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试论中国教育出口(论文)戴云山人

发表于-2008年03月30日 下午4:47评论-0条

试论中国教育出口

摘要: 教育出口的实质是文化出口,中国教育出口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出口。而中国文化有别与其他文化的一重大特点是他的同化性(同化力量)。它是以“道”为魂,以“儒”为质的文化体系。在“道”、“儒”综合中体现出“易”。而教育出口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自己国家的实力,不管是作为一种产业的经济收入,还是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而实力也是为了在国家“明”与“暗”的较量中立足。在这种情况下,同化是最理想的路。中国文化也恰恰是这一点的突出者。然而,目前的形式是西方赖于生存的二元论没落和上帝信仰的破灭。中国文化的作用将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再次掀起高[chao]。同化、振救着未来的一场风波。只要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出口的过去和目前的形式以及一些主要的出口形式就能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进入到辉煌的殿堂。同时,中国教育的未来也即在此。

关键词: 教育出口 文化 同化

问题的提出

早在1000多年前的中国——也就是处于胜唐的中国,就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出口大国。那时大家削尖脑袋都要往长安跑就像大家争着想往美国跑一样。这样的一个鼎盛时期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更是以文化的渗透深入带子子孙孙就像基因渗入骨髓的血液一样代代遗传着。虽然那盛唐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中心的荣耀已不复存在。可那深入人们血液的文化却依然在每个人的观念中流淌。以当时最为典型的日本为例——虽然现在看起来他们不在再像以往一样惟中国是榜样,以会背中国的诗词、能写一手流利的汉字为荣。可到目前依然影响着日本的行为、思想(甚至可以说是成为了他们,成为了现在日本人的根)的武士道精神、佛教和道德观念无一不是以中国的文化为准则。那是在盛唐的时候出口到日本而世世影响他们,成为他们。

虽然世事会起迭,朝代会变迁。可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每个人的灵魂永远处于核心地位。在经济作为世界主轴的今天,教育出口也成为经济出口的一大领域。它将给一个学校、一个国家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让学校、国家在世界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更重要的是以教育出口为手段的文化传播——它将让自身更快的容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大市场的激流中独站熬头。以文化的无形带动本国的经济增长,再以经济的增长推动教育的出口、文化的传播。这样在互利中共进,在共进中增长。然而在历史的大长河中,它的影响不仅仅在于经济,不仅仅在于教育、文化本身。而是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基因在世界的每个人心中流淌。它将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统治、同化着世界。它的力量绝不是武力可以比拟的。

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教育出口也不得不让我们格外的重视。因而我们有需要对——“什么是教育出口”、“教育出口的目的”、“教育出口的方式”、和“教育出口的走向和文化的未来”做一翻详细系统的讨论。再加上中国这样几千年文化底蕴,更具特殊韵味。因而在接下来我以浅薄的知识斗胆以上面的几个方面论中国教育出口。

(一)什么是教育出口

在开始谈论中国教育出口之前,我们必须解决一个词语的定义。只有解决了这个词语的定义及其意想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论述。这个词就是——教育出口。

什么是教育出口,目前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将教育出口到别的国家或地区以获得经济利益。其主要表现在收纳外国留学生。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狭隘的定义,一个肤浅的看法。或者说是一个涂着经济色彩的工具。虽然经济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尤其是当今这样一个经济时代,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地位和命运。教育出口是可以作为一种手段来增加国家的收入,但绝对不能视其为最终或是绝对的目的。因此,我想首先在此对“教育出口”重新下一个定义以及对他宗旨做明确的规定。所谓的“教育出口”——是以教育为手段来达到文化的传播。其宗旨是文化的传播,而不再是仅仅的经济收益。其方式也从收纳留学生扩展到留学生回国后的一种多层网状的传播,而不单单是一对一的教学。想想如果1个留学生回国后教5个学生,那到了第10带的学生数目就是5的10次方。这是多么客观的一个数目啊!这几年在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全球各地兴起的中国文化建立的孔子学院,这才是中国现代教育出口的辉煌也荣耀。

