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说书人谈论起“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劝学思想,不禁想到了“国学”。从诸子百家联想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的愚民政策。从此,儒学就成为了“国学”的代名词,而“四书五经”逐渐成为了古代文人们“科举考试,问鼎政治”的必修科目。
什么是科举制度?隋朝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立“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时代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一律为“八股文”,解释需要依据南宋理学家朱熹编著的《四书集注》。于是,这就形成了“八股取士”科举之风!古代读书人将写作视为 “文章千古事”,由此观之,古代读书人对“四书五经”的喜爱,已经转化为求取功名的“青云梯”, 获得“饭碗”的‘敲门砖’!私塾里的教书先生们为了激励学生求学上进,往往美其名曰:“读书是第一要务”,甚至于流传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说辞。总而言之,作为国学经典的“四书五经”得到了历代王朝统治者和读书人的追捧,乃至于成为了‘国学圣经’!
其实,“四书五经”成为国学的精华,必然有其值得称道的原因。中华民族的文化从结绳记事到印刷术的发明及其推广,证明了国学思想经历了一代代薪火相传,承前起后,继往开来的过程,从而地丰富了国学思想的内涵和外延。
何谓“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学经典;南宋时期著名国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集注》,成为了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五经”指的是《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部儒学经典。“四书五经”记载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血泪史,写下了中华民族“弘道文化”和“经世哲学”的不朽篇章!
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四书”。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约为秦汉时期儒家作品,内容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了南宋以后理学家讲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大学》中有“君子必慎其独也”,“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等历来是古代的仁人志士修身哲学,言论经典。后人们流传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操守和德行,也是引用了《大学》的思想。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战国时代子思作。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并提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的说法,把“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以致后人们所推崇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中庸之道,就成为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将一个人处理事情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认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中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后来,中庸范指为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等行为。著名的新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曾经在《华盖集•通讯》中风趣地说:“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读书人的言行举止秉持了“中庸之道”,诸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愿无过”者地谨言慎行,自我封闭,而不解放思想,乐观积极地健康生活在“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其实,《中庸》中也有一些值得推广的修身理论,诸如“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君子诚之为贵”。“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等言论对于今人仍然裨益匪浅!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的弟子及其传人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以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探讨的言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历史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在流传下来的有二十篇,每一篇分为若干章节,标题均取每篇第一章中的二字或三字,分别是《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说》。《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语言精练含蓄,概括力强;在简短的对话行动中勾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关于《论语》的注释,主要以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流传较广。 因为孔子历来被尊称为国学的“圣祖”,古时候学生求学时,必须先礼拜孔子的尊像,然后才叩拜“先生”呢。相传孔子是一位游学四方的圣人,徒弟众多。其中有杰出贡献的72人中,以孟子,颜渊,子路,荀子等较为著名。我们所熟知的《论语十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一直是读书人尊为‘圣经’的学问。从古至今,就流传着半部《论语》得天下的说法。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孟子和其弟子万章等著,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生活,政治学说,哲学思想,个性修养等。现存有七篇,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藤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是继承和发扬了《论语》所传播的 “仁道主义”思想精华,是一种语录体,以问答对话的方式,展开雄辩的说理教育,已经从《论语》的简明质朴发展到长篇巨作,是古典散文从“章”到“篇”过渡形式。其语言特点是善于说理,气势宏伟,雄辩有力,词锋犀利,逻辑紧密,寓意深刻,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写作手法,富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孟子原名孟轲,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主张实行仁政以统一中国,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发展生产。强调“民为贵,君为轻”,唤醒统治者重视劳动人民的作用,创造了人性善学说,宣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理论。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国学的哲学理论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孟子所提出的“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学说,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亦颇有影响,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因此,“孔孟之道”作为儒学的代名词也就应运而生了!《孟子》中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从古到今一直是读书人关于“气节”的最好描述,逐渐形成了古代士大夫们的道德规范。《孟子》的传统文学思想中的确价值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文学新青年,不仅需要了解“四书”,更需要了解耳熟能详的“五经”。
