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散文组]知足常乐[在江湖]冰海愚人

发表于-2008年04月29日 早上8:10评论-3条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按照新华字典解释的含义就是: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这一古老的格言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不知被多少先哲后人所推崇,也不知演绎了多少人世间的情感故事。然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内心深处的知足常乐呢?

第一次听到知足者常乐还是来自没有文化的母亲。刚记事的时候,家里非常贫困,一天从早到晚总是地瓜土豆不断,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自然有些吃不消,便偶尔向母亲提出一些过高的伙食标准。每当此时,母亲总是给我们讲他们在“三年困难时期”的处境,那时国家内外交困,大地颗粒不收,农村的人们吃完青草啃树皮,生活极度艰难。大哥正值年少,没办法也总是跟着父亲到处寻找能吃的东西。有一天他们非常幸运地在海滩上挖到了一些芦苇根,回家后让母亲煮了吃,当时大哥的手都摞成了血口子,但吃了芦苇根后仍然幸福地说,“我们要是总能这样多好啊”。讲完这些后,母亲也总是自然而然地加上一句:“知足常乐吧!。

当然,尽管母亲说了无数遍,做为孩子的我也只是记住了这几个字而已。真正使我受益于这句格言的时候,是在我参加高考的前夕。做为农村孩子,家境一般,能读完高中准备高考,已经相当不易,家里一直承担着不菲的负担。一旦临近考试,害怕考不上的心理压力和高考的气氛同时袭来,心中有着说不出的郁闷。这时,还是母亲为我解了心宽,老人家说,她已经很满足我能学到高中毕业,能考上最好,考不上在家也是个有知识的人,何况还能接父亲的班,在公社里工作呢!也许就是母亲这句“知足”的定心丸,使我冲出了农村,并伴随年青的我快乐了许多年。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谓见识的世面越来越多,滚滚红尘中,繁华世界的五彩缤纷总是令人应接不暇。虽然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心情却一天比一天坏。眼界宽了,心胸却窄了,不是心有不平,就是看不惯,总是觉得这个世界对我不太好。每每与母亲谈及这个话题,母亲还是那句令我汗颜的一句话:“还是你心里不满足啊!”母亲还告诉我,虽然她年纪大了,每当她在地里干活,一想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了,就有着使不完的力气,干活从来都不觉得累。惭愧不已的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灵魂了。

是啊,为什么自己不快乐?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无非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自己变得越来越贪了而已。尽管这个世界提倡实现自我价值,而往往追求价值的取向和标准总是水涨船高,永无止境,从而忽视了追求过程中的快乐价值,导致注意力只是专注于那些遥而又遥的结果,却失去了心中本来已经拥有的知足常乐。

的确,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现实社会里,要做到心中真正的知足常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上或多或少承担着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别说爱情与荣誉,就是那份责任和义务,就够一个人终生为之奋斗的。要说知足常乐的典范,古往今来的中国谁又能出陶渊明左右?那是我们恬然淡定、醉乎山水的祖宗。没有谁不羡慕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尤其向往他所臆造的桃花源景,更是有人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的英雄气节大加赞赏。我却不以为然,我在想,作为个体的一个人,陶公当然可以陶然世外,不问俗事,但作为一个家庭的成员,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嗷嗷等哺且难以为继,他却能够无动于衷,依然物我两忘,这就太不现实,这就不是自我完善的表现了,这纯粹就是披着中国儒学外衣而自命清高的一种极度自私的表现了。也就是说,这种人已经磨炼到不仅无欲,而且无爱的程度了。而试想,如果一个人胸中已然无爱,即便作为个体的自己已经知足常乐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由此可见,知足常乐,关键在一个“知”字,并不在于是否“足”了,“足”只是作为量化指标“度”的程度,而“知”才是能否常乐的实质所在。什么是“足”,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也就无法衡量,但每个人是否能“知”,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快乐与否。有一天和朋友相聚,我看到一个女孩子爱上了她不该爱上的男人,这个男人在她的眼里特别优秀,起初她感到只要能和他在一起哪怕几分钟,她都感觉非常幸福。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的增进,她逐渐感到自己有些失落与痛苦,她曾幽幽地对我说“我要是她的妻子那该有多幸福!”抛开道德观念不说,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她已经得到了这个男人无微不至的爱的关怀,而她却越来越不快乐了,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她不知足了。她没有想到,她所羡慕的人已经被她所打败了,而且败得很惨。她却放弃了心中的爱,去想往那个不一定能给她带来快乐的形式了。这就是她的“知”已经偏离了快乐的方向,足与不足,也就无从谈起。

这个红尘太复杂,从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能够整齐划一地界定什么是“知足常乐”,只有你扪心自问,自己“知”否,才能获得“足”后的快乐。孔老夫子在整篇《论语》中多处用了“知”字,历来儒学大家都对这个字做了多方的妙解,于丹在《论语心得》里也不厌其烦地重复解释。然则能够做到内心深“知”确实不易,但如果做不到“知”,也就没有快乐可言,这方面我自是深有体会。我是一个愚者,凡事侵扰,始终无法了悟于心,所以终日愁眉苦脸。但我却是一个真正的快乐追求者,我就不能不为自己这种追求寻找一份心灵的慰藉。

让我有所觉醒的是一位我所仰慕的才女,她虽然年纪不大却历尽沧桑,背负着极其沉重的负担却依然笑傲生活。她靠一支笔支撑了一个残败的家庭,她靠一个坚强的信念维持了一个困苦的团体。我知道她有着软弱的一面,有着迷茫的时刻,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快乐。当我向她表达我的敬意时,她也总是淡然地对我说,“没什么,早就习惯了,今天我已经很知足了!”是的,从她充满阳光的脸上可以看出,她真的很知足,而且非常快乐。我曾探究过她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的原因,她仍说没什么,自己也从未想过。后来从我对她的了解中,才深深地感悟出,她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她内心充满了爱意,她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她不想伤害任何人,我觉得,仅仅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何况她“知”得恰到好处,所以她不管遇到什么事,她才能够做到总是快乐着。

写至此,我又想起了我的母亲,陡然醒觉,母亲的一生也是始终快乐着的呀!在我所有的记忆里,几乎寻不到母亲痛苦的影子,至少在我的面前,她总是笑语盈盈的样子。母亲常说我们就是她的骄傲与幸福,她今生能有几个我们这样有“出息”的孩子,是她最大的满足,最终的快乐!

此时,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母亲的满足是什么?爱!是她一腔毫无杂念的爱子之情“知足”了她一生的快乐,这一点难道不值得自己终其一生来学习吗?用不着高谈什么修神养性,也不必追求什么自我完善,只需要把自己满腹的爱意,倾注给自己深爱的人,这一生也就没有什么不知足,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冰海愚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吴钩 | 荐/吴钩推荐:
☆ 编辑点评 ☆
吴钩点评:

知足常乐,可是谁又总是知足哪?母亲的知足,是一份深沉的爱。更多的知足,是对生活宽容的理解。

文章评论共[3]个
楼兰故人-评论

能把名利得失置之度外,凡事都能以诚相待的人一生将是快乐的。at:2008年04月29日 早上9:07

笼子里的金丝鸟-评论

长发为你飘
网上起青楼
女人本来贱
男人亦可笑
 
狂飙就是我
有事咬偶鸟
正南又偏东
赌你咬不动
at:2008年04月29日 早上9:48

文清-评论

知足才长乐,能忍者自安,好心态!at:2008年04月29日 中午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