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借钱
谈到借钱,无非有两种,借钱给人和借别人钱。
这两种情况都是很令人尴尬的,什么事情一旦和钱扯上关系就有了一种不清不楚的暧昧的气氛。
记得一次路遇两个中年男子争吵,一人对另一人嚷道:不是这五百块钱的事儿,你就不该……,紧接着另一男子高声反击。唇枪舌剑。不由得暗暗发笑,“不是这五百块钱的事儿”,不过敢肯定的是,如若没有这五百块钱这俩人肯定吵不起来。
借钱给人也无非两种情况,第一是以此为赚钱之道,第二便是关乎人情面子。第一种情况属于商业范畴,所以暂且不论。说到第二种,因为人情借钱给人,那此人非是亲朋既是好友了,而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
由于借钱之人是自己的好友,人家张口了,你不能不借吧?既然借出去了,心里却不免忐忑,又不好意思开口去讨还。一般来说,借钱之后心理还算平静的时间有三天左右,此段时间内你还不太会担忧。几天之后,心里就会不时打小鼓了,那人借钱去已#天了,亦无言明何时会还,直接开口去讨岂不毁了自己的形象,况且还有那么多年的交情摆在那里,以后朋友还做不做?所以直截了当的要钱是不可能了,是故每当遇到借钱未还之友时,总要想一些婉转的方法来提点一下,比如说装作无意的拿出钱包数一下钱啊,谈一下最近花销甚大啦如此这般这般。如若友人万幸记起借钱一事,自是万事大吉,一直以来悬着的心便放下了,但若不幸碰到记忆力不甚好的朋友,就要难过一些了,任你如何暗示,此友视若无睹,尚在你面前高谈阔论口若悬河,此事你心里定是希望扒过此人的脑袋理一理让他记起借钱这一回事来。
所以说借钱给朋友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一要看此人人品,二要看此人是否有还钱之能力,三就是要考虑一下自己的承受能力,万一此人不还钱自己能否承受?还能不能和过去一样继续做朋友?如若不能,还是不要借的好,毕竟找一个理由搪塞过去也不是难事,总比以后反目成仇要强得多。
借钱给人后最开心畅快的一刻莫过于人来还钱了,却还要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道一句:哦,知道了,放在那里吧。心里一直念叨的那块大石头总算“咚”的一声落了地,说不出的欢欣雀跃,仿佛此钱乃白捡的一般,感觉友人亦比平日可爱了许多。英国一文人曾说:当友人来还钱时,还回的不仅是钱,还有一个朋友。看来此君如若不还钱,那么连朋友都没得做了。
再谈到借钱,借人钱情况似乎还好些,起码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如若胆大皮厚,就更无所顾忌了,亦不必整日挂在心上,见到债主大可以装作没有看到,或者干脆天南海北的与之闲侃一番而丝毫不理会债主的明敲暗击,这也算一种本事,不过此举只可运用一次,若想重复使用,怕是不能的。
但如果胆小脸皮儿又薄就另当别论了,见到债主不免心虚脸红,欲躲而不及只好硬着头皮迎上前去,仔细看人脸色行事,少不了要有一番奉承解释,诸如家里困难多多宽限啊此类此类,小心翼翼唯恐有什差错,此时莫说指鹿为马,便是指人为马也不敢说半个不字了,此等乃凡人之正常反应也。
不过现如今人的脸皮都锻炼的可以了,一般都很有段数,便如某一小品中演的那般,黄世仁为讨债给杨白劳下跪,哀求把女儿送给他以求他早日还债,借钱不还,天经地义。虽说看似有所夸大,但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之事也不是没有的。
钱之一事,确是十分敏感。生意场上谈钱自是无可厚非天经地义,但亲朋好友之间一旦论起钱来,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便如在空气中放了颗烟雾弹,人和人之间看得不甚清楚,小心谨慎的摸索,想趁机摸些好处,又生怕被别人占了便宜去。
-全文完-
▷ 进入春犹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