(二)教育出口的方式

教育出口的方式——如果从大体上划分可以划分为——国家方式和个人方式两种。那接下来咱们就先谈谈国家方式的教育出口。

如果相对与个人行为的教育出口,那么国家方式的教育出口也叫做公共教育出口。而公共教育出口主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体现:

其一,国家在其他国家设立教授本国文化的机构。比如近几年中国在新加坡、韩国‘美国等设立的孔子学院。这就能将中国的儒家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各地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那统治中华几千年的文化。这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其二,国家应采取一些优惠政策。这样的方式也能在教育出口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唐朝时中国的教育出口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比如现在我们可以让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的优秀学生免费的到中国最权威的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就读。这样的政策将会起到想中国历史上惯用的方式——比武招亲、科举考试一样对上了这样台阶的人的诱惑和向往。它在使每个人奋斗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传播了中国历史文化。这是一个见解的作用。当然,为了达到这个间接的目的多家也必须从其他工程着手。比如,青藏铁路的投资与建设虽然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他也耗尽了不计其数的物力和人力。但它的建成作为多中国的西部文化尤其是西藏的佛教传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虽然这样的作用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看到的。这也许关系到千秋万代的事情。让几千年后的世界在颂扬中国西藏的文化或者让西藏文化成为世界人的共识和向往。比如说,中国唐朝的陆路和海路交通发展是个很客观的时期。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影响,在宋代时,东南海外诸国在与宋朝廷的交往中,甚至将宋朝管辖下的中国地区称之为“唐”。历宋、元至明,在海外,尤其是在东南亚各地,一直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中国姓氏为“唐姓”,中国衣饰为“唐衣”,中国商船为“唐舶”或“唐船”,而从舶上转贩得到的中国货物则被称为“唐货”。最可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习称的“汉语”,也被宋代海外诸国目之为“唐语”。中国人留居海外一年不还,称之为“住蕃”;而外国人在中国逾年不归,则称为“住唐”。沿袭至今,有些流寓海外的华人仍然自称为“唐人”,华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而华侨则将祖国称之为“唐山”。历时千载,绵绵不绝。唐朝在海外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而这种影响是与唐朝发达的海路对外交通是分不开的。因此,一些工程的建设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相长城、兵马俑这样的工程,虽然在当时建造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几千年后的文化的问题,而仅仅是作为一种自身利益和欲望满足的工具。可如今这伟大的历史声音却传便世界的每个角落。这深厚的历史底蕴植入世界人民的心中。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伟大历史工程对一个国家教育出口、文化传播的作用。那我们更应当将这方面的事情多加重视。让工程传播着中国的文化,让文化带动着工程。中国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伟大成就还有两个很值得一提—— 一个是三峡工程,这与青藏铁路一样在当时都被世界权威专家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工程。另外一个是北京扩建的4号机场,它目前的辉煌程度也是独一无二的。这项可观的工程让世界人民叹为观止。它也将传播着“中国龙”的精神。

其三,一个国家的代表商品也将对文化的出口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像一提到“三星”大家就知道是日本,一提到“可口可乐”大家也就知道美国……咱们不妨来看看一个中国的例子——它的形象和作用将远远越过其他一切而独立熬头。那就是——陶瓷。中国的陶瓷大量出口到国外去后掀起了世界的陶瓷热。它给世界带来了这种产品及观念,同时也改变了中国。大家一提到陶瓷就知道中国,一提到中国也就想到陶瓷。这样还不够!国外人还给中国和陶瓷划上了等号——叫中国问china。

