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这个词语的解释应该叫感性的觉悟,或者叫感知的觉悟。这种感知通常是一种有意识的灵性,是一种有精神的驱使。是一种带点哲学观的实词。我这篇散文之所以命题为“回家的感觉”,也就是针对回家这个问题谈一谈感性的觉悟。
好多人的人生是家与大社会的组合。生下来到童年、少年应该说都是无忧无虑依靠家庭、依靠父母的时代。都是在家庭温暖的怀抱里通过无私的育苗过程进行很顺利地成长的。也是不知不觉的时代,不需要惊动思维的时代。在这个家中一般人都会尽情地享受父爱母爱天伦之乐。
然而,有志的常人是不会终身坚守这个家园的温暖。就象小鸟一样,翅膀丰满了,就要离开母亲的怀抱,自强自立,飞往自然生态的大森林,开始自己的事业和搏击风云的生命之旅程。温暖的家园里只留下了空巢的老寒鸦。他们在自峙着、坚守着,迎接着晚年的夕阳,这是人间周而复始新陈代谢的生活常规,既被很多人铭记又被很多人忘却。
我年轻时曾听一位民间老艺人唱过一首戏文民歌,所谓戏文民歌,实质上是旧时代演幕表戏的艺人根据一些公式化戏剧情节口语创作的程式民歌唱词,可以在同类戏剧表演中通用。这首民歌我替它起名叫“回家”,内容是这样的:“有道是家来家不远,淮安南口柳树村,茅草屋开门二扇,家有双亲二大人,出门在外十几载,总是思念到天明。鸡犬升天还乡转,赢得荣光报母恩。”
说实话,你的荣光是谁给的,先天因素就是父母的恩德。也就是说你离开了植根的家园土壤,离开了母系的根攀,就谈不上后来的荣耀。当然历史上,或者是传说的历史上也有家的叛逆者,象什么陈世美不认前妻秦香莲,一个多好的贤妻良母,吃糠咽菜地孝敬公婆抚养儿女。难怪铁面无私的包老黑要演出一场铡美案的正剧。
提及家,人们会自然由衷地想起唐人贺知章的千古佳绝:“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就是老人一种回家的感觉,这是一种落叶归根快慰的情趣。也是一种刚刚寻觅到的达观的情怀。是啊,家永远是家,是任何一个再富有再舒适的环境所不能替代的。
有人理解字意,喜欢用策字的方法。关于“家”这个字,我认为也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宝盖头这意味着是个房子,或者理解为住所。里面是个“豕”字,应该是指有生命的动物。也可以是指代为人,人类毕竟是地球上一种高级动物嘛。造字者也许有一种自谦的心理。任何人再伟大,再高高在上,在家的面前他就显得太渺小了,充其量不过一个小动物而已。
我和一位国战时期去台的家乡游子张炳先生是文笔挚友,由于身体及其它众多因素的干扰,六十年一直未能回过老家一次,每每鸿雁传书,我都为他那种泣泪思家的情怀所感动。为了尽一点微薄的力量帮助他解决思乡的痛苦,我都要把写家乡情结的散文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还时常把关于记述家乡史迹的资料文本及图片寄给他,让他激起晚年落叶秋风情绵的萦绕。是啊我理解他,他感到遗憾的是只能把家乡那静静的湖水、弯弯的细波、袅袅的炊烟带到梦中的天国。可见回不了家是何等的痛苦,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折磨。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情愫中体会到家的幸福、家的温暖、家的自豪,也就是回家那种极端快乐的感觉。
但也有人能够严格控制自己那种家的观念,忧国忧民,胸怀天下。这种忍痛割爱是需要一种坚强意志的,伟人周恩来他就做到了这一点,十二岁走出淮安,终就老大都没有回来。尽管如今我们都把是伟人故乡人而感到自豪,但伟人的品德却很难学到家,如果把伟人“家”的思想学到家,那才是真正有了回家的感觉。
其实,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特别是乡野的家。因为它植根在乡野的土地上,它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世袭文化、合力文化,对地方的文化的沿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这个人这辈子迄今都没有较长时间地离开过家,有着较为丰富的家的生活经历。目前已接近老年,不觉有了家的意境澎湃。很想整理一点关于家的民俗文化资料。所以需要从各方面去了解和体会回家的感觉。我撰写这篇不成文的散文,目的就是向我的朋友们征集这方面的心绪体会。但愿能听到美好的家音。
“常回家看看,回家好感觉”。……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8-3-21 9:41:20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