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读中国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42年创作的一首小诗《断章》。这首诗仅有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我看过许多回了,文艺评论家们对这四句诗也不知有多少种解读,有着数十万字的评述,可能是太钻牛角尖了,越评越玄了。而作者本人认为表达的只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观念,是生活中常有的体验。
少年时代读这首诗,只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没有什么太多的体会。如今人到中年,再次读这首诗,有了自己新的认识和见解——我们只不过是别人的风景。
至今还记得少时发生在我身边的一幕惨剧。邻居家有三个孩子,其中的大女儿是家中最聪明、最漂亮、最懂事的孩子。那一年高考因3分之差而落榜了,就以知青名义在她父亲单位待业。转眼间女孩已是二十岁的大姑娘,和一个小伙子悄悄恋爱了,偷吃了禁果,结果女孩怀孕了。这件事谁也不知道,只有两个在生理方面无知的少年认为犯了天大的错误,他们谁也没敢告诉,只是无奈地听之任之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做了见不得人的丑事”,别人的唾沫会把他们淹死。在那个年代,这可是禁区。直到一天那女孩在家中疼痛难忍,她可能是要早产了,她的家人才知道了真相。但,那对无知而又可怜的父母真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他们怕这件事声张出去了没脸见人,怕面对别人嘲讽的眼神,自作主张地拿了一点止痛药给自己的女儿吃。整整在家拖了近一天,女孩大出血了,才被送往医院。回天无术,女孩因出血太多,产下了一个男婴后就走了,故事也就这样结束了。
这也许是一个极端的个例,是发生在二十五年前的悲剧。在开放的今天我们会理直气壮地说,如今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了。是的,现在即使在观念落后的农村,对这种事也是多见不怪了,不会因为未婚先孕而不敢去医院了。可是,我们的观念真的彻底改变了吗?我看并非如此。我们还是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意别人的语言,在意别人的眼神。
这种在意是无处不在。工作中,你会在意领导,在意同事,在意你的想法、你的说法、你的做法他们是怎么看。而你唯一需要在意的“是否真确”,你却没在意。你慢慢地成为了一个毫无个性的人、毫无主见的人、谨小慎微的人、唯唯诺诺的人、一个似乎圆滑而实无一用的人、一个废人!在许多地方会出现这种黑色幽默,一群体端貌正的人危襟正坐地在一起讨论通过一个孩子都知道是错误的决定。《皇帝的新装》的童话在我们眼前不停地重复演绎着。
生活中,你家小孩学电子琴,我家孩子就要学钢琴;你家孩子上一中,我家的绝不上二中;我混得比你差,那我儿子要给我争口气,让他早上学琴,下午学画画,晚上学剑桥英语,我儿子不做盖茨第二,也要做萧邦第二。你家三居室,我就复式楼,再不干脆来座小别墅。你家是捷达,我就买辆帕萨特,要不就直奔奥迪算了。生活中的****、车奴、卡奴比比皆是。
也许是几千年所谓的主流思想、文化和传统始终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集体主义的熔炉又锻造了我们,我们始终只能是社会这台机器上的一颗小零件。现实中许多人似乎是为了别人的看法、别人的嘴巴、别人的眼睛而活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文中悲剧故事的发生,就是此种心态的必然结果。我们太在意别人,却迷失了自我。
实际上,你又是谁呢?你还是你自己。除了你的家人、你的亲人、你的爱人、你的挚友,没有多少人真的关注你、在意你。你只不过是别人无聊时的几句谈资,闲暇时的一段故事。你和一座假山、一片风景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的生命是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路当然是由自己去走,绝不能看着别人的眼神去出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已重复了多少年、多少遍了,我不想再说。
我只是想告诉自己,没有多少人在意你,我们只不过是别人的风景!
-全文完-
▷ 进入春风秋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