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听说获得日本蓝丝带最佳电影奖的《大逃杀》(battleroyale)是从本地影视频道的介绍中隐约知晓的,这个栏目以推荐先锋电影为定位。决定看这部片子是因为朋友的那一句话“看到最后才知道谁都不可靠”。人都有好奇心理,我在茫然、震惊、慌乱以及不安中把这不传说中的碟看完了。发了半天呆后,我又壮着胆子看了第二遍。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驱使我再看一遍。
“憎恨是要付出代价的、、、、、、”暴力教师北野武在《大逃杀》里,临终前狠狠的喊出了这一句。故事也是由憎恨开始。日本某高中的42名学生,被军队和坚定执行新法案“b。r。《大逃杀》”的老师押送到荒岛,每人只配给少量的食物和武器参与相互残杀的游戏,只有一人能生还。如果3日后还剩下别的生还者,他系在脖子上的电子圈也会爆炸,最终还是逃不了一死。影评普遍认为影片拍的很拙劣:几下格斗之后,就有人倒地身亡,马上镜头一黑出现电文一样的几行字:男生xxxx女生xxxx新亡,此地划为禁区,请大家相互围拢继续相互屠杀。
据介绍英语的‘royale”有的是指菜类鲜亮美丽不可食用,他们主要被放置在柔软食品的中央或漂浮在汤上面。和“battle“用在一起就有一些刀俎鱼肉的意思,并且明显的孤独感和漂浮感挥之不去。《大逃杀》开展的背景就在这样一个孤岛上,周遭四茫的海水,十分类似日本本土的情况。
日本社会已经过了高度经济增长时期,不景气给日本社会带来基本结构的变化。新环境中的人也有了新问题,电影也有了新主题,使独立电影活泼起来,其中以新现实主义的暴力为代表。在欧洲非常受欢迎的北野武从《那个人很凶暴》(1989)以来把暴力看成”突然冒进来的他者“,拍摄有独特风味的暴力片。他在暴力场合中把一切感伤仍掉,淡淡的描写日常生活中突然爆发的暴力,追求暴力的表现。他主张暴力在谁的身上都会发生,而不是远离普通生活的。这简单的描写就是新的现实主义。作为表述载体,电影始终强调展示过程和叙述文本间的完美统一,这种客观要求又逐渐催生出品流复杂的类型电影。暴力美学作为暴力电影的贴牌标志,也就由此诞生。
与日本一水之隔的香港,反映暴力的影片也一度充斥电影市场。同为暴力电影大师,提到北野武的同时有相关的连接称,被喻为暴力美学宗师的吴宇森曾经有过一句名言:”暴力就是舞蹈“。吴大师的芭蕾是提着大刀跳的,他对于动作的敏感和想像,使他的影片中的动作场面往往如同红日般的灿烂夺目。凌厉酣畅的影像,人物造像的偶像魅力和火爆刺激的动作场面是其暴力美学的招牌。形式主义的典型代表。
《大逃杀》没有用过多的镜头表现杀人的过程,甚至影片中偶而还有温柔的元素出现。比如广播中播放嘹亮的进行曲和广播体操歌曲,误让人以为一切又恢复了宁静,所有的场景都是在梦中。可是杀戮继续才让观众体会到北野武的世界形似粗砺,揉碎了细辩,才知是黄沙一把。
这部备受争议在本土险些被国会禁映的影片也逃离不了暴力写实的基本框架。死亡、暴力、残杀、血腥成了导演要表达的基本要素。然而这一切出现在一个70多岁的老人执导的影片当中又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落日西垂带来的漫天温情。是什么驱使老导演在这把年纪拍出这样一部充满暴力和死亡气息的电影,“是对生命终结的恐惧?是对生存价值的肯定?是对人性的失望还是信念?是对青春的批判还是赞扬?还有北野武,这个被传说反华的家伙,他在影片中是那样的残暴,那样的疲倦、又是那样面对一切麻木不仁。而影片结尾处短暂虚幻的柔情又使他的形象更加迷惑也更加完整。”
虽然批评声不绝于耳,导演深作欣二却不以为然,他曾公开表示,希望借《大逃杀》一片讨论生存的意义。对于电影中的暴力倾向,深作欣二似乎很有自信,“我想告诉年轻人什么是战争,以及如何在创伤中寻找信任和友谊。现在的人们虽然没有战争的体验,但每个人心底都潜藏着这种情绪。生存竞争是人类逃避不开的自然法则,而沉眠在人类体内的野性、求生本能等,都是我想通过本片表达出来的。”他还说曾与看过试映片的中学生们交谈过,他们都表示理解。一个人不会因为看了几部暴力电影就染上暴力倾向,电影只是真实地反映尖锐的社会现实。对于片中的暴力镜头,常人的反应应该是觉得那是现实问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的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劣根性。(本段转自人民网)
在这个关于死亡与生命的寓言中,即便是原来天真无暇无忧无虑的孩子们,也在短短时间内暴露了一切丑恶,他们人性中的软弱、狡诈、残暴、自私、猜疑一览无疑。老导演试图通过一些他们以前生活片断的闪回,追溯他们这些行为心理动机的外来影响的根源,但我们更多看到的却是人类复杂的本性。
-全文完-
▷ 进入闲情听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