其四,媒体对教育出口、文化传播的作用也是极为客观的最早是以“书籍”的形式出口传播的,将中国的“书籍”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以达到传播。另外让海外的人学会中国的语言,原滋原味的读中国书籍。书记作为对文化的传播是最早和是最重要的。甚至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书籍的形式也是有着他最为尊贵的地位,永远没有其他的形式可以替代。像中国的传统文化古籍《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易经》等早在西方经济场上占尽独尊。海外人对《易经》这类书籍的评价远远高于中国。近几年来海外对将《易经》里面提到的“易”的观念称之为中国思想的魂。以及中国历史上科学思想的伟大成就。遗憾的是中国人竟将它视一种迷信。这样的功绩是媒体书籍传播所达到的作用。这几年来中国在极力于《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等古籍经典的翻译,还致力于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小说的翻译工作。这样的决策和工程无不让人振奋。它让人看到了中国教育出口和文化传播的新曙光。在当今电视、电影作为媒体之一的传播也是不了轻视的。它是文化传播一个迅速有效的手段。一部好的连续剧或是一部经典影片将能带动一大段历史或文化的传播。比如,这两年比较火暴的美国连续剧《越狱》、《迷失》、《反恐24小时》无不在传播着美国文化中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每个每年投入那么多钱去拍美国大片和那么重视“好莱屋”大片——那你仅仅是在于影片本身,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载体传播着本国的文化。像中国工夫、美国科幻、欧洲爱情、日本恐怖无不体现并传播着各国自己的文化特点、文化北京和民族思想。

以国家方式即公共方式出口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但也不能忽略个人对文化的出口和传播的作用。这是英雄人物的击浪弄潮。像中=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屈原和李白在以其诗的魅力著称于世界的同时更分别传播着“忠”和“逍遥”的中国两大思想。像现在美国开设的课程之一——毛泽东思想也无不体现个人在文化传播、教育出口的重要作用。上个世纪的一大思想界主流——上帝死了——这也是尼采个人的呐喊和传播。李连杰以影片的形式传播着中国山林的文化,成龙以其一生所学和努力传播着中国武术的神妙,李小龙则以其敌特的本领让世界的人睁大眼睛看中国的工夫,更是给世界增添了一个词汇——kongfu。这才是文化传播的境界,才有望接近文化的同化。在现在影视明星中,成龙是中国唯一一位在好莱屋留下脚印和手印的人——在当然也是文化传播的一大成就。可我们的目标是需要成龙大哥所以谈的那样——我们不要以为在别人的地方留下印记为荣,我们要让外国人来咱们中国的比如伤害、北京、西安等留下他们的印记,这才是大唐的风范。才是文化传播的理想境界。我们的境界不是把“baibai”译成“拜拜”,而是要让外国人把“工夫”译成“kongfu”。个人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教育出口和文化传播的作用我们也应当像对待公共方式传播一样的重视,毕竟它也有着同样累累的硕果。像美国将2006年10月12日定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宋祖英日”这样的成果也是极为可观的。

(三)教育出口的目的

在论教育出口的目的之前我们首先应当搞清楚这样划分。根据不同的划分,它的目的性的表达也将是不一样的。在这我想用近三十年来中国,尤其是党内讨论问题惯用的划分方式将“教育出口”的目的分为“政治目的”、“经济目的”和“文化目的”。

