪,却留下一段佳话。
离去,想起了慈舟禅师的诗:“妙高台上月如泉,倾泻入怀绿浪翻。闲来不知有历日,此中但觉天地宽。”
2008年5月4日上海
-全文完-
▷ 进入王先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