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智者应时而动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1]!”子路共之[2],三嗅而作[3]。
——《乡党第十》
【简注】
[1]时:适时、时机。
[2]共:“拱”的本字,拱手。
[3]嗅:当作狊(jù),张开翅膀的样子。
【意译】
孔子在山谷中走动,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的脸色一动,野鸡便飞向天空,盘旋一阵,又都停在一处。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雌野鸡,懂得时机呀!懂得时机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多次振动翅膀腾空飞去了。
【理释】
大智之士,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因为时机不同,所以状态不同。
时机为何?时机是天意、天象的彰显或变化。天意、天象一旦彰显或变化,尘世与尘世之人,必然大动。改朝换代,是人想改换就改换得了么?不是。只有天意如此,天才假人之手以改换。江山永固,是人想永固就永固得了么?不是。上天以道德的败坏与否来衡量,一旦败坏到不可救药,它就一天都不能多活。天意或天象,只有大智之士才能把握。不过天意与天象,必以尘世的情势来展现。因此,观察尘世的情势,借以窥知天意,也是通常的途径。
时机不到,智者不动。因为此时动了,也是白动。天象或情势没发展到那一步,一切就只能在恒稳的状态下积蓄,而非突变。时机一到,智者所为,通常只是在关键细节一推,整体的局势立即大变。
何为大智?或者可以直接沟通天意,或者可以观人情而窥天意,然后有所为,有所不为。
【例述】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很不服气,纷纷建议楚庄王出兵争夺霸权。但是,楚庄王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都不放在心上。他还下达一道命令:谁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出一道谜题给楚庄王:“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此后,楚庄王改革政治,将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等人提拔,又请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宋国。第八年,打败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后来,楚庄王成了春秋史上的又一位霸主。
3年里楚庄王不鸣不飞,以静如处子之态,辨清谏臣与佞臣,探得安邦定国的大才,看透列国纷乱的局势,做到了洞若观火、胸有成竹。一鸣惊人,则在因应时机的变化,一切想望也便水到渠成。楚庄王大智大慧的表现之一,就在静、动之间,将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
-全文完-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