在当今国际大阵营中,强过的势力和威望让人沉迷。追求在国际中的地位也使人们进入一种疯狂。因为不管是在那一个年代都将逃不过适者生存的原则。因而从个人到国家都在追求权利、追求地位。这也是政治,其实政治的原形也就是生存。而在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文化也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能力以至于影响其在国际中的地位。今年的三月初,韩国竟提出应废除中国的“书法”和日本的“书道”而申请“书艺”为他们的文化财产。还声称王羲之写《兰亭序》用的“蚕茧纸”是宋朝才传入中国的“高丽纸”。还有他们无耻、变态到将为纪念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申请为他们的专利。国际上也不分青红皂白的批准了。我们对像这样可耻之国可以鄙视,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那就是文化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地位的影响。也许在国际上表现出来的不是那么明显,但在一个国家里面文化的影响就表现的淋漓尽致——那就是维护国家的统一。而文化的表现主要在于语言。国家推行统一的语言不仅仅在于方便沟通,更在于把一个国家各民族紧紧的连续在一起。这是那国家之内的“教育出口”的文化同化。。国际间的“教育出口如果做的好的话也可以达到这样明显的效果。日本深深的懂得这一点,在上世纪他们侵略中国时,在东北地区只允许教“日语”——这也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出口欲达成的一种同化。当然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文化的侵略。无独有偶,在普鲁士侵略法国时也用了同样的办法——文化侵略——当时也是制止学习“法语”欲达到文化同化的作用。从以上看,“文化出口”在政治上的目的主要表现在国家实力(国际地位)和国家同化(侵略)。

政治,如果要站得住脚,站得稳当,那还首先得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是政治实力的前提。因而,经济目的肯定也是一个国家在考虑问题的重点。而“教育出口”在经济上的目的又是怎样得以实现和加强?这主要通过三方面进行:

其一,通过外国留学生来中国留学而获得的经济收入。这是一个饿相当可观的产品,对一个学校和一个国家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一直以来澳大利亚对“教育出口”都采取一种非常明智和宽松的政策,早在2003年年度增长大50多亿奥元,已成为国家第三大出口产业。

其二,媒体。如书籍、影片等的出口。

其三,通过实施一写税收政策来获得这可观的产业收入。如,对外的教育机构必须向政府交纳教育税。像新西兰在2004年时调整的一次税率从0·4%到0·7%。这在不影响教育机构、质量以及文化传播的同时又增加了国家的一大笔收入。而中国正是可以利用中国文化的美丽和目前的中文热来传播文化的同时得到这一经济的增长。

“教育出口”是以教育出口为手段的文化传播。因而核心目的是文化上的传播。进而达到以文化为武器的侵略、统治和同化。

其他国家、民族和语言文化在目前“武力”扩张较少。也许很多国家和民族根本也没有对文化本能的能力加以重视。没有在它能消化其它文化、同化其它民族中加以考虑,而仅仅作为一种紧急手段和政治手段。在这样的手段后产生了奇迹的效果。就像当时秦始皇建长城是为抵抗外族的入侵,而并非是为了几千年后的人们可以“自豪”和申请文化遗产。哪怕是到现在我们赞扬长城的伟大,也是在推崇和出口当时的伟大和雄厚的文化。因而前朝的工程将成为后朝人文化的骄傲。这时的工程被后朝人当作一种手段成为文化而在再是最基本的生存。而文化又被人们当作一种手段来获取经济收入和政治的地位。但现在谁是谁的目的,谁是谁的手段那都无所谓了。我们仅仅是将各个事物的程序给理清楚了再说明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这几个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工程带动文化,也提高政治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带来经济收入和建设更大的工程。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其中一个的发展将带动其大的发展,其他发展了反过来促进本身的成就。因而,虽然“教育出口”的目的从细的分可以分为——政治目的、经济目的和文化目的。但他们是彼此紧密连续在一起的。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更好的生活。哪怕文化的同化也一样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四)中国教育出口的未来

*4·1

通过以上我们对教育出的定义、教育出口的方式及教育出口的目的的梳理。我们大概了解了教育出口的来龙去脉。而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也是本文的宗旨——那就是——教育出口的未来。

对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同样的道理——欲知其后,必知其往。我们只有了解了一见事情的以往情况,才能将其未来的走向把握得准确。那接下来奥妙先对中国以往的教育出口做一番叙述:

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出口主要体现在汉语出口。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对外汉语教学。我们都知道中国那悠久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不绝如缕,具有可观的历史和传统。而使得事业的蓬勃发展只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其一,是外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其二,是中外宗教界往来过程中的汉语传播;其三,是华人知识分子在域外从事教学活动;其四,是分散于中国民间的对汉语教学。而这四个途径虽然是相互影响的,但其最主要的还是第一条途径——外国来华留学生教育。

