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透析《论语》智慧(13.1:中庸为至德)》无的散手

发表于-2008年04月21日 早上9:51评论-1条

第十三章 中庸

道之真人,儒之圣者,均取中而行。

道以出世,故远离尘世之外,清静自修,独得其乐;所言合乎天道,所行不扰尘世,所持不与人争,故言取中。

儒以入世,故切近尘世之内,修身齐家,匡时济世;所言在于人道,所行在于教化,所持在于归真,故言取中。

中庸为至德,即因大善、大忍为根本,端庄、平和为特征,浅则善解肯綮、永立不败,深则修身养性、返本归真。

偏执一隅者,难见海阔天高。闭目塞听者,难辨正邪是非。不留人余地,自身亦难回旋;不守正持中,必为邪念、盲动所害。

1.中庸为至德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1],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

——《雍也第六》

【简注】

[1]中庸:孔子学说的一种最高道德标准。中:折中,调和,无过,也无不及。庸:平常、普通。

[2]鲜(xiǎn):少。

【意译】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人们已经长久地缺乏它了。”

【理释】

中庸为至德,即在上合天道,下合人伦,真在其中,善在其中,万物平而众生和。

宇宙以真实、善良、宽和为特性,故天地有序,万物调和,一切都遵循既定的标准与规律。标准长在,一切也便平常,不走极端;规律长在,一切也便冲和,难见冲突。对应到尘世,于人自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永立不败之地;不争头尾,不钻牛角,非有性情之真与本性之善,不能达致;恬淡宁静,顺其自然,必能修养道德,悟会真理。中庸于人,多见诚意、善念与余地,少见争斗、强加与死角,自能心平气和,彬彬有礼;心平则易滋生诚意与善念,有礼则易节制杂念与奢望,由此,道必破空而来,与他切近。人和,必致天时、地利,必致万物繁茂、天下太平。

人多背离中庸,何也?尘世至于如今,道德沦丧,文化颓废,社会以竞争、攫取、刺激为能,理性、良知与正义不再,所以人乐于算计、奢求、敌视与掠夺,无所不用其极,无所不计其私。

【例述】

管仲忆及他和鲍叔牙的交情,感叹说:“年轻时我们一起做买卖,利润多数都分给我自己,鲍叔牙不认为我是贪婪,知道我是因为贫穷。我曾为他出谋划策而最终失败,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运不同。我三次做官,三次被逐,鲍叔牙不认为是我不好,知道我没有碰到好机会。我曾临战脱逃,鲍叔牙不说我胆小,知道我家有老母需人照料。公子纠失败后,我没自杀,而是被囚禁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是我无耻,知道我不在乎小节,只以不能扬名为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管仲老年多病、难理朝政的时候,齐桓公问:“如果你的病好不起来,将来我把国家交给谁治理呢?”管仲问:“您想交给谁呢?”桓公说:“鲍叔牙可以。”管仲说:“鲍叔牙虽有才干,又廉洁奉公,但他容不得才能不及自己的人;一听到别人的过错,终生都难忘记。他若治理国家,对上对下都很不利,得罪于您也就不会太久。”

管鲍之交如此,俱因中庸之故。鲍叔牙不从表象来判断是非,所以尽管管仲分利居多、谋划失败、做官被逐、临战脱逃、囚禁受辱,他都能从事情的另一面,看到朋友的苦衷与真意。管仲不因私人之交推荐鲍叔牙,既是为了顾全治国的大局,也是为了避免朋友在人际的被动之中罹祸。正因为他们心中,都以诚意、善念与宽和为准则,故能以各人之力,振兴齐国;又以君子之交,教化天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林秋菊点评:

这个系列我已看得太多,评得太多!一句话,佩服作者!

文章评论共[1]个
林秋菊-评论

佩服作者的态度!还有很多!at:2008年04月21日 上午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