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德国著名天才少年卡儿•威特的父亲曾经说过一段刻骨铭心的话:“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是爱尔维修的话。我在儿子没有生下来之前,就坚信这一说法,并常常向别人宣传。我知道,为人类培养出一个天才,要胜过生养出千万个庸俗的人。” 正是这样的信念,老卡儿•威特把众人眼中的白痴少年培养成为了闻名全欧洲的神童,造就了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大学生,也使原本注定拥有不幸人生的儿子过上了幸福而长寿的一生。
我国古代家喻户晓的幼学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大意是说:“父母对于子女,不患不慈,但患失教;有子女而教育不好,这难道不是做父母亲的过失?老师对于学生,不患无教,但患不严,不严格要求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懒惰,贪玩,不遵守纪律而导致学业荒废。这就是老师的过失!”由此可见,父母对于子女的首要责任是教育。
旧中国,普通人家的儿子对于父母亲,是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的人,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针对儿子娶媳妇后生育子女而言;而女儿,大都是“赔钱货”,或卖身为奴,为妾,为妓,或送给有钱人家作为“童养媳”,或到了出嫁的那天,母亲还要告诉其“嫁出的女,泼出去的水!”,大多是不重视其成长的。这种旧观念就这样“薪火相传”,而成为了一种习俗。旧社会的父母对于儿子,大多数还有一份“多子多福”的责任感,而对于女儿,大多是养活着,大了就跟着母亲学做些针线活,家务事,等待着嫁人。这样的父母生儿育女,只是稀里糊涂地留下了一条“赤luo裸”的生命,更谈不上“教育”的责任。
新中国的诞生后,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父母的责任”的观念有了重大的改变。 例如,生育观念的变化,“生儿生女都一样!”父母亲对于生育子女,一方面是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更重要的是意识到这是社会责任。由此产生了新的道德观念:“做父母是人类最高尚,最神圣的义务和权利,教育好子女,促使其能够成为对将来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总之,父母的责任对于子女,不仅是抚养,更重要是教育。长此以往,人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观念得到改变,就能够不断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繁荣和思想进步!
随着儿童教育观念的更新,“一切为了孩子!”将不再是一句空口号。一个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作为那些已经身为父母抑或是即将成为父母亲的新青年,解放思想成为了第一要务。教育孩子是家庭大事,更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是否“长治久安,国富民强”的大事,是父母亲应该履行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如何教育孩子呢?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在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的同时,更多的是注重孩子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满足孩子个性需求上的引导和教育,不断地挖掘孩子的智慧潜能,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理解孩子,沟通思想,不能用陈腐的旧观念来看待现代的孩子。
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但是就教育孩子来说观念上是一致的。父母亲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更多的鼓励和激励,更多的教育和培养,从而教会他们抑或是她们适应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 ——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父子之间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交流思想,不忽视“代沟”的存在,努力成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构建父子之间的“民主,平等,互爱”的和谐的家庭关系。
俗话说得好,“百年树人”。说的就是培养人才不容易,是长治久安的大计。我国古代,各地都就设有蒙学馆,通过传授《三字经》,《千字文》,《小儿语》,《弟子规》等启蒙教材,介绍古代礼仪,圣贤故事和人生哲理;概述天文史地和为人处世道德观念;教诲少年儿童勤学惜阴,积极进取,修身养性,勤俭持家,明哲保身的思想观念等。由此可见,古代儿童的学前教育是封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普及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千百年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和重视。但是,由于时代进步了,观念更新了,书中传播的一些格言庭训都成为了“故纸堆”,例如宣扬的“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和“避祸远世,苟且偷生”的消极人生观念等,都深深地烙上了封建时代的印痕,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和辨析,有的放矢地教育好子女,帮助其区分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扬长避短地加以学习!
综上所述,教育是父母对于子女的首要责任,培养好孩子是父母亲光荣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全文完-
▷ 进入feihua123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