而历代来华留学教育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琉球、朝鲜半岛、越南、俄罗斯等。就拿日本留学生来说,中国政府有文字记载的批量接收外国留学生,始于隋朝;最早派人来华留学的国家是日本。其时正值推古天皇在位、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此前汉语汉字在日本上层社会已然有所传播,圣德太子即具有浓厚的汉学功底。他重视发展同隋朝的关系,从开皇二十年(600)至大业十年(614)派“遣隋使”达5次之多且于推古十六年(608)开创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先例。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为学习先进文化,促进国家发展,日本频频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道瑞良秀博士说:“入唐留学僧和留学生,可以举出150人左右。”

唐代日本留学生一律被安排在国子监学习。唐国子监有六学:一曰国子学。二曰太学,三曰四门学,四曰律学,五曰书学,六曰算学,各学招生对象不同。六学的课程设置和学习,《唐六典》有言之:“凡教授之经,以《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各为一经;《孝经》《论语》《老子》,学者兼习之。”国子学生徒,“其习经有暇者,命习隶书,并《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律学生徒,“以《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例》亦兼习之”。书学生徒,“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余子书亦兼习之”。算学生徒,习《九章》等数学书籍[1]。(《国子监》)《新唐书》曰:“凡博士、助教分经授诸生,未终经者无易业。……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皆通之。凡治《孝经》《论语》共《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三岁,《字林》一岁。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岁,《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经算》共一岁,《缀术》四岁,《缉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旬给假一日。前假博士考试,读者千言;试一贴,贴三言;讲者二千言。问大义一条,总三条,通二为第,不及者有罚。岁终能一千之业,口问大义十条,通八为上,六为中,五为下。并三下与在学九岁,律生六岁,不堪贡者罢归。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2]

就是由于唐国子监专业分明,教学计划有条不紊,才能达成那辉煌的成就。比如,在开元五年(717)随第九次遣唐使来华的吉备真备在唐朝那样严格而有序的教育下加上自己的勤恳好学,终成为一带饱学之士。开元二十二年(734)十一月携汉籍1700多部归国。天皇授其正六位下,拜大学助教。其时日本的大学设有明经、文章、明法、算学、音韵、书法第六科,生徒400~500人。吉备为六科生徒讲授学自中国的各种新知识,教读《史记》《汉书》《后汉书》。高野天皇也跟他学习《礼记》《汉书》。其历史功绩之一是根据部分汉字偏旁部首创制了日语片假名。这些汉字共50个,称“母字”,如“伊、吕、波”等。(五十母字,“相传为吉备真备从遣唐使留学,其师王化言所定”)[3]。

还有,比如和吉备真备同来唐深造太学的阿部仲麻吕,汉名晁衡(或作“朝衡)。共留居唐朝52年,身居高位,显名两国,完全汉化、儒化,堪称对外汉语教学史之美谈。他卒业后,中进士第,在唐就职,官至秘书监,兼卫尉卿。与唐著名诗人储光羲、王维、包佶、赵骅、李白均有交谊。

较著名的日本来唐留学生,尚有坂合部连石积、膳丘、橘逸势等。坂合部连石积,随第二次遣唐使来华,归国后撰有《新字》44卷,对传播汉字颇有贡献。膳大丘,随第十一次遣唐使来华,专攻儒学,归国后任大学助教,奏请同中国例以孔子为文宣王,获准,是为日本政府尊孔之始。橘逸势(《唐书》作“橘免势”),随第十七次遣唐使来华,交游广泛,精于书法,尤擅隶书,唐人称之为“橘秀才”。

