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是形声词,足从巨声;“离”,从繁体字上来看,从“隹”(zhuī)字,就与鸟类有关,离声。
与“距”有关的名词,槽距,差距,焦距,行距,株距……;与“离”有关的名词,离开,离散,离别,离绝,离经叛道……。
课堂上有个学生问我,“老师!大陆与台湾距离有多远啊?”我很想查查地理,告诉他从福州与基隆的角度算,还从厦门与高雄的角度算,它的距离到底有多么远。
可是距离的表现的形式不同,所以它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如果空间是标准,那么点与面就是距离;如果时间是标准,那么先与后就是距离;如果金钱是标准,那么贫与富就是距离;如果思想是标准,那么主流与非主流就是距离;如果保证领土完整是标准,那么搞分裂与爱统一就是距离。
谭嗣同与丘逢甲,远隔海峡两岸,却不经意间发出一声同样的叹息。丘逢甲是台湾义军的总首领,也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位台湾籍参议员。甲午战争后,台湾被迫割让日本,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变法志士谭嗣同,在1895年台湾割让时,在隔海相望的大陆,也写下了极其相似的诗篇: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仓暝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余光中先生60年代起创作了不少怀乡诗,而《乡愁》是广为人知的。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谭嗣同与丘逢甲两位先生有空间的距离,却没有心里的距离,一边是“四百万人同一哭”,一边是“四万万人齐下泪”,同样的表达一种强烈的骨肉亲情!
余光中与百年前两位先生有时间的距离,但没有心里的距离,他的文章中,提到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他坚持吃饭要用筷子,坚持过端午节,赞美汉字,不也是是一种“往事惊心泪欲潸”吗?
有关报道,大陆向台湾同胞赠送大熊猫却被当局阻拦,这里当局的观念成了一面墙;《新京报》上,大陆居民第2次为台湾同胞捐献造血干细胞 ,这里爱心成了共同的观念。
观念让人近在咫尺,也可以让人却远在天涯,你看那一条海峡两岸的台湾与大陆,纵有历史感,横有地域感,在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里,到底什么才是真的距离?
真正的距离,就是当局明明无法抵挡这股“乡愁”般的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它放在心里。用自已那一颗自私的心,对两岸同胞挖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2008·4·3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