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不择手段?即因他只有末技,没有根本;只有外物,没有精神;只有攫取,没有修养。
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
道者,万物之奥[1],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2]。美言可以市尊[3],美行可以加人[4]。人之不善[5],何弃之有[6]?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7],不如坐进此道[8]。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简注】
[1]奥:含意深,不容易理解,这里引申为深藏之意,含有庇荫的意思。
[2]所保:保住的东西。
[3]市:买,引申为取。尊:尊敬、敬仰。
[4]加人:加于人,被人尊重、重视。加:可训为“重”,这里用作使动,是使人尊重、重视之意。
[5]人之不善:应是“人之不善者”,即不善之人。
[6]何弃之有:应为“有何弃”,即有什么必要舍弃?
[7]虽:即使。拱壁以先驷马:拱壁在先,驷马在后,这是古时奉献的礼仪。拱壁:古时称圆型、中间有孔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
[8]不如坐进此道:不如用“道”来进献。坐进:清静而坐地进献。
【引发】
——授人以道:直指生命的本来
欲治天下,必使臣民最大程度受益。如何使其最大程度受益?使其富足、健康、快乐等等,都不如使其悟会天道。授人以道,以道教化天下人,于国大幸,于人大幸。
老子说,道啊,足以包容、佑护万物。善人以道为宝,不善人则赖道以保全。善人重道,必有美言可以赢得尊敬,有美行可以超越他人。纵有不善之人,也会为道保全,哪里会有弃人呢?所以立天子,置三公,即使享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进奉,也不如得“道”更为重要。古人之所以重道,正是因为修养道德的人可以得道,犯过罪错的人可以据“道”而得幸免。
宇宙以诚善、大忍为特性,宇宙的规律从来都以慈悲为怀,众生与万物又由天道滋生,因此天道必定包容、佑护众生与万物。即使不善之人,天道也会一次次、一世世给他机会;做人偿清不了罪业,做鬼也得设法让他偿清。除非他恶贯满盈,十恶不赦,绝无可赎可救之处,天道才会将他彻底销毁。至于精进求道、悟道的人们,天道更要倾力相助,以使功成圆满。
圣人教化天下,必定授人以道。人知天道,人便有了心法的约束,人便有了做人的标准与尺度,人便有了修养、提升自我的明确目标,人便可以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永远避免它的败坏。人能先有内在的准则,人能先在灵魂深处谨守道德,那么,有没有律令的规范与惩处,有没有利益的驱动与诱惑,人都会成为好人、君子或圣贤。人人都把修养自我视为人生的要义,群体就必定和谐,国家就必定昌盛,灾祸就必定遥远。
【反思】
——全无心法,只以末技授人
身处当世,通过种种教育的场合与方式,我们在得到些什么,在教授些什么,在追求些什么,在被强加些什么?一言以蔽之,末技而已。
我们从小长大,从生到死,得到的主要教导只是,必须要有技术才能谋生,必须要有能力才能逞强,必须要能升学才可出头,必须要善钻营才能做官,必须要有权力、金钱、名气才算成功。我们的教材与课堂,无不直指、仅指知识与技能;如果偶有所谓德育,也不能直指内心,难以拨动心弦。我们的教师或教授,自身也只是生活、技术的奴隶,灵魂、思想的侏儒,所以最多只能授业,绝不可能传道。我们的社会早已形成一种整体的氛围:人人向“钱”,人人以“官”为本位,人人都以利益的最大化为终点,人人都在追求技术的精益求精,人人都在享受技术所能带来的种种刺激。
由此,从一国而言,难说有道;从民族而言,难说有信仰;从个体而言,难说有心法。没有对于天道的敬畏与追求,没有对于心灵的约束与塑造,技术必定充斥生活、思维、言行的全部范围,技术必定在每一个方面被运用到极致。人为何不择手段?即因他只有末技,没有根本;只有外物,没有精神;只有攫取,没有修养。
-全文完-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