这样让一个国家对我们的文化的一种痴迷的学习,包括彼国的政府及最高统治者——对中国的教育出口是最大的光荣和最大的收益。

无独有偶,像琉球(即今日本冲绳县,光绪五年(1897)始入日本版图)[4]。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琉球开始向明朝派遣留学生;截止到万历八年(1580),陆续被派来明的留学生计16批[5]。 入清,琉球与中国继续保持“宗藩”关系[6]。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同治六年(1867),琉球先后向清朝派遣了至少8批共30余名留学生,通过在华学习,多成为优秀汉语人才[7]。除政府所遣“官生”外,清代还有不少琉球青年自费到福州的琉球馆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被称为“勤学”或“勤学人”。福州的不少风俗习惯和生产技术,通过他们而传到琉球;不少福州语词汇也传到琉球,并最终成为琉球话的基本词汇[8]。

虽然日本、琉球派到中国来的留学生从数量上看不是很多,但他们都是最重要的人物,都是在文化各方面能扭转乾坤的人。他们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而是他们整个国家。成为国家的文化之根。这才是教育出口的最大的成就。还值得我们一提的是像对朝鲜、越南、俄罗斯的教育出口也有着同样的辉煌成就。

*4·2

中国历代的教育出口我们大概俩就了。可我们也得从这历史的教育出口得出一些结论方以指导未来的教育出口。从上面的梳理,什么大概可以得出以下的几点:

其一,自隋迄清,中国从未间断接收外国留学生,留学生教育始终是中外关系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这是教育出口的根本);

其二,唐朝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黄金时期,这得益于它的繁荣富强和吸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与气度(这是教育出口的关键);

其三,接收外国官派留学生的教育机构是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这虽然能让教育出色,但范围太小);

其四,外国来华学生以学儒家经典和汉语言文字为主体,但也有人学医学、法律、天文、地理、历法、阴阳、音乐、制造、军事等(教育全面且直逼本事,而不是停留在一些技巧上。这一点是现带教育所缺少的);

其五,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本国多担任重要职务,不少人有汉语著作传世,成为推动中外友好与文化交流的中坚力量。

他们回国楼还编写汉语方面的教材。如,元末明初,《老乞大》(作者国籍尚待进一步考证)、《朴通事》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汉语会话教材已在朝鲜广为流布,此后朝鲜人还编写了《小学直解》《训世评话》《译家必备》《二才子》《两国通事》《唐话纂要》《唐话类要》《唐话使用》等众多汉语教材;越南则依照中国的《三字经》《千字文》编有童蒙识字课本《四字经》。在琉球,明清两代也出现了《官话问答便语》《白姓官话》《学官话》等实用汉语会话教材(这是教育出口同化的伊始)。

在教育出口这事情上,中国可以说真是今不如昔。所以我们应当拿出历代教育出口的优点再结合当今的需求再次把中国文化出口推向高[chao]。

*4·3

上面我们所有的篇章都在谈论出口的问题。接下来我们不得不谈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国教育出口的背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有着与其它文化不同的特点——就是它的同化性。它就像一深邃的大海能平息那波涛的怒吼。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的被外来民族侵略,甚至统治。如元朝、清朝……可是中国越是被侵略国家越大。连侵略的民族最后都被汉族同化。这就是汉语——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在现在的国内中国周围的一些国家也有被中国同化的明显的迹象,尤其是日本。比如——

在政治方面,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

在教育方面,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各科学习的内容基本上和唐朝相仿;

在语言文字方面,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记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空海采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唐朝著名作家的诗文集相继传入日本,其中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的白居易诗,尤为受到喜爱。

在艺术方面,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并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唐乐。日本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唐朝的不少乐书、乐器陆续传入日本。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唐人绘画经日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

