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清明祭祖索爱之润

发表于-2008年04月06日 上午10:43评论-1条

今年清明节的天气出奇的好,阳光明媚,青草绿树,鸟语花香,一片春气盎然之影像,真叫人难以想象古人怎么能写出“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呢?或许是诗人的心情气候吧。

就在清明节前一天的早晨,大哥就打来电话说很久没去乡下给爷爷奶奶扫墓了,今年清明我们就去乡下吧!大哥在另外一座城市工作,经他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我有近二十年没有回过家乡了,当即表示赞同,并把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很高兴,说也要一起回去。

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不敢停住双腿下的脚步,似乎稍一懈怠,就将被这高节奏的城市所淘汰。于是“忙碌”便成了这代人的写照。就连法定的节假日也被老总们用一点“加班费”剥夺得一干二净了,也只好打个电话回家说下次再回了。所以说,活着的人团聚时间都少,更何况去祭奠故人的时间就更少了,于是有些不忘祖先的人们为了在这清明节表达对先人的哀思,也只好在马路边或小区的空地上画个白圈,朝故乡的方向留一个口,在里面烧点纸钱算是对先人的祭奠了,也算是对自己有愧的心灵一点慰藉吧!

自从父亲随厂迁至这座城市,便在此扎下了根,随后忙碌于工作,奔波于生计,直至退休也没能再回去家乡一次。后来大哥工作于别的城市,姐姐也远稼它方,就连真正的团圆也难得一次,有时父亲叹息着说:“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那时还要忙啊!”好在今年的清明节也被纳入法定的节日了,我们家就首先得到了实惠,于是一大早我便领着儿子,携着老父踏上了回乡的征途。汽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儿子雀跃欢呼着路边的风景,父亲微闭着双目,似乎他的心早已飞回了故乡,我望着路边的树一排排向后倒去,思绪也被牵扯得老远老远。

这次回乡的目的是祭祖,可我的印象里却怎么也描绘不出爷爷的形像。听父亲说在我还未出生时爷爷就过世了。爷爷是位非常勤劳和善的人,那时农民刚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对他们那一代人来说是何等的大喜事啊!我们家的地分在一座小山坡下,爷爷特别珍惜他的几亩土地,把地垅整得平平整整,方方正正。他的后半生都在仔细地耕耘,小心地播种,激动地收获,守望着他的土地是爷爷最大的幸福,直到爷爷去世前还念念不忘他的土地。后来爷爷就安葬在他辛勤耕耘过的土地旁的小山坡上。他安祥地望着后辈们继承他的勤劳,耕种着他的土地。父辈们在劳作休憩时总不忘来到他的坟前清除杂草,包土圆坟,所以爷爷的坟前总是那样的干净、完整。记得小时候奶奶经常拉着我来到爷爷的坟前,烧点纸钱,让我叩头,而且亲自在坟前栽了棵松树,嘴里念叨着一些“不要孤独”、“这旁边就是我的归属”之类的话,我当时也不明白奶奶话里的意思。

“看,花,好大的一片,真漂亮”,儿子兴奋的欢呼惊得我一跳,思绪也牵了回来。原来儿子看到了路边的大片油菜花,他只知道这是花,却不知这是农作物。父亲便拉过他的小孙子,跟他讲解着油菜的生长过程和菜籽油的由来。在儿子的欢笑声中,汽车已经驶进了故乡的大道。家乡的变化真是惊人,虽然二叔在电话中简单地描述过家乡的面貌,可今天亲眼一见,这变化简直是天翻地覆,这条小时候连铁环都推不稳的泥土小路,如今变成了柏油大道,两旁高耸的柏杨树整齐而威武,那一座座白墙红顶的二层小楼取代了过去的草顶土坯房,原来零散的耕地现在都大片大片地并在一起了,我想是便于机械耕种吧。转眼就快到二叔家了,下了车,我看着父亲的白发倒让我想起了唐朝诗人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好在二叔家离路边不远,倒也不用问路,也不会有“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情景,况且二叔家人早早迎在那里了,大哥也比我们早点到的。果然,二叔家也是一样,二层宽敞明亮的小楼里设施一应俱全,丝毫也不亚于城里,倒是家乡人的热情却更浓于城里,让人感觉到真正到了家里。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在变化着,可门前的那片小湖泊还是那样的清澈迷人,也道是“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爷爷奶奶的坟还是在那座山坡上,可山坡似乎小了些,被耕地占了一部分,不过地势还是很开阔,坟前的那棵松树长得老高老高的了,坟体也被二叔用大理石砌得富丽堂皇,且在坟的周围拉上了小院墙,坟前的墓碑上刻着先人的名讳,下面有后辈子嗣的名字,但只有男儿的名字,女儿的名字并没刻上,看来农村的封建思想还是比较浓重。这些都是二叔做的,多年来是二叔一直守在先人的坟前,清扫,祭奠。父亲跪在坟前,含着眼泪说着有愧、不孝之类的话。儿子小声问我:“爷爷为什么哭了?”我说爷爷想他的爸爸妈妈了,儿子似懂非懂,我也不想多解释什么。望着别的还没有祭奠的坟冢我不禁想起明代高启的诗——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衰;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假日结束了,我们也要走了,还要继续奔赴于忙碌的大潮中,可父亲说想在这里多待些时日,让我们先走。看着父亲对家乡的依恋和他满头的银发,我突然有想哭的感觉,已故的人走了,可活着的亲人我们真得好好地去爱着他们,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在时”,再好的坟冢,再奢侈的祭奠又有什么用呢?——南山北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后记:朝阳透过薄雾冉冉升起;小鸟披着晨露在林间欢唱,我拉着儿的手踏上返城的归途。故乡,你是那么的熟悉而又如此的陌生,是这样的亲切却又那样的遥远,你的建设我没有添上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在你最贫脊的时候我离开了你,而且步履是那样的坚定和豪迈,这时我又有什么资格拿你来炫耀呢?既然这样,我还是悄悄地离开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索爱之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蓝裳
☆ 编辑点评 ☆
蓝裳点评:

语言平实,事件与情感缓缓流出。
文字清晰,阐述明了,只是文章没有亮点。
继续努力,期待更好的作品。

文章评论共[1]个
与水共存-评论

    作者二十年回一次故里,通过<清明祭祖>看到了家乡的变化不亚于城里,读了使人很高兴。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人,有同感。愿广大的农村都象你们那里一样蓬勃发展,传统美德代代相传!at:2008年04月07日 下午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