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讨论了很久很久,否定的意见也不少,如‘一张考卷定乾坤’啦、‘分数埋没了不少人才’啦……。历史上也出现过‘伯乐识马’、‘举孝廉’等来补充科举考试,但是,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地废除了升学考试制度。采取学生知识青年评议,群众推荐,由县委牵头,有教育、知青、妇联等和招生学校组成的招生委员会,从组织形式看起来,这种招生制度可谓是公平、公正,完美无缺了。结果怎么样呢?虽不能一概否定,但问题也不少,不凭知识凭劳动表现,劳动表现是没有办法衡量的,是由人们说的,有学问的青年可能上不了大学,小学生也可能上大学。在劳动中的表现成为衡量能不能升学的唯一标准,东北就推荐一位文盲农民上大学。还美其名为新生事物,新经验,推向全国。说什么:“大学,大学,就是大家都来学。”在一段时间里,社会上出现了‘读书无用论’。在学校里出现了‘只见学生扛大锹,不见学生背书包’的怪现象。因此中国的教育体制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改革开放,国家恢复了升学考试制度,人们拍手称快,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对子女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城乡教育的差别、对重点和非重点学校教育的差别的意见也越来越大。人们对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共享的呼声越来越高。
权威人士说,免费义务教育,努力做到教育起点的公平。可是实现教育真正公平的道路仍然漫长。但不能让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将教育公平进行到底。一方面,教育的公平不能理想化,更不能急于求成。譬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把城里重点大学、重点中学,迁到经济落后地区,搬到了农民的家门口,你能说这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好措施吗?结果怎么样?国家花了大量的经费把学校迁下去了,教师也赶下去了。时间不长,教师跑光了。国家和农民空欢喜一场;另一方面,国家也有人为制造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如每年高考录取分数线的确定。国家照顾少数民族地区是对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照顾大城市40——60分,不知公平在哪?可能因为大城市贡献大?大城市大学多,大城市大官多,可能还有说不出口的理由吧。如果大城市低分录取的理由是充分的,那也算是公平的;如果不是,那就应该立即改正,向实现教育公平的道路上再迈一小步。
本文已被编辑[吟媚]于2008-4-3 10:58:16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邹老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