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今朝又敬三柱香ferryman

发表于-2008年04月05日 晚上10:13评论-1条

一场春雨过后,小车在春红柳绿中急驶穿行,从东洞庭湖西北角的小县城奔向我那岁岁又今朝的边陲小村——故土隆桥。并不太遥远的老家,也只能岁岁盼今朝。只有今朝,我们兄弟三人才有天大的事也不能搁置的相聚重逢。一路上,我知道岳阳的老大与广州的侄子已经提前我一个小时到了,作东的老二也一定是清早整妆持新火,盼弟清明早回家。

按照老家的习俗,我们这是一年中挂清明的最后一天了,每年我们也都是在这最后一天,相聚二哥家(二兄是离父母陵墓最近的),来到父母双亲的的坟前,扫墓上香,献花敬酒,礼花鞭炮之后,兄弟三人与已故的两位老人拉家常,说心里话,汇报我们兄弟这些年在外面谋生的情况。每每这天,我们总要先修整一下那两棵枝繁叶茂的万年青,清理兰花丛中的杂草,之后,再在里坟茔的水泥墩上坐上一两个小时,看着万年青可掬的笑脸,听着松柏在风中低声吟唱,数着兰花草一朵朵悄悄绽放。只是今年与往年不同,那就是广州的侄子回家了,而且带来了刚出生两个月小宝宝的照片,应该说是三代人相聚在这老家的屋场台子上,祭奠先人。然而三十年前的那个破败不堪的毛草房早已经无影无踪,作古千秋,祖辈辛勤耕耘的这块热土,在我们这些做子孙的手中竟然尽失无余,迄我父母亲去世时止,祖辈几代人含辛茹苦在开发洞庭打拼出来的的根基,而今唯一只剩下这小半个屋场台子,昔日的杨树柳树不见了,昔日的猫儿狗儿不见了,甚至连昔日我们从这里进进出出的池塘小路也消失在拥挤的菜地中,原来与父母亲相依为命的儿女们为了谋生,一个个都难舍难分地走出了这个老屋场台子,走出了这曾经留下幸福、留下痛苦、留下牵挂的古老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如今仅留下这不到十平米的地盘,让我们的父母在这里寂寞地守护于黄泉地下,再也找不到一个亲人来这里陪二老说说话,再也找不到母亲在明月星稀的夏夜带我乘凉替我打扇的的那张竹床和那个又高又大可以遮风挡雨的楝树,陪伴父母的竟是父母生前每年最爱种植的苎麻和油菜花。今天我们三代人回到这鲜花盛开的父母陵前,给父母扫墓上香来了。

一年一度油菜花开,岁岁今朝扫墓来。一年三柱香,这是做儿孙的一份记念。自母亲于十五年前那个早晨最后一次叫我乳名的那一刻起,我就在这里十五个春秋,每年三柱香,在香烟萦绕中,十五前父母合葬于此,修墓立碑之时,这里还是春意浓郁,进出自如的情景历历在目。而今十五年农田规划,十五年人去物非,岁月沧桑,早已面目全非。昔日通畅的沟渠小路池塘在一片片油菜花中作古千秋,只有那新建的港闸和硬化的水泥路旁,把我们昔日三五成邻的农户们全部用红砖瓦屋和小楼房排列在港闸的水泥路边。如果我把老家屋场台子周围的农作物比作一片花海,那么我家祖宗的坟茔则成了花海中的一座没有顶盖的风景,在这万花从中,坟旁的两棵万年青在金黄中展示绿色,两棵柏树在风中护卫祖陵,至于那墓地四周的兰花草的香味,如果九泉之下的父母双亲能够感知,儿孙也就知足了。

并非年少不更世事,而今让生我养我的父母孤寂于这古老的屋场台子的地底下,而不去择青山绿水或者仙鹤园而归宿之,只因父母生前遗嘱,百年之后要合葬于属于他们自己的那块自留地。纯朴的农民只知道自己有块地就满足了,他们走过了那么多艰难岁月,尝过了那么多风雨飘摇,在他们的理念中只有老家,家就是永远属于自己的那块地,他们不知道什么陵园,也不懂什么仙鹤园,更不知道百年之后,他们自以为永远属于他们的那块自留地,一定会永远千秋万岁属于他们,至于今天连这块曾经属于他们并让他们自豪的那个洞庭湖畔的屋场台子,已经有大半已经不属于他们了,这是他们始料不及的。但他们曾听说过城里的人死后要烧成骨灰用个什么合子装下来,将来农村也会这样,他们不能接受,于是在我父亲还能活动的时候,就早早地用上等的杉木为他们自己准备了万世不朽的“寿”屋,而今这不“朽”之寿屋,在这块风水宝地的呵护下,应该依旧还是那么黑亮!因为全村的老乡中间,只有这块风水宝地上的一大家子人终于全部走出了这个屋场台子,或行伍经商,或悬壶济世,或桃园授业,或四海徜徉。当年老祖宗携儿带女,从沅江之滨的南洞庭漂移到长江南岸,作为最早开发东洞庭湖的一个并不显眼的弱小家族,早已经融合到当今社会化的大潮中,他们的子孙已经不懂得什么叫家族的弱小,只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在社会大群体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能为这个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一点贡献,也算得上是光宗耀祖了。只是每年今朝,三柱清香依旧,纸钱依然,只有那心中的感慨,一年胜过一年,倘或某一年连这不到十平米的根基也不能再属于我黄泉之下的父母双亲时,早已不在身边守护双亲的儿孙们,再为他们择地而栖,立碑建亭,以供万世子孙祭扫想念,可乎?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来者当立。人生如梦,岁月如歌,生死循环,乃自然规律,由不得活着的人去如何益寿延年,人生本是不归路,自当有一份念记,有一份依托,有一份感恩,有一份榜样,有一份责任,有一份为逝者树碑,为来者炳烛的理念。孔子云:“子不曰怪力乱神”,庄子曰:“齐生死”,这是圣人对生死所持的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父母作古,我从桃花山采石立碑,觅上等万年青和兰花草运送于老家父母坟陵,转眼十有五年。十五不算长,可岁月却太短,哥姐早已两鬃成霜,我和妹妹也是奔五之人。再过三十年不算太久,能否只争朝夕?承载着中华古老民族的慎终追远、孝敬老人、敬重祖先之魂,以“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训示后人,乃国人精神道德垂范之精髓,非我一人之想。悼念只为记忆,悼念只为感恩,悼念只为自省,悼念只为自立,悼念只为承载民族魂。一二盘寒食,三两杯淡酒,表达的只是世上活着人们的一种念想,透过这份念想的背后,通过这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原动力,风俗习惯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凝聚,都在扫墓、祭奠的活动中昭示着血脉的继承,营造着祖先与后代之间的纽带,中华文明“礼仪”的祭祀文化在代代传承中,彰显着国人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如此国人大事,自唐宋寒食、上巳、清明三节合一之日起,“祭之以礼”的寻根追远的祭祖谒祖活动,为海内外华夏子民共同心愿,岂是我等私下所为?

岁岁有今朝,年年有记念。爸妈,儿子今天给您又敬三柱香:一柱香,祝福您九泉之下幸福安康!二柱香教儿孙饮水思源,思念勿忘!三柱香,愿家族代代传承,儿孙满堂!

2008年寒食日草成于养心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ferryman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清明这个祭的节日,
总让人多了些许的哀思。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问候朋友周末愉快!at:2008年04月06日 凌晨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