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校都会有它的图书馆,我们学校就有两座,东校一座西校一座。此时我坐在朋友的寝室里,只要稍微的向外探头就可以看到前面图书馆。想起我还在校时每周都会固定到图书馆借几本书,当时在一楼借书处,有几台旧式的电脑,点击页面会从那些卡片上找到关于书籍的只言片语,我就会推测里面书本的内容,然后,在考虑选择哪本一本,用一张小纸条上抄下它的书号代码,再交给管理员。
图书馆才是校园里做学问的源头,记得易中天老师再一次访谈节目说过这样几句,开始让现场的观众们猜到武汉大学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结果谁都没有猜出来,易老师用天真的语调说了句,“我到了武汉大学,走过它的图书馆,我说如果我考上了研究生,我就可以在这个图书馆里天天看书啦!因为他们没有经过那个时代,他们不知道,在***那个时代,尤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连队里面根本看不到书的。”我往往也会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到阅览室我找一本我想要的杂志和书,只要沉浸里面,往往是像是做一个童话般的梦,实在是给我了想像的边际和无言的快乐。
前一阵子我拿着一本孔庆东的书,想到图书馆去写点东西,结果到了里面才知道原来这里已经变成个别系的教学地。原来在学校里,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图书馆的阅览室,可是如今我一个人站在三楼的阅览室外的走廊里,有点异样的感觉,有一点种说不出在的滋味。一个女生告诉,新的图书馆是在八教学楼在旁边。可是脑子里还是想起那个曾经,我躲在阅览室的某个角落里,安静的看书。
新的图书馆目前还没有对外开放,旧的图书馆依然屹立在那,它朴实无华,没有一点装腔作势的模样,乳白色的瓷砖墙面,茶色的玻璃窗。
东校的图书馆只去过两次,我也只能在记忆里去描写前面这个图书馆的那段飞逝的岁月。虽然现在已经不在是图书馆,但在我记忆里,仍然留有书香。
其实上大学,没有仔细的考虑过,考试或者专业,还有以后的就业的问题。我总是心里默念着只要能做在图书馆里继续读书就不错了。专业里及格与不及格,我的看法一直都无所谓的,只要是自己以自己的兴趣看自己喜欢的书,不用自己强迫的去记忆。兴趣一点,轻松一点就好了。
04年,阅览室的李伟老师帮我办理一个蓝色的借书证,这个借书证享受与老师一样权利。凭借着这个借书证,东校西校的图书馆的书库,我都在里面仔细的看一遍。那数不清的类别字码,那是一码又一码;读不完的书名号,那是一摞又一摞。真分门另类,千种万种,让我目不暇接。真是一种文化重压。
李伟老师是一位不得志的老师,在这个图书馆工作已经有十年了。为人很和蔼,经常在阅览室里可以看到他伴着一壶清茶,一坐就一天。他在工作之外很爱喝酒,去年来白城的时候,他把我叫到他的家,他很会劝酒,除了啤酒,那真是我由此以来第一喝白酒。
记得第一次到他的家吃饭,和一个00级政法系学姐,还有中文的罗顺。那个政法系学姐,现在想不出叫什么名字来了。为什么请我们吃饭,我们三个人课余的时候,帮着李老师看一下阅览室的,免得他吃饭的时候,让书丢了。那个学姐名字都记不住,怎么能再联系呢?罗顺如今也不知道过的如何了,这也是友情在校园里难以摆脱的悲剧。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不是自小培养成的,开始钻这个图书馆时,仅凭一时兴趣。除了诗刊,其他单纯的文学书籍几乎不看,“书篓子”我都谈不上。坐在那里拿本书做一个掩护,眼睛不知盯着哪个女生。阅览室里风尘仆仆的女生那么多,她们哪里知道我的发现,我的思索,我的百度生活。
二楼还一个过刊室,第一次去过刊室是孟庆龙师哥带我去的,看书还是那里看书过瘾,一年十二本的《诗刊》一起在书架上拿下来,选择一个座位坐下来。诗歌在刊里积聚,意识在脑里净化,思想在读时升华,境界在坐下超越。可惜的过刊室每天只开放8个小时,周六周日还不开。
负责管理过刊室的大娘,住在英语系的教学楼前面草丛中的一个平房里,平时卖炒饭的方便面什么的。前天我在那里路过的时候,那个平房已经不存在了。
再想起起阅览室的椅子,仿佛每一个椅子都可以牵连出一串故事。想起我的那一段恋情,坐在她的对面,我没胆子去追她,但不能不去喜欢她。手了捧着一本书假装正经,但余光还是在静静的看她。不过都已经去过去时了。
离校的时候,我想以后不用找什么像样的工作,能够像李伟老师那样做一个图书管理员,我可以任意的坐在里头读自己想要的读物,那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啊!
2008年4月20日
附件《漫漫建校路,悠悠五十年》之六,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也没有实现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