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显山露水的地方,都有一些优美的传说和故事。而这些传说和故事都是本土老百姓历代沿袭的情感文化积淀,流传得广了,也就成为这个地方风情的点缀和装扮,就形成了这里乡土文化特有的魅力。吴歌《五姑娘》就很出名,提起《五姑娘》你就会想起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我长期生活在白马湖畔的民歌之乡,这里流传一首《三姑娘》的叙事民歌,情节生动、故事感人。我曾听过好多遍,也曾着意辑录和整理。多少年来,我对它总有一种莫名的震撼,有一种家乡亲情情结的磨合。总认为她应该是我们家乡的一块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品牌作品。
“三姑娘”这个人物应该是白马湖畔世代女性的一个模拟代表,她为了偿还父母亲情的宿债,嫁给了一个纯属白痴的傻女婿。好端端的一朵鲜花心甘情愿地插在牛粪上。傻女婿痴病发作的时候,还要抓三姑娘的头发,踢三姑娘的屁股。三姑娘从不计较,还百般地照料傻女婿的衣食起居,称得上贤惠女。但她有时也表现得异常勇敢和坚强,她却十分同情婆婆的不幸遭遇。因为婆婆从媳熬成婆的轨迹也是无比艰辛的,那凶神恶煞、吃喝嫖赌成性的败家公爹经常当着三姑娘的面对婆婆施以暴虐,拳脚交加,婆婆身上被打得没有一处好地方。这时的三姑娘被激怒了,毅然像一个强者帮助婆婆向公公反扑,执着仗义,经过一度强烈地撕磨反抗和不屈不饶的斗争,要打就动手,要骂就开口。公爹爹的头终于被拿下了,其公爹吓的俯首称臣,跪地求饶。从此,婆婆得到释怀的解脱。这个故事编得显然有点离谱。为什么三姑娘甘心自己沉沦受苦受罪而爆发激情去解救他人?其实有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在人们的意料之外才格外引人入胜。我真不知原创作者是如何居心叵恻地设制这个不被人们理解的牌局。说也奇怪,这个故事没有喜剧或悲剧的结尾,就是表现这个不合理的横截面,听了未免叫人不够过瘾。三姑娘的前景如何?三姑娘会长久幸福吗?真叫人不堪设想。
其实,白马湖水乡的传统女性就是这样纯真、善良、善解人意,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为着他人、想着他人、解救他人。不是吗?我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人,按照她早年的年轻美貌、才德、智慧应该说是超群盖芳。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母亲是远近闻名的“百灵鸟”(秧歌手),是全村媳妇娘子的裁剪师,她无师之徒的手艺绝技有绣荷包兜兜,做虎头鞋,纳带喜雀登梅图案的千层底,编织各种花纹的细芦席。村里人家婚丧喜庆都请她去做一手淮扬菜。邻里乡亲发生口角舌战,她会立即到场化干戈为玉帛。家庭中她又真诚谦恭地把一片爱心献给了老人、丈夫、儿女三代。在她身上可谓是集中了乡间女性所有的优点和美德。而我的父亲却远远不如她,终生憨厚苯拙,吃饭不问事,不动脑筋地打发着流水般的日日月月,包括儿女成家办大事,父亲也未烦神,都是母亲一人操心劳碌。然而,母亲对父亲又是极度地宽容和尊敬,从无一句怨言,从无半点不逊。拿母亲的话说就是老实人对他没办法,一块馒头配一块糕吧。哎,母亲由于终身无限辛苦地劳累,只在花甲之年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没有享过一天福,没有过上一天舒服清闲的日子,现在想来我们金氏门族对她都感愧疚。而我的父亲却怡然自得,与世无争,犹如生活在桃花源里乐哉悠哉,直致满堂四代,九十高寿才安然长眠仙逝。
现在听到童年就耳熟的《三姑娘》,不觉多了几分感慨。为三姑娘那真善美的心怀而油生敬意,三姑娘她为什么自己不冲破羁绊和牢笼,而毅然勇敢地为婆婆解脱。她图谋什么呢?其实,她什么也无所求。这就是一种崇高女性无私无畏的秉德,这就是白马湖世代女性人格的骄傲,这就是白马湖秀美风土人情的仙化,这就是白马湖的一种灵动的人气精神。
久违了传统的乡土民歌,久违了《三姑娘》。眼下白马湖的年轻后辈早已与《三姑娘》小曲敬而远之了,当然“三姑娘”的那种情感意识也很少有人去眷恋、去留连了。
其实,历史传统不应该统统付之一炬,目前国家号召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有它一定的植根道理。聆听《三姑娘》,我倒非常钟爱三姑娘这一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物形象,也许在家乡原先就有千行以上的民歌口头唱本,但现在已很难瓦全了。目前我到手的尽管是零星碎片,也不难看出三姑娘的这种个性明显同一些传统戏、传统话本中的女性有别。我很想借助她的形象模拟来个演义创作,再虚构一些青枝绿叶、添加一些浓郁的情感佐料,让她的再生形象得到丰满的完美,兴许真能写出一篇好的作品,也能产生一点“雷雨”般的轰动呢。
本文已被编辑[吟媚]于2008-3-15 23:39:05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