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长的标志——那种人为划分的时间单位太僵硬,而人却是通过他所经历的一件件触及灵魂的事情才真正长大的。这里便涉及年龄和成长的问题。我们有所谓少年老成,鹤发童颜,老顽童,少不更事等说法。我的看法是,年龄是智商和情商共同作用的结果,倘若两者发展不平衡,那么他的实际年龄就要大打折扣了,我们不能再以生辰去判断了,《庄子》里说彭祖这人生八百岁,传说老子活了一百五十岁,当然历史的说法是老子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至今下落不明。
很多情况下,年龄可以作为一种资本。在薪水方面也有所谓工龄的现象,我以为这是很可笑的。来的早又能怎样?多工作几年有什么了不起?评价一个人不在过去,而在眼下。当然,过去可以给我们一个参照。有了对一个人过去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把握这人。但如果以过去去判断一个人那就没道理了。我们谁没犯过错呢?关键是我们从过去的误区走出来,成长起来。曹操在这一点就做的很好,他用人时如果这人才和德发生矛盾,他就首先考虑才。才是眼下的,是现时可以把握的,德一般的说是从过去来总结的。
在中国文化里老者是必须要为幼者所尊敬和爱戴的。我们几乎是无条件的,可以说的过去的理由是人家从娘胎里爬出来的早。当然生的早迟并不是当事人所能选择的。倘若倚老卖老,老人仗着自己出生比年轻早就要年轻人无条件服从他尊重他,对年轻人颐指气使,听不进年轻人的建议,我河过的水比你过的河都多,还轮到你教育我来了,这就很讨厌了。
我们前二十年是猪,中年三十年是牛,老来十年是狗,最后十年是猴。前二十年我们懵懂无知,吃喝玩乐,无牵无挂,就像一头猪;中年三十年我们要努力工作,赡养父母,供养子女,就像一头牛;老来十年我们门外应酬,家里吠客,就像一条狗;最后十年我们表演杂耍,娱乐孙儿,就像一只猴。
少年时代我们棱角分明,所以处处跟人闹点摩檫,好多事情我们看不惯,好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害怕,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等历经一些风雨之后我们的棱角磨掉了,于是就圆滑了,跟人相处,为人处世就平和多了。这就是所谓的成熟,这时的人正如入海的水没有多少波澜,平和宽广而多容。但外圆不等于内圆,我们内心总有一些东西是磨不掉的。正是所谓,外化内不化!因为生活可以随遇而按,生命应该有所坚持!
我们每经历一件事,我们就好比过了一个生日,成长了一次。所以说我们是在一件件触及灵魂的事情中吸收精神的养料成长起来的。生理上的成长为我们精神的成长提供了物质条件。精神的成长为生理的成长提供了发展方向。精神方面的青春往往表现在容颜上。精神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往往把痛苦嫁接在肉体上。肉体一直在衰老,精神却一直在成长。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8-4-6 2:07:05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陈攻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