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解】
輻:从车,畐“畐”有“腹满”义(“畐”:本象形,是“腹”字的初文,上象人首,“田”象腹部之形。腹中的“十”符,表示充满之义,则“畐”有腹满义,这个看“福”就知道了,福的左边是“示”,示是会意字,上面一横是表示天,下面是一张桌子,表示祭天,本义地神,也表示显示之意,合起来便可以看到“福”的意思),而“辐”为圆形,与人腹满之形相类,因而“畐”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本义: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此句大意讲,三十根木条聚在一个车轴中,正是因为车轴中心是空的,才能让车运行。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户牖:门窗,借指房子,家。此二句和上句一样,也都表示无却成就了用。按计算机的行话来说:除时间以外,空间也是一种资源。“有”虽有了形和物质,但占用了‘无’形的空间资源。物质的运动本身可能是一种资源,但运动过程的同时也在消耗着无形的时间资源。
最后一句,关键是‘利’与‘用’的对比的差别,因为我们用惯了“利用”这个词,所以对两个字分别的意思反而不知道了。大部分译文把利译为便利,用译为作用。我查了查字典,“利”表示“以刀断禾”,“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古语的用是用这两个字组成),卜中乃可用也。而“卜”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龟甲烧过后出现的裂纹形。本义:占卜。因此,我觉得,“利”在此表示一种世俗世界中具体的功用、便利或效果,而“用”则更多的更为本质的规律、原因和一些无形东西,如空间、时间、规律、本质。
【理解】
还是从老子的本意揣测、我的理解及感悟等方面去梳理和思考吧。
老子写这章的结构和推理方式与前面的第二章、第三章很像,他先通过观察看到“无”的诸多具体妙处,最后总结“无”的作用,可能“无”才会更接近于道。
老子真的是一个拥有真智慧的人,他总能看到当时的世人,甚至包括现代人所看不到的智慧。姑且不论本章节蕴含的‘道‘的思想,仅以辩证的角度来看,他能透过“有”的功用看到“无”的价值,实在是了不起的事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的功用,而看不到推动这个功用起作用的无形的本质规律。
“有”是不是生于“无”?还是所有的“有”都只是在相互转换而已?唯物论者认为是后者。可我实在是有些怀疑,唯物论有些东西我是无法“想象”和“相信”,1)、人的灵魂也是由物质组成?2)、想象力、好奇心难道不是天生就有的?3)、所谓的人的本能(如好奇心,学习能力、想象力)是怎么来的呢?在《学习即回忆》中,苏格拉底在与一个没有任何知识的人的谈话,只问他问题,就让他学习到了正方形的面积概念,还有根号2的概念。那些知识从哪儿来?人在成为婴儿之前难道没有任何基本道德观念?就算从人类的“进化”历史来看,难道动物真的可以在某个时刻可以因基因突变,从猴子变成人,从无机物变成有机物……?这段话扯得太远了,还是回过神来吧。(关于《进化论》的讨论,可以参阅《进化论--人类最大的科学误区》、《进化论,一个邪恶的谎言》、《进化论——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or魔王的圣经?》还有进化论及其支持者等众多的文章)
关于“有无”,又想起以前写的关于得与失的文字: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肖伯纳。人,是一种有“思想”的动物,有一种“得失”的占有本性;这种本性,让人有了“占有不了的无奈”和“占有后的无聊”的悲剧。人“无意”中得到了生命,这是作为人生的最宝贵的礼物;最后又要在“无奈”中失去生命,这是所有人生最终的归宿。人生,从根本上说是“悲剧”的,这种悲剧,就是深存于每个人内心的悲观主义的源泉。
可是,人的全部意义都是因为拥有,包括拥有生命吗?
我看不见得。我是相信人的灵魂不会消亡,也不是等到人的出生之后才有。无与失去,恰恰是曾经拥有之后的一种最自然的回归。即便不讨论生命的“无”与“回归”,在现实世界中,也正是因为“无”,让世界有了更大的空间,正是因为失去或放弃,才让人有了更博大的胸怀,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自己心爱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继续寻求,可以用心创造;一个是得到了自己心爱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珍惜现在,可以体味美好。
所以,我现在理解的有和无,得到与失去、拥有与放弃,两者都是好的,但彼此也有明显的不同,他们的关系,就像是名与道,认知与真理、人类与上帝。
-全文完-
▷ 进入谷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