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文章体裁更是多式多样:小说、杂文、散文、诗词······又有近代崛起的现代诗、印象派散文等等。读后有的使人沉思,有的使人明理,有的开启智慧,实乃是最富有营养的“精神粮食”。
可是,就是这些“精神粮食”的背后,似乎也存在生存的忧虑。什么时候开始,各种文章体裁也开始分门别派,相互排挤,非分个你优我劣不可。将整个文坛搞得硝烟弥漫,有如战场。
先是“杂文派”气势汹汹而来,矛盾头直指“诗歌派”,认为诗歌词不达意,故作高深,是无病呻吟。誓将诗歌从文坛驱逐出去。“诗歌派”当然奋力反击,声讨杂文不过是流氓言论,小题大作。双方迅速组织队伍,形成庞大战容,笔筏口诛。不但要诛,而且要诛九族,非得拼个你死我活的。
诗歌果真故作高深?
杂文果真小题大作?
诗歌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文体,更是诗人情感智慧的渲泄。
大凡诗人都是孤独的,当他的情感智慧被逼进一条“死胡同”不断地积累,经过沉淀与净化,这时如果突然找到一个只有针孔大小的突破口,这种情感智慧就会爆发,从而挤破这个死胡同,以一种动人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所以,诗歌常常是以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来表达一种情感,或是一个背景。读者须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悟性慢慢去渗透,慢慢去体会诗的思想与灵魂。也是是人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明”。
故此,诗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莫测高深,但这种高深绝不是“故做”的高深。
而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分支。随地而感,由感而发。常常是以小见大,以一件微小的事物来洞悉问题。主用于讽刺与暴露,也可用来赞颂新思想,新风格。这是一门较难掌握的文体,须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和严密的分析力,要有广博的知识,专精的研究,深刻的见解才能使思想工作的表述变得举重若轻,畅达自然。
论者以一件事或一个物发现问题,从而引出自己的另一种观点,顺着论点铺张,引证用据,结合自己的见解来指出问题。
杂文立意要精,涉及面广而“杂”,论点有深和硬,而且能够环环紧扣。杂文侧重于说“理”,对事不对人,即使是言辞激烈,冷嘲热讽,也都是为了明辨是非,扬善警恶,兴利去弊。相对而言,杂文论者就和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有些相似了。
杂文和诗歌虽有着不种之处,但其写作者却有着惊人的相似,高超的脑力,天赋的敏锐才能以及孜孜以求的精神,以便发现和记住一切。这种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文学的视觉和触觉。
两种不尽相似的文化文体,都是中华的文化精华。除写作手法不同外,都是为了表达思想和观点,何于诛谁?灭谁?
当下看来,当诛当灭的应该是那种有偏见的文学态度,不健康的狭隘的思想,以及被扭曲的求学精神!
-全文完-
▷ 进入诚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