首先是《诗经》。中国历来被尊称为诗歌的国度,而《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后来儒家把它尊为经典。《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按性质和乐调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民歌的核心,精华部分。《雅》有《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其中《大雅》有31篇,是西周时期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以叙述周先祖史迹,‘文治武功’等政治功绩;《小雅》有74篇,内容以政治讽喻之类。《颂》是祭祀神灵先祖时使用的歌舞曲,共40篇,分为《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国风》大都是采自民间的作品,其中不少篇章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混乱,奴隶主贵族阶级对于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劳动和爱情生活也有所反映;出自于贵族阶级的《雅》和《颂》,反映了贵族生活的荒淫无度,奢侈豪华等。诗篇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语言生动优美,音律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诗经》的语言生动活泼,婉转含蓄,善于描写,是我国诗史上的不朽丰碑,它在诗歌方面所开拓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一直引导着后世诗人。例如,《诗经》中有《硕鼠》一文,就是反映穷苦劳动人民受到统治者剥削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关鸠》中有“苗条淑女,君子好逑?”一语破的地传达了少年男女的“怀春之情”,直到现代仍然是“佳话”!其中还有“哀其鸣矣,求其友声”一句话,就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传达了人们在困难的时候,想到是寻访朋友支援的声音。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表达了学生在学习要像加工象牙,玉石那样仔细反复地切磋琢磨。因此,《诗经》对于后世的中国诗歌文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很深远而刻骨铭心的现实意义,它永远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往今来,文人们对于《易经》的研究已经形成各种流派。听人说:“天下大事必通于《易》,天下小事必成于细。”由此可见,《易经》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其中含有丰富的道理值得人们去探求。《易经》即《周易》,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它是我国古代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思想专著。《易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号称为“群经之首”。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爻辞两种文字构成,都是为占卦而使用的。相传产生于殷周时期,全部经文是人们对于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解说经过长期积累而成的产物。从文辞来说,《易经》是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一部辩证法,“相反相对,相辅相成”的朴素辨证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自从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之后,后世学者对于《易经》思想的研究著述层出不穷。《易经》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等对于新青年来说,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有必要在辨析旧说的基础上,揭开“玄学”的奥秘,科学地发掘这部古老的哲学著作的历史文献价值,确立其在中国文学史异或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古代所设的文官中有尚书令一职,因此一说到《尚书》,千万不要望文生义,自以为是一部“和尚读的书”,或者认为是“官场学”的经典著作。其实,《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有些如《尧典》,《禹贡》,《洪范》,《皋陶谟》等篇章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有28篇,即《今文尚书》。另外,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二种。现在通行的《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尚书》中保存有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文集著作,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开端。其注本有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古代格言中有“满招损,谦受益”,“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满招损,谦受益”,“汝惟不衿,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等皆出自于《尚书》。由此可见,研究《尚书》等经典著作,需要我们‘推成出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地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以继承和发扬国学的博大精深思想。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我国古代编年体春秋史书,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修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了春秋时代鲁国发生的一些历史事实,是后代编年史的滥觞。《春秋》文辞简短,相传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这种笔法为“春秋笔法”。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毂梁》等三传。晋代文学家杜预创造性地将《春秋》和《左氏春秋》两书合编在一起,《春秋》是经,《左氏春秋》是解释《春秋》的传。汇集了前人的注解作注,而创作了《春秋经传集解》,在古代文学史上对于研究《左传》和《春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后人学习《春秋》提供了可供参阅的讲义。俗称:“《春秋左传》”。例如,《左传》中有“怨之所聚,乱之本也”,意思是聚集怨恨,是祸乱的根本。这些对于今天的执政者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俾益。后人依照《春秋》范例,著写了《吕氏春秋》和《晏子春秋》等历史文献,由此可见,《春秋》成为了后世史书的创作比较成功的典例。直至后来,“春秋”变成了“历史”的代名词。因此,《春秋》在国学研究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替代的。
一说到《礼记》,人们便会想到《礼记》中有“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大意是:礼贵往来。有往无来,不合乎礼;有来无往,也不合乎礼。彼此之间的“礼”,就在于平等互惠,互通往来。显然,《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西汉的戴圣编纂,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有《曲礼》,《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檀弓》等49篇。传说是孔子和其弟子等所记载,也有讲礼的古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文物制度的参考书。后代的注释有东汉郑玄《礼记注》,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清代朱彬《礼记训纂》等。例如,《礼记•曲礼》中有“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思是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并且谦逊,为大家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停止,这样的人才能够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君子!诸如此类,就不赘述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所折射出来的国学思想,是历史长河经历了不断挑选和甄别出来,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度,从先秦文化到新中国的文化思想的“双百方针”——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国学思想内涵正在不断地跨越式发展。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人们在思考与借鉴历史的同时,拓展了眼界,挖掘了深邃的国学思想,与时俱进,开创前进!我坚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思想实现伟大复兴指日可待,推动社会的进步事业不断深入向前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
-全文完-
▷ 进入feihua123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