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网络文学,自九十年代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上百个文学网站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空前繁荣。
已往只有少数作家、作者涉足的文学创作领域,现已是“昔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学网站成了广大文学爱好者互相交流的自由天地,也成为热衷于写作的爱好者施展才华的最好平台。
最近,读到一篇《写作应从闺房走向旷野》的文章,这是某报刊载的中山大学教授、博导、青年批评家谢有顺的专访谈话录,阅后对我的感触很大,让人回味和深思。
虽然这篇文章谈的主要是当代文学出路的诸多问题,然而,其中关于“网络文学和80后作家的崛起给文坛带来了浮躁之风还是新鲜血液”的议论,则更加针砭时弊,有切中要害之感。
自然,网络文学和80后作家的崛起,无疑是给传统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但这股血液是否就那样纯净,那样富有生命力,这倒是要好好琢磨琢磨、研究研究。
文学写作是什么?文学写作是一种作者创制文章的实践活动。写作对作者本身而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实践活动,是“为情而造文”的实践过程。作者有不得不说之意,不得不抒之情,才不得不通过写作来加以表达。另一方面,写作也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有“为我”而写的一面,更重要的,还有为读者而写的一面。也就是说,写作必须把自己从事的活动放到“服务对象”这一层面来加以考虑,把它置于社会与人之间的流通系统中来界定。
显而易见,写作不只是自我行为,而且是一种思想交流,信息流通的社会活动。作者希望以自己的思想感情去影响别人,感染别人,或以理服人,或以情动人。因此,写作是一种用书面语言进行交流思想,传达情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具有普遍的社会功能。
既然写作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且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那就不能小觑,更不能等闲视之。不能只顾自己任意自由挥洒,而不管大众效应如何。因此,关注和重视文学写作的提升问题已摆在作家、作者的面前。人们不禁会问:既然文学对社会有如此的作用,那么,当前的文学写作又有何不足之处呢?
谢有顺毫不客气地指出,至少,在当代作家中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缺失:
一是缺少写作的专业精神。作家对自己笔下的生活没有调查、研究、分析、比较,只凭苍白的想象或纸上的阅读这种二手经验,他就难以写出一种有实感的真实来。
文学的实感,不是一句空谈,而是在一个个细节、一个个用词里建立起来的。你写历史,就得研究历史;你写现实,就得体察现实;你写案件,就得对法律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你写农民,就得熟悉农民的习俗、用语、心思。这其实都是写作常识,而现在的文学,常识被普遍忽略,这正是导致作品失真的重要原因。写作有时是要花一点笨工夫的,而这种笨工夫、常识感,在我看来,就是写作不可或缺的专业精神。
二是缺少写作耐心。你看现在的小说,作家一门心思就在那构造紧张的情节,快速度地推进情节的发展,悬念一个接着一个,好看是好看,但读起来,你总觉得缺少些什么。缺少什么呢?缺少节奏感,缺少舒缓的东西。
三是缺少活跃的感受力。一部好的作品,往往能使我们感受到,作家的眼睛是睁着的,鼻子是灵敏的,耳朵是竖起来的,舌头也是生动的,所以,我们能在他们的作品,看到花的开放,田野的颜色,听到鸟的鸣叫,人心的呢喃,甚至能够闻到气息,尝到味道。现在的小说为何单调,我想,很大的原因是作家对物质世界、感官世界越来越没有兴趣,他们忙于讲故事,却忽略了世界的另一种丰富性。
文学的真实是专业、耐心和感受力的产物,离开了这些,写作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造假而已。
谢有顺批评家的这一段话,的确说到了点子上,很到位,也非常深刻!
所谓作家的专业精神是什么?就是职业道德指导下的使命感,对读者、对社会高度负责任的精神。也正如谢有顺说的那样,写作有时是要花一点笨工夫的,就是说,不能脱离“生活”这个写作的源泉,要去认真体验,去努力实践。不能光坐在屋子里凭空想象和仅靠阅读有关材料去写作;而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反观现代的部分作家、作者,是否是这样去做的呢?未必!他们“闭门造车”的时候多,透支生活积累的情况多,写作常常“杀鸡取蛋”,甚至没有蛋,也要制造出一个假蛋来懞人。
没有生活实践,作家写不出好文章;没有真实体验,画家画不出好作品。
古代有位大画家,画了一幅“斗牛图”,两条牯牛低头抵角地斗得正起劲,鼻孔冒着粗气,形象生动逼真,仿佛活的一样。众人观后,齐声赞叹画得好,画得妙。只有一放牛娃对此画嗤之以鼻,大不以为然,甚而很是看不起。画家心生疑虑,问其故,放牛童笑说:“画錯了!牛斗架的时候,两条牛拼命使劲,尾巴夹得紧紧的,哪象你画的那样,两条牛尾巴翘得高高的!”画家遭此奚落,顿觉颜面扫地。
画画是如此,写作何尝不是这样!
如今文学写作的浮躁病还体现在缺少写作耐心,急功近利,文章速成,快餐式作品累见不鲜。不少写作高手往往一天连发两、三篇稿件,热情虽然值得称道,文字质量却难以得到保证;有的写手为了吸引读者,哗众取宠,不惜挖空心思地追求刺激,不是“拳头”,便是“枕头”。这些泛泛之作,有的“无病呻吟”,没有真情实感;有的胡编乱造,“一眼见假”。凡此种种实为写作之大忌!而且,这样的文章不仅浪费了读者的时间,甚至还产生不良的影响。
一位作家谈他写作的体会时说:即使是真理,即使是人民的呼声,如果没有化为我的血肉,我的灵魂,不能在我的感情上找到触发点,我就不写,也没有资格去写。
有的文学网站同样缺乏耐性,为了壮大声势,装璜门面,片面追求发文的数量,审稿也不大严格,“见货就收”,“捡进篮子里的都是菜”,如此以来,给写作的浮躁病无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常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欣赏品位的日益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水平也越来越高。好的文章不仅是“鲜桃”,而且还是有滋有味的佳品,值得珍藏和流传。至于那些不怎么样的文章,虽然并非“烂杏”,却是没有成熟、甚至有些生涩的杏子,自然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优秀的作家,不仅具有高度负责的写作精神,肯下笨工夫;同时,又有甘心寂寞的写作耐心,“十年磨一剑”的韧劲;还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眼里看到的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的成功祕诀就在于:扎实的生活体验和渊博的知识,千锤百炼的文字功夫和写作技能,锲而不舍的创作信念和真诚态度。
作家高晓声说:一写小说,情绪激荡,就吃不香,睡不着,日夜不安,灵魂不得安宁。一直到小说完成,才会定下神来。所以,每写一篇小说,等于生了一场病。
这种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大概就是医治当前写作浮躁病的最佳良方吧!
-全文完-
▷ 进入wei0201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