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带给人的是一种无名的伤痛,深深刺入灵魂却又无法言说的感受.尽管作者为故事设置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却更似一种无声的谴责、尖刻的讽刺!对于冉·阿让的赎罪行为,些许的肯定与接受或许只是对这个悲惨世界的更深层次的批判.作者以冉·阿让的人生起伏及各类人物的思想情感反复地向读者阐述着这样的哲学命题:究竟是丑恶的人性刻绘着这悲惨的世界,还是悲惨的世界在不断滋养着那卑鄙的人性?作者在这样的命题中思索着,挣扎着,却终究得不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卞福汝主教在文中谈道:“妇女,孩子,仆役,没有力量的,贫困和没有知识的人的过失,都是他们的丈夫,父亲,主人,豪强者和那些有钱的和有学问的人造成的……一个人的心中如果充满了黑暗,罪恶便会在那里面滋长起来.有罪的并不是犯罪的人,而是这个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显著的阶级差别,歧视与偏见的社会默默的腐蚀着善良与正义,滋养着卑鄙与自私.于是,雨果在文中叹道:“呵,人类社会的行程历久不变!途中要丧失多少人和灵魂!人类社会是被法律抛弃了的一切人汇聚成的海洋!最惨的是那里没有援助!呵,精神在这里死亡!”
就此而言,或许人类社会的苦难更多应归咎于社会,但其实却也并非这样的.
于是,卞福汝主教在文中又谈到:“我们应当害怕我们自己.恶习便是杀人犯,偏见便是盗贼.重大的危险,都藏在我们自己的心里……祈求上帝,不是为我们自己,而是为了不让我们的兄弟因我们而犯罪.”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学者、圣人尚无法避免过失,更何况凡夫俗子?植根于人性深处的丑恶把人们一步步带进罪恶的深渊,从而促使社会黑暗的滋生,于是,贫困、饥饿、冷漠便随之而来,悲惨的世界也随之而生,并进而产生了这样的恶性循环.
两中答案似乎都无懈可击,又似均有缺憾,于是作者在这样的哲学逻辑中迷失了方向.但就整个故事而言,作者似又隐有所指.
冉感怀于主教的恩惠重新做人,却仍屡遭社会谴责,直到生命的终结.从善乃是人的本性,主教的行为犹如天使的引导,但却少了社会的宽容与谅解,于是便产生了冉的悲剧.一时的过失罪恶终不能代表一世,如果人人皆能多份从善之心,社会又能多份宽容,那么又岂来悲惨的世界?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人们皆有从善之心,崇尚光明与正义,并辅之以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才能促进机体的良好运转,形成社会的良性循环.这样,卑鄙的人性将不断消融,悲惨的世界也将逐渐消失!
-全文完-
▷ 进入冷月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