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个,——这是演化。
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
谈“文化传承”,我说不出过于理论上的话,没有研究过社会学,也对风俗学比较陌生,只能凭借一些粗浅的历史知识和少年的激情来妄谈一下“文化”。“文化”是什么呢?空间里能轴纵,可以从一地传往另一地;时间上可流传,读到一首诗歌,虽然感慨“逝者如斯”。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谈“文化传承”,我想到了闻一多先生的《五四断想》。文化现象是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过程,有新有旧的“不慌不忙,一个跟—个”,但是必须骨子里是本土化的,也就是说要有“中国的味道”。到底什么才是“中国的味道”,我说不清楚,我可以说几个现象:那热气腾腾的饺子、人来人往的庙会、泥人张、听相声、唱大戏、东北的秧歌……,就是不要失去这类的“中国味道”。希望在岁月更替的过往中,却依然可以保持着那样独特韵味,更是给后代是一个交代。保持了那点味道,你走到哪里才能更象一个“中国人”。
“文化传承”是一种保持本土式的演化,同样也是一种吸收创新式的革命。
辩证的来看,克服传统文化中消极的因素,保留其中积极的因素,汲取时代精神,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实里有多少文化活动,充满着商业味道。但是如果脱离人的需要,文化产品又会没有生命力。
最近这几年“性文化节”也雨后春笋的蔓延起来,开始还觉得很稀奇,几次心里转换让自己接受,可至今还是难以接受。虽然在欧美,即便是裸奔,那是也家常便饭的事情。但是我是看到一些男女,他们全都下身赤luo,敏感部位暴露在大众面前,我个人是只见其“性”却不见其“文化”。中国人如今做的一些事情,在不知不觉中以一些西方人的观念为标准,比如愚人节、圣诞节、嘉年华等,挑战着中国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学时候重视学习英语那是基础阶段,可是到了大学最关注还是英语,因为它与许多证书都挂钩。一个六级英语证书到手,比你写一手好汉字背一些唐诗要实惠得多,这是最让人痛心的。
会唱《东风破》、《青花瓷》,也得能背几首诗词曲赋,知道歌词背后的文学意义。“文化传承”首先让人感觉里面有一种真实感,也要让人主观上需要。面对如今中小学生的压力,一些父母机械的安排了他们的所有空余的时间。即便是为了“文化”,那主观的美感和真实味道早已经荡然无存了。
谈“文化传承”,要从我做起,但方向上要让人自然,要让人快乐。文化是代代相传的,去年有的省市领导人,开大型的活动去祭祖,去营造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人开国学的班子,让孩子闭上双眼背诵三字经,这都是走入歧路。注意分清什么是才符合符合时代精神的精华,毛主[xi]不是来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谈“文化传承”,我们刻不容缓,但是怎么去“传承”?还有许多理不清的东西。
文化传承”谈何容易?目前,只能是先以提升国人的道德和精神风貌为先,才能去想“文化传承”的问题。
2008·4·5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