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山青水绿成回忆匆匆小语

发表于-2008年03月19日 中午1:38评论-0条

“春天来了,家乡村外的山上开满了大片大片的映山红,漫山遍野,到处都是。”这是母亲多次给我描绘的家乡美景,我努力地想着,那会是怎样灿烂的景象。

当我游走于城市,看到林立的大厦,穿梭往来的车辆,在闪烁的霓虹里,丝毫看不到山野烂漫的风光,而沙尘暴,酸雨以及冰雪旱涝的天气倒是频频光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表达对环境的不满;越来越多的人回忆,他们曾经历过的美妙风光。

“环保”,这个陌生的词汇,也随着环境的逐渐破坏跳跃至人们的眼前,正因为如此,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再次被重申和强调。

有关节约的理念,给我上的第一课,是我的父母,特别是我的母亲,她算得上是节俭的榜样。母亲心灵手巧,很多东西在她的手中会变得神奇,焕发出新鲜的能量。不穿的衣裤,她会物尽其用:结实一点的,就衲成了鞋垫;大块一点的,就变成了抹布;形状不太好的,就扎成了拖把,一样都没有浪费。

生活中的母亲,是智慧的,她善于从小事做起。大家都用习惯了的塑料袋,很少见人去清洗的。可母亲用过后,会细致地将它们清洗干净,折叠起来放好,等我们到处找袋子装东西时,她就会变魔术般地将它们拿出来供我们挑选。就是装垃圾的袋子,她也不会轻意扔掉,总会等它实在是不能用时,才放弃。

“细水长流”这是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她总会有意无意地告诉我们:不要铺张浪费,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就算是生活富裕了,这种好的习惯和传统还是需要继续保持的。“积沙成塔”,这个很朴素的道理,她运用得非常好,身体力行地教育着她的儿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小时候是常听父亲挂在嘴边的,那时,我还不太懂事,连吃饭也有些不老实,每次吃完饭,除了碗里会留一些饭粒外,碗的周围也是我不知什么时候漏出来的饭粒,对此,我还受到过责罚:父亲会监督我,不但要将碗里的米粒扒干净,还要将桌子上漏下的一粒一粒地捡起来吃掉。

那时,心里是极不乐意的,尽管很不情愿,但也不能不听从父亲的教导,天长日久,这种漏饭的坏毛病也就改掉了,每次吃完饭,我的碗里和周围都是干干净净的。现在想想,觉得父母的做法非常正确,尽管几粒米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却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它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记得母亲常说:“我们村子里的那眼山泉,永远都不会干,那水喝在嘴里,甜津津的,所以老家的腌菜,味道特别香。”因为品尝过家乡的腌菜,所以也就学会了辩别,尽管母亲在远离家乡后,也非常用心地做着,却总是做不出家乡的味道。母亲说,这是因为水,本来就不够甘甜的自来水,如何能敌源自天然的山泉呢!那原汁原味,只能成为遥远的回忆了。

甘醇无比的山泉水,常在我的梦中流淌,我从未喝过这样美、这样醇的水。可是,2006年的夏天,四川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天气,我恰巧回到了家乡,那眼似乎总也流不完的山泉,却没能如母亲曾经断言的那样永不干涸,它终究敌不过持续几个月滴雨未下的日子,在挣扎中无声无息地沉默了!心,自然是很痛的,为着家乡的亲人与自然的斗争,为着一眼眼清澈的泉水不再唱歌!

“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这样老生常谈的话题,当遇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时刻,或许是最有说服力的,希望那湛蓝的天,纯净的水,青青的树林,不会成为遥远的梦。“从我做起”,这个并不难的习惯,只要我们从小养成,平时注意,那么,我们还会叹息吗?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呵护与努力下,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山青水绿的美景,不再需要我们去向下一代努力解释和描绘,因为它就那样真真切切地呈现在眼前。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匆匆小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梦幻柔情点评:

爱护青山绿水,增强环保意识,不只是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滴水那样简单,大自然会给予更丰厚的回报。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人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