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一个北方经济不发达的小城市,尚能温饱、衣食无忧,什么都不多、什么都不缺,在循规蹈矩的日子背后,偶尔百无聊赖,偶有一丝无奈和被时间所强迫的驱使感,没事的时候还喜欢跟自己较较劲,时不时冒出点轻度抑郁的症状来。站在窗前,没有任何屏障可以阻挡视线的情况下,思绪总随着被拉出好远,那个夏天里,我眼中的世界就是以窗棂为框的一幅画。经常大段大段的时间过去,眼前极少变化:一条路,一根烟囱、一片楼房……塞满了我迷茫的视野。
他来,给平静如湖的心里投了枚不大不小的石子,曾经的年月里,思想偷偷的开了小差,天马行空了一番。是那年的哪一天,只记得,天气晴好,他穿一件黑色短大衣,潇洒而来。腋下夹了本《冷山》说是很好看,又是特地为我。(言外之意许是我书读的太少,做女人缺失点内涵吗?)这样猜想人家的用意是不是不礼貌?是不是很重要?早已如获至宝般连心意带书一并收藏多年了,如今旧事重提还这么罗嗦,女人啊,不怪人家说你们麻烦。
此后,才疏学浅的小女子,更是铆足了劲儿看书,虽说如走马观花一般,距林先生文中那样的读书境界还相差甚远,但也总是名人大作、市井小文随意“造访”,“读书是件趣事,更是件雅事,一些好书总是吸引人要翻来覆去看的,这话无须对外人讲,是心知肚明的体味。”好书每每看过一遍后,又有新感慨,总想写点什么,《冷山》就是如此。
《冷山》的确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小说,其内容讲述美国南比战争结束之际,一位士兵为了自己的所爱而返回家园的多灾多难的旅途,伟大的爱情故事与孤单凄惨的迢遥长路融为一体。伴随着《冷山》的诞生,美国文学界出现了一位耀目的新天才。《冷山》是查尔斯·弗雷泽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目前为止他唯一一部小说。该作品因“描写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情感与关系”而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书商协会年度图书大奖,成为美国十大畅销书之一。书的1、2页记录了许多杂志和名家的点评盛赞,另扉页上:
献给凯瑟林和安妮
很难相信,在静谧的树林和微笑的田野间,生物正无声地进行着可怕的战争。
——摘自《达尔文日记》(1839)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中国唐代诗人寒山
显儿易见前者为自然和战争所引,后者这句源自中国唐朝禅宗诗人寒山的诗句对作者关于文章的构思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又寓意何在?从一开始就让我费解。难道他开始创作之前,也受过中国古老文化的影响?《coldmountain》直译为《冷山》与《寒山》又有怎样的联系和渊源呢?
“menaskthewaytocoldmountain/coldmountain:there"snothroughtrail·”(人们打听通往寒山的道路,却一无所获。即采用了“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诗句寓意,他是试图让人们在读小说时,引领读者走到一条思索与灵悟之路,而不是风景与爱情之路上去吗?
因了这句诗我才去认真的了解我过这位唐朝的诗人和其作品,寒山,寒山子乃唐代首都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寒山诗远涉重洋传入美国,美国被称为疲惫求解脱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将寒山奉为偶像,其诗一时之间风靡欧洲。寒山诗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为众多的读者所接受,在那里,他赢得了比李白、杜甫还要高的声誉。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是不是可以说,查尔斯·弗雷泽的《冷山》是受了寒山子的诗意及意象所引导,小说中的景、意、与故事的确有不谋而合之处。
这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从一个普通人小的视角来看,所有的战争都是人类的悲剧,此篇也不例外。我对美国的这场南北战争,缺乏是非观念,北军炸了南军的阵营。在进攻中,北军却被困在了自己制造出来的大坑里任由南军杀戮。严重的伤亡背后,并没有因为主人公英曼是南军而感到一点点复仇的快感。面对一具具尸体,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内心是否真正邪恶,不知道他们为何背景离乡出来打仗,就这样死了。这就是战争!一切都是政治,一切都是手段,一切都是为了利益。战争可能会因为不同的目的而改变,效果却没有变,被战争伤害的,永远是普通人。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即便是战火纷飞的年月。《冷山》中所描述的爱情是非常含蓄并且具有东方美感的。艾达给英曼的信里的句子,念起来楚楚动人。对于英曼她所有思想和想象,无一不是充满期待的优美婉转。战争爆发后,这种感情却带给他们精神支柱般的深切思念。文中英曼的一段回忆描述:
一切已经恍如隔世。他记得她在自己腿上的重量,她的柔软中隐藏的骨头的坚硬。她靠在他胸前,枕着他的肩膀,头发散发出熏衣草的芬芳和她自己的味道。她要坐起来,却被他抓住双肩拉了回去。他触摸到艾达肩上的肌肉和突出的关节,想环绕双臂紧紧抱住她。可是她撮唇长呼一口气,站了起来,抚平裙子上的褶痕,抬手把在前额上散开的碎发拢到后面。她转回身向下看着英曼。?