在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板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中国式的犁和大型锄传入日本并开始普遍使用。日本仿照唐的水车,制造了手推、牛拉、脚踏等不同类型的水车。唐朝的《大衍历》、《宣明历》,也被日本所采用。中国著名的医学著作《素问》、《难经》、《脉经》、《张仲景方》、《神农本草》和《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书先后传入日本,他们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创建了“汉方医学”。7世纪以前,日本没有固定的都城,694年(延载元年)兴建了第一个都城藤原京。710年(景云元年),修建了平城京,794年(贞元十年)修建了平安京。这些城市的设计、布局都是摹仿唐长安城的。建筑所用砖瓦的纹饰也和唐代略同。

这写喊起来似乎仅是日本在学习中国的东西而和其他的毫无任何关系。实际上在这过程中已经渐渐的被中同化。像在生活习惯上,唐人打马毬、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被日本所用。中国的茶叶传入日本,到平安时已兴起喝茶之风,日本也极其喜好唐人的服饰。还有端午节饮菖蒲酒,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九月九日重阳节都被日本重视。这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同化。

在当今国际大局势中,只要我们能静下新来仔细思考一下都能明白——虽然中国当今的经济很文化都在国际上不占有优势,但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那就是在未来的一两个世纪,中国的文化将再次掀起高[chao]。中国文化也将同化着其他文化。这都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决定的。再加上外在因素,目前西方文化正处于衰退的情形。二元论注定撑不起二十二实际甚至是二十一世纪的这片天。他们的二元论将被中国的“道”所取代。人民的辩证法也将在中国的“易”下面渐渐的失却。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的同时,西方那片由上帝来支撑的天也见塌陷。在欲望的膨胀和信仰的虚空中体现出来的变态的疯狂在二十世纪已经明显的露出头角。而在人们意识到这样的事情的恐惧后,只能求救于中国的静身、静心术。这是中国文化的“魂”它要求在心灵深处取得平静,而非在欲望中疯癫、爆炸。因而中国的文化将在未来平息这场疯狂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因而,我们在安排教育出口时也应注意到这个趋向以至可以让我们的出口和文化取得快速的辉煌。

(五)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明白了中国文化的魂——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庸。以及以这两点为基点的同化的神气力量。我们了解了中国历史上教育出口的优劣,尤其是以唐朝为代表的那和对来学生的关心和那种心平气和的厚重及宽阔开放的胸襟是很值得我们现在借鉴和学习的。在我们了解了自己的过去又清楚着现在西方文化没落的情形,我们也就清楚着中国教育出口的未来。它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强大来振救全世界。

参考资料:

[1]· 唐玄宗:《唐六典》,广雅书局刻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

[2]· 欧阳修:《新唐书》,上海古籍出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3]· 黄尊宪:《日本国志》,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光绪二十四年1898。

[4]· 徐葆光:《中山传信录》,二友斋藏板,康熙六十年(1721)刊。

[5]· 董明:《明清时期琉球人的汉语汉文化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

[6]· 赵尔巽等:《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7]· 钱××:《琉球实录》(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南清河王氏铸板,光绪甲午1894。

[8]·[日]濑户口律子:《琉球官话课本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4。

[9]· 《南方周末》2005-08-18

abstract: the real export of education is culture exports, china"s education exports is the expor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es is the one major feature of his assimilation (assimilation force)· the chinese culture is the "road" for the soul of the nation, " confucianism " quality culture system· in the "road" and "confucianism" comprehensive reflected in the "easy·"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export is increase its national strength, whether as an industry the economic income or statu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mprovement· and the strength was for the purpose of the state "that" and "covert" in a trial of strength based· in such circumstances, assimilation is the best way·the chinese culture is the prominent persons of this point precisely· however, the current form of the west depends on the survival of dualism in the decline of belief in god and shattered· china will be the role of culture in a specific period of the resurgence of a climax· assimilation, vibration save for the future of a storm· as long as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exports in the form of past and present as well as some of the major forms of export can be in such a critical moment to enter the glorious hall· at the same time, the future of thina education is also here·

keywords: education exports, culture, assimilation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戴云山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灵苦渡点评:

很规范,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