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课堂中的一个片断:
正在复习第四册教材中的〈〈促织〉〉,里面有不少考点和难点,不管是句式还是实词虚词。
在前半节中,一个学生始终不听不记,他东张西望的面孔格外生硬,和其它同学“沙沙”做笔记的节奏很不合谐;!我想“点”一下他,又担心破坏气氛,打断别人的思维。一直在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想把他的心拉回课堂。
在讲到古汉语“比”时,我把“比”的义项列举到黑板上,并要求学生把答案整理,并补充了有其它义项的句子,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近得软脚病”。
学生在做笔记的时候,我又暗示,:“前面的内容即使大家都没有记,也要记住这一点,这是本文最重要的一个实词。”他无动于衷。
我又提示:“哈佛大学图书馆里写着这么一句话,看过了,忘记了;理解了,记住了;做过了,掌握了。大家不能光看,要理解要记录。”
是他基础太差,还是他太蠢,他还是一副玩世不恭。我忍无可忍,但又不想锋芒毕露。“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是学校的原则,要顾全大局。
于是我又点拨:“我小时候有个梦想,要成为伟人,后来长大了,发现不可能了;长大后,我有个梦想,要嫁给伟人,结婚后,发现不可能了;教书后,我有个梦想,要成为伟的人的老师。现在我只想成为千手观音。”学生面带疑惑。“我要借你一只手,替不做笔记的同学做笔记,免得考试时搔头皮。”
那个学生大概太无聊了,也许在开玩笑,更可能自己平时成绩一直没有发言的机会,想趁机表现。在其它同学会意一笑时,他小声哝囔了一句,再讲上向来吐字不太清晰,我没有听清是什么,但从学生的哄笑中感觉到不是好话。
我没有深究,不是因为怕惹麻烦,更不是因为喜欢迁就学生,毕竟高考还有67天,今天已经是2008年3月31号了。
我面露失望,但还是说:“如果我能,我真的愿借你一只手,帮你做笔记,助你高考成功,让你的前途可以更光明,让你成为父母的骄傲,成为老师的自豪。”
学生不再言笑,知识的传播在继续,但我的心隐隐做痛还有些淡淡的悲哀。
下课后,我问他说了什么。他说:“蜈蚣也有很多脚。”
。。。。。。
由此想起教书过程中的很多启而不发的事例,许多不开窍甚至出格的学生,许多不合理的条文。
是谁在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时,不负责的高喊:“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是谁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绕口令式的方字游戏并让这大而不实的口号盛行?为什么私立学校出现的“家长是上帝,学生是皇帝,老师是奴隶”现象已经成为教育界公开的秘密。
总在想,日本二战后几乎是在废墟上迅速崛起,除了其它的因素,也和它的教育方式有关吧。为加强校园纪律和保护老师,日本政府允许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体罚,比如迟到要挨鞭子。但中国的素质教育里,不准体罚,不能用使用语言暴力,到底是不是语言的暴力,这玩意也很不好定界限,弄不好就会因为一句话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的应试教育并没有把学生累跨,如今的素质教育却把学生宠坏了。
老师打学生的个案确实存在,但学生辱骂教师甚至打老师的事件真的没有人耳闻吗?学生被打的事件夸张后被报道被转载,老师被学生打的个案为什么不被搬上屏幕?一些边远地区的教师还有那些乡村的教师过着“比鸡起得早,比狗睡的晚,比牛干得累,比驴过得单调,挣的比民工少”的生活,他们一生清贫一生辛劳,为什么没有人去关注?
古语有“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今人说“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在古代还不是当代,教书向来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是赎罪式的痛苦。谁再说“教师一天几节课,都是耍嘴皮子的活”。好,那就让他的下一代大学毕业后(如果能考取的话),到乡村到边疆去当一线中学教师吧!我保证那个时候他不会再这样说了。
-全文完-
▷ 进入兰花朵朵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