唔……,她说。
英曼探身拉过她的手,拇指在她的手背上捻过,她的掌骨在压力下像琴键一样根根滑动。然后他把她的手翻过来,捋直手指,不让她把它们收拢捏成拳头。可以看到她手腕上弯曲的暗蓝色血管,他在那里轻轻一吻。艾达慢慢把手抽了回去,低头茫然地看着自己的掌心。?那上面没有秘密,没有任何我们能读懂的东西,英曼说。
艾达放下手说,那是一个意外。然后就走开了。
也许这就是英曼与艾达简单的爱情,相识,相知,相爱,之前并没有产生过狂风暴雨。这是他们感情的基调。战争之下只是一种执着和等待。但正因为这一点,让两人那种情感激励着他们的灵魂的和希望,互相牵挂,无法鸿雁传情,而是用心来感受彼此间的爱恋。那么,英曼的归来是艾达心中一座看不到边际的寒山吗?在斯旺哲家的井里镜子反光中看到一种幻象,她相信那幻象的真实,因此,她等待着英曼的归来。而艾达的等待是英曼心中的冷山,没有艾达任何的消息,仅凭信念,英曼一路归来战胜了无数的艰难与绝望之境,而没有倒下去。彼此之间以爱来构建通往寒山之路,正应了: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小说的结尾让英曼与艾达一次做爱后被护卫队枪手打死了,而艾达有了英曼的女儿而坚强的生存下来,在无限的悲伤中,透过一丝阳光的希望与喜悦,让人们对生活再次充满了信心。
露比是一个我喜欢而欣赏的角色,作者对该人物个性的强力塑造,她的坚韧、实际、非凡的创造力和生存能力,以及属于她自己的伤痛和悲剧为整个故事的完美增色不少。同样是女人,她们完全不同。露比无疑是坚强的,她带着艾达走出绝望,战胜困难,适应生活,学会生存,两个无助的女人在战乱的岁月里互相依靠互相支持,无不显示了友谊的伟大。
小说叙事和景物描写值得赞赏,结构上虽然采用了“穿插分章,平行叙事”的叙事方法,可是在景物景色及环境描写上却是很传统的散文叙写方法,书中很自然的感受到那个美国南部山区那个时期的叠嶂的远山、游动的流云、苍茫的飞鹰、繁密的丛草、深暗的沼泽、茂郁的密林、青缓的坡地、古老的农庄、简易的茅屋、绚烂的花园、清洌的溪河、洁静的雪景、蜿蜒的山道、血腥的战场、悠扬的乐器、田野的牲畜等,有着那很细腻优美的描写,而且更注重景物与人物心理的对应来描写,让人身临其中,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真实、环境观察的细致,及文字抒写的美感。
不喜欢琢磨太过深奥的问题,生活本身应该是很简单点事。能够随着自己的心性走,就不难找到从容。一年四季中,我独爱秋,有人说我不该歧视冬季的灰暗与沉寂,夏天的热烈和锋芒。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个季节。可我还是不能摒除见到落叶时的伤感,虽然,我知道四季轮替、无始无终。他虽然没有挥手告别,可是有我的那片树林里不会再听见他笑声,我们依然是朋友、很好朋友。英曼的归来,总是让我在一本叫《冷山》的书里找回简约而沉长的爱情,像曾经的我们。书里我画了很多的道道,写了很多的对一些话的理解感悟,一字一句。甚至,在书中还看到一些曾经的影子,我的、他的。随着时间的一分一秒的过去,慢慢的带走了一部分影象,并永远的掠走了那个年月的灵魂。
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有时候简简单单更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全文完-
▷ 进入一半是海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