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青胜于兰(散文)金矿

发表于-2008年03月15日 下午5:19评论-0条

青胜于兰(散文)

金矿

学习美术的人都知道“红黄兰”是色彩基础的三原色。原色通过相互调和成间色再到复色。五颜六色的美丽画面都离不开三原色的组合,“青枝绿叶”里的青颜色是一种艳丽的色彩,“山青青,水兰兰”,这种青的底色就是兰色,是兰色加黄色进行调和而来。所以就出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经典名句,也出现了“青胜于兰”的成语。

我曾听到过一个传奇的故事,刘绍棠学生时代在课堂上经常不认真听讲,受到任课老师的批评,他仍然依然故我。那是上高一的时候,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题目叫“青枝绿叶”,作者署名叫刘绍棠,老师借题发挥说:“你叫刘绍棠,人家也叫刘绍棠,你要写出这样文章就好了。”偏偏刘绍棠反唇相讥:“说你为什么不叫刘绍棠呢?你要是刘绍棠就好了。”真人不漏馅,后来老师打听到课文作者就是在班级上读书的刘绍棠。原来神童作家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写的开山斧篇被主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叶圣陶发现编入高一课本,这可谓称得上文学界的传奇。所以他上课的时候吃不饱,也就不专心听讲了。这是在平步的阶段就有青胜于兰的闪光,当然这种现象还是极为少见的。后来这位老师对刘绍棠也另眼相看了,不过后来刘绍棠成为著名作家并不仅是中学基础,他还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

说实话我在做教师的时候,也遇过这样的事情。我虽然算一个不称职的高中毕业生,因为我们读的高中是文革期间,连一个标准教材都没有,有一半时间是搞大批判,批判读书无用论,学军学工学农,二年半就拿到了印有领袖象的高中文凭。矮子里选将军,我被推上教初中毕业班语文,还连续教了几年。那时候我也有一点自信,我毕竟是高中生,总觉得自己高出许多,再说我还可以教学相长吗。大多数的学生对我都敬畏三分的,但也极个别的尊重也尊重,就是喜爱循根究底我有一点受不了。对一些生僻的词语同我打破沙锅问到底,我只好自找难看说暂时不会,待我课后查字典再作答复。当时还属困难时期,一般的中学生都买不起字典。安理说老师也确实不是活字典,加之我们也只能比他们多吃两年萝卜干子饭,不过先入为师罢了。

哎,当时这个班上也确实出现了两三个奇才的学生,别看他们喜爱锥牛角尖,但也充分说明他们思维特别敏捷。因为我本身就有偏科学语文的爱好和有业余文学的兴趣。所以我教语文方法也很特别,注重开发他们课外思维。积极鼓励他们多阅读课外读物,在班级上搞课余勤工俭学活动,每个学生都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搓绳子、拾知了壳。打楝树枣等卖钱,买一写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小说散文诗歌类书籍,我还经常向他们推荐名人名著名篇。用自己的激情和体会让他们进入书中的角色。没想到这一招特灵,他们在那个荒漠沙丘找到了甘泉,显得如饥似渴。就象一群羊羔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一下子发现了绿洲,也就很肥肥地饱餐一顿。因为当是读书无用在社会还流行甚行。

一时班上同学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几位同学天赋确实特别好,平时喜爱积累一点文学基础知识,坚持记日记,写读书笔记,搞文笔精华抄录,成语解释,歇后语收集等基本功训练。加之我帮他们搞了一个同学写作沙龙,那几个语文基础的同学经常在一起活动,我又出了好多很富有意境的课外作文题目,不要他们定时交卷,谁写谁写,不做填压式的任务。让他们自由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相互竞争去练笔,都成了典型的小秀才。

当时我被吸收为县业余文学创作组成员,经常参加创作改稿会,我就根据文学创作的规律和要求,对他们这帮小鬼办起了以文学创作为基础的作文教学速成教育班。没想到这一招还挺管用,特别是调动了几个语文学习爱好者的学习兴趣,一发而不可收拾,是他们后来文学梦理论梦的启蒙。

这种方案在当时就见效,我记得当时叫大家随意写一则故事,后来成为空军昆明指挥所司令员共和国年轻的将军邵某,写的是童话故事“金鸡斗黄狼”当时就被采用到县级的文学作品选。后来是常州信息学院教授的梁某竟写了两个作文本才抄完的八千字的短篇小说。情节也异常感人。我迄今还记得是记述那个特定环境中农村“铁姑娘”队不怕吃苦为集体做好事为军属献爱心的曲折故事。特别是后来是某省大市晚报副刊部主任、知名年轻的女作家朱女士会到笔者时深有感触,如果没有老师当时的文学作文指导,她也不会走上文学道路,当然其主要见效成分还是后天的努力、后天的勤奋。但要承认当初的指导是文学起步的先兆。

就一般有成就的学生心理而言,他们是感谢包括启蒙老师在内的对他们进行初级教育的较为低智商的老师。尽管他们早已青胜于蓝,因为他们知道因日常繁忙的工作和基础教育的烦琐,影响和局限了老师在原来基础水平上的深造。再说那些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多少年来就生活在那个小圈子里,高等教育闪烁灿烂的霓虹灯照不到他。即使有的老师也有一定的成就,那也是要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我这个当年也算是有进取心的年轻老师现在在他们有成就的后生面前不得不承认青胜于蓝了。

在青胜于蓝不争的事实面前,我这个老朽不觉有了新的思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为什么借此机会向他们学习呢?让他们这些鲜艳的有生命的青色彩来点染我们这些快腐朽沉淀的老蓝。让我们这一代人迈开晚步,赶上时代的脚步,沐浴新时代的阳光,享受新生活的芬芳,感受新日月的温暖。在新生活中前行的后生你们还能看在我们早年“同一战壕战友”的份上拉老朽一把,给我带来一点余霞红满天的欣慰呢?

(字数:2130)

赐教处:江苏省淮安市南闸文化站

电话:15952353096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吴钩 | 荐/吴钩推荐:
☆ 编辑点评 ☆
吴钩点评:

文学的梦,激起了多少的热情,言传身教,在文字和交流中增长了见识,可谓快哉!