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山东省教育厅召开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被网友们戏称为“新政”。2月15号的《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山东做为教育大省,高考大省,学生学习负担之重在全国是有名气的,终于有了减负的“新政”出台,支持者、反对者、怀疑者、不解者、担心者……纷纷发言。
“新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评价机制改革,即3年后全面取消中考,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取代升学考试。取消中考,我想全体山东的初中生会集体“顶了!”。有人担心,取消中考,就等于取消了参加高考的门槛,那些根本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也会参加高考,岂不是增加了高考的负担?
但是,我很支持:参加高考是每一个初中毕业生的基本权利,不应当被中考分数标准所剥夺。出台新的考核办法,不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山东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介绍,新政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用等级制代替考试制。学业水平考试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倡用等级制表达考试成绩。新的评价机制将建立——等级制,现在人们可能是一头雾水。等级制不是分数标准,我理解它应是是一个质与量相结合的综合标准,而不仅仅是一个量化的分数标准。其难度可想而知,实际操作起来也会有一定的困难。但人的素质标准被突出出来,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一定的表现与发挥。会逐步的改变教育对象是一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件的现象了。
二是,山东还将实施初中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科学评价制度。“学生的发展水平不是一张试卷就能评价的。一些标志性成果,如选修课、发明创新、社会考察结果等,都可以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山东省教育厅长官张志勇如是说。在2000年时,我到上海参观过一所有名的高中,那个学校的高中生每学期都有自选的社会调查课题,而且每周有半天的时间来保证。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个人采用一定的社会实践形式来完成。当时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总有人说上海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太低,相对山东等高分大省不公平云云,其实谁都知道,上海生源的综合质量还是非常好的。这得益于上海的教育机制、教育理念、教育管理、评价标准与山东有所不同。
三是,取消特长生认定。山东对可能加重学生负担和大量占用学生校外活动时间的项目,不再作为标志性成果和认定特长生的依据,不与升学挂钩。过去为家长为了给孩子高考加分,特别那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强迫那些不具备特长天赋的学生去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考级。不但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长年累月的没有休息日。这样必定造成学生在业余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没有时间学习自已喜欢的学科和其它知识了。这样一来,社会上的特长班可能要走下坡路了,钱少挣了,学生们确得道了。由此想到,高校多年来,招收的体育和艺术类特长生,在校学习四年,可以不上课,他们是高校中的另类学生,他们的任务是参加各种竞赛,为学校增光。为此,他们有另一套评价标准,有不能理解的分数计算标准。毕业时,他们什么也不是。
四是,配合初高中的素质教育改革,山东的高考招生也有重要举措。山东省副省长黄胜介绍,全省将落实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禁止有关录取数量的考核、奖励与公布。高考考生的成绩等信息将被视为考生个人隐私,总体的高考录取情况也严禁向任何地方提供推荐,不能搞排名。太了不起的“新政”改革了!为此,山东的全体高中毕业生,特别是高级中学、高三毕业班的教师们终于可以从重压下喘口气了!
长期以来,高中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脆弱的环节,背负着四座大山的重压:高考、学生、学生家长、社会的评价和认可。活着不容易!高中三年的课程,在山东一年半就学完了。后一年半的时间,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在奋战在题海中,不得休息。一个高三学生,每天要在学校15个小时左右。看着那些骑着自行披星戴月的高三学生们,实在是不忍!山东的高分、名校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后面的结果是什么呢?无休无止的择校大战!学校与学校争夺优秀生源的大战!在一次次成绩排名下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大战!班级在排名下的教师之间的大战!最后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在高考排名后的大战!这些大战的帷幕是上小学就开始打响了……
在一片叫好声中,一些人担心“新政”对山东的高考升学率会受到影响。教育厅有关人士认为,山东每年的大学招生指标由国家统一下达,不与外省竞争,不会影响高考升学率。素质教育是全省统一行动,山东各地升学格局也不会发生变化。再者,课业负担减下来之后,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会提上来,课堂效益、教育质量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提高。
还有人认为,高考成绩作为个人隐私来保护后,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中人为因素增多,需要制定一套制度来保证公平。
对此,教育厅负责人表示,保护考生的个人隐私,目的是不再把高考考生的考试成绩和高考考生录取结果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开,进而禁止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中学校炒作升学率。保护个人隐私和保证高考录取的公正、公开两者并不矛盾。对此我是支持的。国外先进教育经验表明,公开学生的成绩,并排名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认为,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缓解了教育的供求矛盾,各类教育的升学压力明显舒缓,加上社会需求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取向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使教育界能够安下心来关注教育内涵的发展。
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用“三个还给”来形容此次素质教育改革推进的落脚点:把休息时间和节假日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创新能力还给孩子。当务之急,除规范评价机制外,是规范课程设置、课时、学生作息时间和作业量。其中,规范课程是重中之重。学校不但要有语数外和音体美,更要重视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程,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有人对此"新政"改革泼冷水,列举国内其它省市素质教育改革不了了之的事例,对这个治本的改革表示担心。
“新政”会不会取得期望的成果?会不会中途夭折?是不是个“早产儿”?有等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识和共同努力了。希望山东省的“新政”,能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全文完-
▷ 进入常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