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人之轻”的词语,早在鲁迅的一些文集里看过了,而且鲁迅先生还不厌其烦的一论再论。那时候我并没有把热情全部关注在这几篇文章之上,而且觉得这也没有什么必要非要讨论个清楚。
在网络上找了找它的意思和来源,出处三国曹丕是《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意思是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文人之间的观点和武人江湖里的圈子不一样,思想和文笔与功夫不一样,江湖人士可以每几年来一个“华山论剑”的活动,打一下就知道了高低,高手之间过招,一般点到即止,然后相互都非常佩服。
如果换成“华山论文”,结局未必可以分出一个高下,至今老子的无为、孔子的儒学、韩子的论法谁对谁错仍没有定论,只要给一名字,叫做“百家争鸣”,现在我们重新翻起古人的经典,只能“各取所长”。
战国时期,有的人说自己思想是全天下最先进的,孟子就会出来和他对话,写的文章,这一点他也最看重,他如果认为有说得不对的地方,他要勇敢的站出来批驳指出他的要害。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过去与当朝宰相王安石的政见不合,经常为政见而争,后来王安石劝说不成,苏轼贬官到了杭州。神宗迫于太后的压力,罢相家出任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知府。有一天,他听说苏轼路过金陵,于是身着便服,骑驴去造访苏轼。二人见面感慨宦海之沉浮,相互开着玩笑,一同游了蒋山。
他们都有着崇高的气节、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度量,他们的“相轻”同样也是“相重”。“文人相轻”外,更重要的是“真理是真理,朋友是朋友。”其实也只有这样,真理才越辩越明。
如今的一些文人墨客,退居到一个风花雪月之地,甚至买弄色情文章,充盈于耳目的都是一些肉麻的吹捧之语,相互都在“掩其所短,称其所长”。
“文人之轻”应该是一种“指其所短,扬其所长”,它的前提应该是独立精神,社会责任感。也是嵇康说的“文人相轻,先轻后重,文章之道”,如今在网络粉末登场是王朔骂金庸、韩寒骂白烨,炮哄于丹易中天闹得不亦乐乎,到是一种看不起,比之古人,真差远去了。
即便是在那战乱纷飞的民国时代,无论鲁迅,郭沫若,或者胡适、梁实秋、林语堂,还有后来的被批判的冯雪峰、胡风,如果回过头看来,他们人品和文品上都是文化史上的大师。
古人说:“不平则鸣”,诗歌出于愤怒,他们著书的存在是由于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墨子,荀子,他们的学说都寄托着梦想人的梦想,能有一个无处不在的大同世界。
我没有过多的仔细考虑“文人之轻”的问题,今天看了雨苍的一篇《文人之轻》的文章,我想说,观点不同的基点不是不尊重,而是先说出自己真诚的话,仿佛孔庆东《送余杰序》里谈的一样,“其实余杰的许多论断,我并不赞同。我赞同的是他拍案而起之真率,拔剑而刺之勇决。刺得不准没关系,那是技术问题。关键在于那种白虹贯日的气概,实在是今日中国的吉光片”。
一场讨论真理的输赢可能无足轻重,但是我相信这样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才是“文人之轻”的真正人生!
2008·4·5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