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不自觉地存在一个真空圈,大约有一米的距离,把自己包围起来,用以保护和防范,所以从看真空圈就能看出一个人在生活中与他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大小。如果两个人的关系还很疏远,同处同行时自然而然就不会离得很近,如果有一方在这时擅自拉近心理距离,未经默许便闯入这层真空中,另一方一定会局促不安或心生厌弃,但如果双方足够熟悉、相当要好,真空圈就会相应缩小,不介意挽手并肩亲近的出现在众人视线里。这里说的一般是指朋友,若是亲人爱人之间,真空圈可以缩小到消失,而且常常会用另外一种表达情意的方式,那就是吻。
说到吻,在我们传统的中国,一般都是亲人爱人之间互表亲密爱意的行为,隐密而美好。但是在欧美国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的见面拥抱接吻礼,接吻不仅仅是限于夫妇情人或长辈晚辈之间,普通朋友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表示一种尊重和关心的情感,是一种时尚的礼仪。比如流行于英法的吻手礼,绅士们优雅地吻着上层社会贵族妇女的指尖或手背,表示对女士的尊敬之意;而吻面礼则只被允许亲吻面颊或额头,是亲人朋友之间的亲昵举动,有慰问爱抚之意;至于吻嘴礼则只有情人或夫妇之间可以施行,不然就是冒犯越礼之举了!
关于“吻”这一举动的最早来历,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源自于古罗马,其产生与意大利的酒文化有关,因为该国盛产葡萄酒,所以成年男女都有饮酒的习惯,可是男子害怕妻子酗酒影响到繁育下一代的质量,于是限制妇女的饮酒量,当他们自己外出喝够了酒回家之后,却要凑到妻子的嘴边闻闻,检查她是否饮酒了。就这样日积月累,“闻”变成“吻”,吻又变成了夫妻会面时习惯性的动作,并在欧洲各地渐渐普及流行起来,终于演化成今天的这种繁复礼仪。这种说法很贴近生活,应该是很可信了,但是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却还要费尽心机地从不同方面追溯吻的来历,心理学家认为吻是高级动物的一种本能;人类学家则认为是母亲喂哺婴儿的演变,所以人们长大后才无师自通,喜欢享受“回复”的美妙感觉;医学家从解剖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接吻是触觉、味觉、嗅觉联合发挥作用,激发大脑产生能使人兴奋的化学物质,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是生物学家认为,接吻是人类进化到一定程度的反映,是感觉器官和心理意识的统一体现!
科学家们的理论总是复杂而费解,且不去理会。因为对于生活中的人们来说,接吻,只是简单的一种示爱方式,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也是一种甜蜜的享受,是被大家都乐于接受的。情人之间的吻,给人爱情的美感,两个人从接吻中真正体会到爱情的甜蜜滋味,大概所有的女孩都喜欢接受情人的吻,因为这是炙热爱情的体验和最亲密的感觉,是接受“我爱你”的信号,因而愉悦而美好;在亲子之间,父母给儿女的吻总是情不自禁的落下来,代表了一腔无私的深爱,而儿女的吻,纯洁甜蜜,能够抚慰父母心头的创伤和辛劳。可是很遗憾,当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之后却很少能想起亲吻父母了,只把满心的爱倾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被冷落的父母,从来没有对这份不公平有过抱怨,相反却加倍的呵护起孙子来,大约这就是人类世界里“爱总是向下的”自然规律吧?夫妇之间,只要是过了新婚期,大约每日充满浪漫激情的生活一定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对柴米油盐的关心和交流,日复一日,为工作家务所累,竟然常常忘了给自己的爱人一声关心的问侯或一个深情的吻。其实,当爱人忙碌时、疲累时、失意时,所需要的正是那一脸微笑和一个轻吻吧?所以,在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在忙碌的每一个间隙,请不要忘了给爱人一份爱的抚慰,给他或她一个真诚关怀的亲吻,这样一定能够激发对方的爱意情绪,增加夫妻之间的感情和亲密度。
在我看来,亲吻,真是美好的行为。回忆起童年时妈妈的吻,至今心中甜蜜而温馨,感受爱人的理解之吻,心中的忧怨和疲惫消遁无迹,当可爱的儿子把纯洁的吻印在脸上时,我的心中瞬间涌出无限的温柔爱意,落寞伤感的情绪不复再来,心中幸福快乐无比!
-全文完-
▷ 进入茉莉格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