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冬季这场百年罕见的大冰雪灾害中,产生了一个感动中国的榜样人物——刘吉桂。1月25日凌晨5时多,一辆从广东开往湖北荆州的大客车,因轮胎打滑侧翻在京珠高速湖南衡东段路边排水沟里,一位家境并不富裕的农民,与自己的兄弟一起将客车内受困的44名乘客接到家中,一住就是4天3夜,并将受伤的司机送到医院救治。于是,在这冰封的寒冷里发生的让人倍感温暖的故事被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报道,刘吉桂这个名字立刻家喻户晓。
刘吉桂被树为抗冰救灾典型,成为了榜样人物,立刻变得“忙碌”起来,参加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多家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尤其是湖南卫视的元宵晚会,44个人全到了现场,并集体向刘吉桂敬了酒,让全国人民感动了一把。正当人们渐渐摆脱雪灾的阴影,再次为生计疲于奔命之时,一则《央视编导手记:44个被救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的贴子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无辜的刘吉桂又被热“炒”了一回,原因是被救的湖北人无一例外地拒绝了央视《谈话》节目的邀请。也正是这次的波澜引发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真相:被媒体大肆宣扬的“刘吉桂免费提供44人4天3夜食宿”原来是收了费的!——因为,被救助者主动给了他一些费用。但是,他们认为这丝毫无损他是“好人”的定性,丝毫无损他的“英雄”形象,他的那句“我家就在旁边,你们去我家烤烤火吧”朴实的话语,注定要温暖他们一辈子。
按照我们的“宣传文化”规则,总是爱“拔高”事实,提纯思想,再经过“艺术加工”,于是我们的“典型”便塑造成了“高大全”的形象,让普通大众去仰视、去顶礼膜拜,而作为被宣传者,一旦进入到这套“宣传体系”,基本上就是被整体包装,只管拿着现成的已经被公式化的稿子照本宣科,或根据已设计好的台词接受各种媒体采访,几乎难以有什么个人“想法”,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因为要配合媒体做各种宣传,甚至在全国巡回演讲。对于刘吉桂来说,四处参与电视节目录制实属无奈,正值春耕时节,家里正是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但作为抗冰救灾典型,当地领导催促,刘吉桂是个老实人,他无法拒绝。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确实急需造就一些榜样人物,更需要弘扬一些不考虑个人得失、毫无杂念的英雄义举,来唤醒人们沉睡的传统道德观念,但也不必为了宣传而让当事人来集体作秀。湖南卫视的元宵晚会上,44个被救助的湖北人是自愿并相约到刘吉桂家来聚会的,接着央视却又要大家放下手中的工作千里迢迢地赶到北京录制节目,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这不是集体作秀吗?我很赞赏湖北人的说“不”,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且对恩人已经表示了感谢,没必要被强行地一次又一次地在公众场所重复着那些感谢的话语,因为从所有的报道中看,刘吉桂也不是一个施恩图报之人。如果这些被救助之人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能像刘吉桂一样,在关键时刻及时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必定强于一万次的道谢,这也是回馈社会和感恩!
其实,刘吉桂也与全国绝大多数的普通农民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夫妻也可能偶尔为了鸡毛蒜皮的事吵架,他不可能因为成了公众人物就会脱胎换骨,他还将继续过着他平凡的日子。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任何事物已无秘密可言,完全用不着将榜样人物无限度地包装、美化、神化,那样的虚假做法只能让人反感,只能让“榜样”一词贬值。
人一旦被树为榜样,就被定格为“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了,他(她)就不能有半点瑕疵,必须用一辈子来维护这个形象和所得的荣誉。但有谁能体会被包装了的榜样人物背后的辛酸无奈?且不说戴碧蓉、张海迪们,我只说说我所熟悉的一个“榜样人物”。他是我一个在外地工作的朋友,十年前,他的妻子患重病住院,手术后,由于他的悉心照料,像植物人一样的妻子一年后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并恢复了简单的语言能力,但智力恢复却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生活不能自理。但他对妻子不离不弃并帮助妻子康复的事迹却被地方树为家庭的道德典范,各种媒体作了陆续报道,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三年前我与他在qq中聊过他的家庭,他说他非常苦闷,在家里连一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女儿在外地读书,妻子有语言障碍和智力缺陷,因为请不起保姆,他每天在工作之余要给妻子做好一日三餐,还得帮她洗脚、洗澡,七年来天天如此。我说既然如此为何不离婚?他说不能啊,他是公众人物、道德典范,如果离了婚会被人骂死的。我说,你不能找一个心地善良的女人来一起照顾你的妻子吗?又不是将妻子抛弃。他说曾有一个女子慕名来找过他,表示愿意与他共同照顾他的妻子,但被他谢绝了。我问为什么?他说还是走不出那个“榜样”的光环,害怕遭到舆论的谴责。我问他今后打算怎么办?他说就这么过呗,无聊时就上网聊天以打发寂寞的时光。如今又过去了三年,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妻子。有一次他发过来一张与妻子在公园的合影,看得出她的妻子一脸幸福。
其实,我这位朋友的形象并没有宣传的那么高大,他只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做了他应该做的平常事,是媒体硬要加给他那些绚丽的荣誉光环。就象刘吉桂所说的:“我认为没必要对我们这么好,我们做的事情也很平常。”
-全文完-
▷ 进入古刹昏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